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幸琴 王鴿 王亞丹 王金芬 秦燦峰 楊亞楠
平頂山地區(qū)208例產后出血影響因素及原因分析
杜幸琴 王鴿 王亞丹 王金芬 秦燦峰 楊亞楠
目的 探討平頂山地區(qū)產后出血的影響因素及原因。方法 208例產后出血患者, 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 分析產后出血的原因。結果 產后出血發(fā)生率為1.70% , 與年齡、產次、低知識層次、低經濟狀況、圍產保健缺乏、妊娠合并癥及并發(fā)癥、多胎妊娠、胎兒體重、瘢痕子宮、剖宮產有關。產后出血原因:宮縮乏力 (64.9%)占第1位, 胎盤因素 (30.8%)占第2位, 凝血功能障礙(4.3%)占第3位。結論 堅持早期預防、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的處理原則, 并根據具體病因予針對性的處理, 可有效降低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 減少產后出血的死亡率。
產后出血;影響因素;預防措施
產后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后24 h內出血量超過500 ml, 是分娩期嚴重的并發(fā)癥, 如果搶救不及時可危及產婦生命, 據統計產后出血占我國孕產婦死亡原因的首位, 因此找出和分析產后出血的影響因素及出血原因, 可極大保證孕產婦健康,改善預后, 對2012年1月~2013年12月發(fā)生產后出血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平頂山市婦幼保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間孕婦分娩總數12237例, 發(fā)生產后出血208例, 發(fā)生產后出血率為1.70%。孕產婦分娩年齡19~46歲;分娩孕周:孕29+1~41+2周;懷孕次數:0~5次;孕產婦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7068例;高中以下5169例。孕期保健情況:進行圍產正規(guī)保健4663例, 未行圍產正規(guī)保健7574例。
1.2 妊娠合并癥 雙胎33例, 重度子癇前期20例, 前置胎盤33例, 瘢痕子宮49例。胎兒體重:>4000 g 41例,3750~4000 g 21例。剖宮產179例, 順產29例。
1.3 產后出血原因 宮縮乏力 135例(占64.9%), 胎盤因素64例(占30.7%), 凝血功能障礙9例(占4.3%)。
208例產后出血經臨床統計分析, 產后出血與孕婦年齡、產次、低知識層次、低經濟狀況、圍產保健缺乏、妊娠合并癥及并發(fā)癥、多胎妊娠、胎兒體重、瘢痕子宮、剖宮產有關。產后出血原因:宮縮乏力 (64.9%)占第1位, 胎盤因素(30.8%)占第2位, 凝血功能障礙(4.3%)占第3位。
3.1 產后出血影響因素 產后出血的影響因素與產婦孕產次、文化程度、經濟收入狀況、孕期圍產保健次數、胎兒體重、瘢痕子宮、剖宮產、妊娠合并癥等有關。本院處于城郊結合位置, 一部分產婦來自農村, 文化程度低, 經濟收入低下, 缺乏圍產保健知識, 致使其孕期保健只知道和要求超聲檢查了解胎兒有無畸形情況, 而不接受抽血等其他方面的檢查, 不正規(guī)產前檢查致部分合并癥的孕婦沒有及時篩查并給予時給與及時干預和治療, 從而使其發(fā)生產后出血及其他并發(fā)癥幾率增高。目前, 一部分產婦因個人因素要求剖宮產, 剖宮產分娩較陰道分娩產后出血量要多;部分來本院的經產婦, 既往手術是在私人診所、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或條件、技術水平較差的縣級醫(yī)院進行, 再次開腹發(fā)現皮下組織、盆腹腔嚴重粘連失去正常組織結構, 盆腹腔、子宮附件無法探及, 分離過程中出血較多, 且瘢痕子宮肌纖維的完整性被破壞, 子宮收縮的極性、對稱性及縮復作用降低致出血增多。
3.2 產后出血原因 此研究顯示, 本院的產后出血率為1.70%, 與我國的產后出血發(fā)生率2%~3%[1]相比較低, 這可能與本院的產后出血量是根據醫(yī)生及助產士目測估計出血量不足有關。在實際工作中, 實際出血量要比估計的出血量多30%~50%。以上資料顯示, 本院產后出血的原因宮縮乏力占首位(64.9%), 胎盤因素包括前置胎盤、胎盤粘連、胎盤植入等占第2位(30.77%), 凝血障礙包括貧血、血小板減少占第3位(4.3%)。綜合上述出血原因與文獻報道[2]基本一致。子宮收縮乏力是產后出血最常見的原因, 妊娠足月時, 血液以平均600 ml/min的速度通過胎盤, 胎兒娩出后, 子宮肌纖維收縮和縮復使胎盤剝離面迅速縮小, 同時其周圍的螺旋動脈得到生理性結扎, 血竇關閉, 出血控制[3]。所以, 影響子宮肌收縮和縮復功能的因素都會造成子宮收縮乏力出血, 常見的主要因素有:雙胎、巨大兒、妊娠合并癥、瘢痕子宮、羊水過多、剖宮產、高齡產婦、經產婦、貧血、子宮肌纖維發(fā)育不良等。所以, 醫(yī)務人員對有高危因素的孕婦應予高度重視, 及時采取各種措施預防產后出血的發(fā)生。前置胎盤的產婦因子宮下段肌組織菲薄, 收縮力較差, 胎兒、胎盤娩出后不能有效收縮壓迫血竇而止血, 故常發(fā)生產后出血, 量多且難于控制;前置胎盤常合并胎盤粘連、胎盤植入, 殘留胎盤就會影響血竇的關閉而導致出血。貧血、血小板減少患者伴有一定程度的凝血因子缺乏或變異, 從而引起凝血功能不良而致產后出血。
綜上所述, 通過分析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及原因, 堅持早期預防、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的處理原則, 并根據具體病因予針對性的處理, 可有效降低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 減少產后出血的死亡率。
[1] 肖兵, 熊慶.產后出血診療進展.實用婦產科雜志, 2010, 26(1): 2-4.
[2] 樂杰.婦產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5:224.
[3] 中華醫(y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產科學組.產后出血預防與處理指南( 草案).中華婦產科雜志, 2009, 44(7):554-55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6.200
2015-04-29]
467000 河南省平頂山市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