李立志
中藥內服配合中藥熏蒸治療頸椎病10例
李立志
目的 觀察應用中醫(yī)藥內服配合中藥熏蒸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 10例頸椎病門診患者, 采用內服中藥、中藥熏蒸治療。觀察臨床療效。結果 臨床治愈7例, 顯效1例, 有效2例,總有效率100%。結論 采用中藥內服配合中藥熏蒸治療頸椎病療效確切, 可在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頸椎?。恢兴巸确?;中藥熏蒸
臨床上頸椎病是一種較為普遍的骨科疾病, 其主要表現(xiàn)呈現(xiàn)多樣化, 具體為肩胛骨、胸椎以及頸肩部等存在僵硬、麻木的癥狀。通常情況下, 可將此病分成不同的類型, 如交感神經型、神經根型、脊髓型等。對于此病的治療, 一般是采取針灸、中藥湯劑等方式, 但對于針灸治療部分患者會產生恐懼心理。作者在臨床實踐過程中采用中藥內服配合中藥熏蒸的治療方法, 治療頸椎病減少了治療痛苦, 患者易于接受, 并療效確切,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門診所收治的頸椎病患者10例作為研究的對象, 男6例, 女4例;年齡21~44歲, 平均年齡34歲;病程最長36個月, 最短為3個月。類型:頸型4例, 神經根型4例, 2例脊髓型。
1.2 影像學檢查 對10例患者實施X線片檢查、核磁共振成像檢查, 并明確為頸椎?。黄渲? 影響結果主要有椎間盤出現(xiàn)變性突出, 或頸椎一節(jié)及其以上發(fā)生骨質增生癥狀。
1.3 癥狀、體征 頸椎病常見的臨床癥狀為:雙肩酸且脹;頸部麻木, 有疼痛感, 且頸部脊神經所覆蓋的區(qū)域基本相同;另外, 其表現(xiàn)還具備多樣性, 例如有患者的主要癥狀為頭暈頭痛。血壓高;有患者為手指麻木、頸部疼痛、惡心, 難以入眠;有的患者頭肩部活動受到限制。
1.4 治療方法 在治療時均應注意以下問題:如不可長時間仰(低)頭工作, 睡覺使用的枕頭其高度應適中, 且其中的填充物可以是黃豆、玉米等, 這種枕頭的軟硬度適中, 且變形性強, 能夠依據患者的頸椎曲度進行調整;睡硬板床, 以防止頸椎持續(xù)維持不科學的姿勢。
1.4.1 中藥內服 葛根20 g, 當歸、羌活、牛膝、骨碎補、補骨脂、菟絲子、雞血藤各12 g, 川芎、白芍、熟地、獨活各9 g, 紅花、桃仁、防風、白芷、升麻、甘草各6 g。如眩暈者加天麻、鉤藤各9 g;病程纏綿難愈者, 加全蟲5 g;1劑/d, 水煎取汁, 分次服用。7 d為1個療程??蛇B續(xù)3個療程。
1.4.2 中藥熏蒸 處方組成:伸筋草、川烏、草烏、透骨草、三棱、莪術、杜仲各20 g, 黑豆、寄生各30 g, 急性子35 g。熏蒸治療前, 將本散劑倒入600~700 W的電飯鍋中, 添加適量的水, 通常是2~2.5 L, 在將其煮沸以后, 將蒸汽置于所需治療的具體部位, 開始熏蒸治療。在此期間, 藥液必須始終處在沸點。1次/d, 2 h/次, 臨睡前熏蒸;在結束初次熏蒸之后,藥物依舊留在電飯鍋內, 下一次治療時在其中增加適量的水,通常5 d服用1劑藥, 而夏季則3 d服用1劑, 持續(xù)治療3個療程, 1個療程為10 d。在熏蒸治療時需注意, 皮膚有撕裂傷者、對藥物過敏者、新鮮軟組織損傷者不可使用該法治療;而部分患者在使用該法前需慎重, 具體為妊娠期女性、高血壓患者、皮膚瘙癢者以及局部炎癥者等。治療期間藥液面和患處之間因保持適當的距離, 距離太遠難以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太近可能會對患者的皮膚造成傷害, 較為理想的距離為80 cm。治療初期(3~5 d), 大多數患者的病灶會出現(xiàn)一個膨脹的過程, 在此期間有憋脹感、疼痛感, 這是一個好的預兆,因而醫(yī)護人員應告知患者無需擔心, 且不需要終止治療;而針對疼痛難忍者, 可遵醫(yī)囑予以止痛藥。
1.5 療效判定標準 依據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情況進行判定。治愈:經治療后, 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已經完全的消退, 頸肢體功能已經恢復正常狀態(tài), 且可進行勞動;顯效:經治療后, 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基本消退, 時有輕微感覺發(fā)生;有效:癥狀、體征好轉有時仍稍感眩暈, 頸部不適等癥;無效:患者在接受治療后, 癥狀并未得到緩解??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經3個療程的治療后, 有7例患者治愈, 1例顯效, 2例有效, 總有效率100%。
頸椎病屬于中醫(yī)學“痹證”, “痿證”, “肩頸痛”, “頭痛”,“眩暈”等范疇。按照中醫(yī)學中的“腎主骨生髓”, 再加上中老年人為此病的多發(fā)群體, 能夠推斷此病是因正氣不足(肝腎虧虛, 筋骨失養(yǎng), 氣血不和), 風寒濕邪入侵, 且在頸部經脈、肌肉、筋骨以及關節(jié)等處停留, 導致肌肉僵硬, 且經脈阻塞, 氣血不足。正所謂:“腎虛骨弱”, 因此, 在治療方面應堅持補腎, 以達到強壯筋骨的目標;再者“不通則痛”, 因而,在治療上應化瘀血、通經脈。所以, 對頸椎病的治療, 其核心就在于行氣活血、補腎壯骨。
中藥內服方中葛根解肌止痛, 善治項強, 能起津液而生陰氣, 濡潤筋骨而舒其拘攣, 是治療項痛之要藥, 為主藥。四物湯以補氣養(yǎng)血助止痛之功;補骨脂補腎壯陽;骨碎補、菟絲子補肝腎行血脈;雞血藤補氣養(yǎng)血, 舒筋活絡, 為治療風濕痹痛、關節(jié)酸痛、肢體麻木、筋脈萎軟之要藥;牛膝活血化瘀, 補益肝腎, 強筋骨又能通血脈而利關節(jié);以上諸藥相配, 以達補氣血、益肝腎、強筋骨、祛風濕、止痹痛之功,均為臣藥。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羌活、防風、獨活、白芷四藥均能祛風濕, 止痹痛, 且防風、白芷善治風性頭痛, 羌活、獨活善利關節(jié)之痹痛, 羌活又為治療上肢疼痛之要藥;升麻升舉陽氣, 引藥上行, 均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 為使藥。如眩暈加天麻以平肝潛陽, 祛風濕, 止痹痛, 熄風止痙;加鉤藤平肝潛陽;二藥配伍為治療眩暈之要藥。日久纏綿難愈者, 加全蟲以熄風止痙, 散結通絡止痛, 且為治療頑痛之良藥。綜觀全方具有舒筋活絡、補氣養(yǎng)血、補肝益腎、強壯筋骨、祛除風濕、控制痹痛之功。
中藥熏蒸方中的桑寄生和杜仲, 可起到祛風濕、補肝腎以及強健筋骨的作用[1];伸筋草與透骨草具備舒筋活絡的功效;莪術和三棱具有祛瘀、破血的作用;兩烏(川烏、草烏)具有祛濕鎮(zhèn)痛、驅寒散風之效;黑豆可補腎、急性子可消腫。而通過熏蒸的方式, 能夠擴張患處皮膚的血管, 緩解患處淋巴或血液的循環(huán), 提升皮膚的吸收功效, 舒筋活絡, 改進肌肉痙攣, 且對無菌性炎癥反應加以控制, 改善神經根及其附近軟組織的水腫癥狀, 繼而降低對椎間盤的壓力, 擴大椎間隙(孔), 繼而使得被刺激(壓迫)的神經根得以舒緩, 而其附近的組織得以放松;另外, 還能對萎縮突出的椎間盤組織予以軟化處理, 使脊柱重量和彎曲度恢復到原來狀態(tài), 以緩解因疾病而帶來的疼痛感。
綜上所述, 臨床采用中藥內服配合中藥熏蒸的方法治療頸椎病的療效確切, 可在臨床積極應用。
[1] 許云昌.中藥內服與熏蒸治療頸椎病臨床觀察.中醫(yī)藥臨床雜志, 2011, 23(6):542-54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3.141
133000 吉林省延吉市李東山診所
201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