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英 張樺
乳腺錯構瘤超聲表現(xiàn)
崔志英 張樺
目的 探討乳腺錯構瘤超聲聲像圖特征。方法 回顧分析20例(22個腫塊)女性乳腺錯構瘤患者的超聲及病理資料, 總結聲像圖特點。結果 腫塊直徑大小1.0~7.0 cm, 平均直徑4.26 cm。13個(59.1%)位于右乳, 11個(50%)位于外上象限。腫瘤內(nèi)部回聲分為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別為Ⅰ型10個(45.4%), Ⅱ型4個(18.2%), Ⅲ型8個(36.4%)。19個(86.4%)為Adler 0級無血流供應, 3個(13.6%)為Adler Ⅰ級血流。結論 乳腺錯構瘤超聲類似其他良性腫瘤表現(xiàn), 腫塊內(nèi)回聲復雜多樣, 有一定的特征性。
乳腺錯構瘤;超聲表現(xiàn)
乳腺錯構瘤是一種少見的, 腫瘤樣畸形, 發(fā)生率在乳腺良性病變中占4%~8%[1], 可發(fā)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齡段。多數(shù)以無痛性腫塊為唯一臨床表現(xiàn), 約60%的腫塊質(zhì)地軟不可觸及。易誤診為纖維瘤、脂肪瘤等良性腫瘤。本文總結20例病理明確的乳腺錯構瘤超聲圖像特點, 以加強對該病的認識, 減少漏診、誤診。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0月~2014年9月在本院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并經(jīng)術后病理證實的乳腺錯構瘤患者共20例。均為女性, 其中19例單發(fā)腫塊, 1例多發(fā)3個腫塊, 共22個腫塊。發(fā)病年齡28~63歲, 平均年齡46歲。
1.2 儀器與方法 GE Logiq7及vivid3超聲診斷儀, 探頭頻率7.5~12.0 MHz。預設乳腺條件。患者仰臥, 充分暴露乳房及腋窩, 直接掃查法觀察腫塊位置、大小、形態(tài)、邊界、有無包膜、內(nèi)部回聲及彩色多普勒血流信號。
1.3 血流信號分級 血流信號按Adler半定量法分級:0級,無血流;Ⅰ級:少量血流, 見1~2處點狀血流;Ⅱ級:中量血流, 見一條主要血管或同時可見幾條小血管;Ⅲ級:豐富血流, 可見4條以上血管。
位置: 20例患者共22個腫塊, 13個(59.1%)位于右乳, 9個(40.9%)位于左乳。11個(50.0%)位于外上象限, 4個(18.2%)位于乳頭下方乳暈區(qū), 3個(13.6%)位于內(nèi)下象限, 3個(13.6%)位于外下象限, 1個(4.5%)位于內(nèi)上象限。大小:腫塊直徑大小1.0~7.0 cm, 平均直徑4.26 cm。形態(tài):20個(90.1%)形態(tài)規(guī)整, 多為橢圓形。2個(0.9%)形態(tài)欠規(guī)整。邊界:15個(68.2%)邊界清晰, 7個(31.8%)部分邊界不清。包膜:13個(59.1%)見纖細完整包膜, 6個(27.3%)部分可見不完整包膜, 3個(13.6%)未見包膜。內(nèi)部回聲:根據(jù)超聲圖像,將腫瘤內(nèi)部回聲分為3型。Ⅰ型, 團塊內(nèi)不均勻低回聲為主,伴有條線樣或小片狀不均勻高回聲。10個(45.4%)腫塊表現(xiàn)為Ⅰ型。Ⅱ型, 團塊內(nèi)部分呈低回聲, 部分呈高回聲, 高回聲似呈水中浮島狀。4個(18.2%)腫塊表現(xiàn)為Ⅱ型。Ⅲ型, 團塊內(nèi)呈豹紋狀不均勻回聲, 與周圍正常乳腺腺體回聲類似。8個(36.4%)腫塊表現(xiàn)為該型。其中1例內(nèi)見片狀液性暗區(qū),病理證實合并透明變性及纖維化。后方回聲:19個(86.4%)腫塊后方回聲增強, 3個(13.6%)后方無變化。
彩色多普勒:22個腫塊中19個(86.4%)為0級無血流供應, 僅3個(13.6%)表現(xiàn)為Ⅰ級血流。
錯構瘤是指正常組織器官成分的異?;旌? 全身多種臟器均可發(fā)生。乳腺錯構瘤是乳腺正常結構比例紊亂形成的腫瘤樣畸形, 即由殘留乳腺管胚芽混合不同比例的纖維、脂肪、乳腺導管和乳腺小葉成分的包裹性腫塊??珊喜⒗w維囊性變等變性改變。
病因為胚胎期乳腺組織錯構, 殘留乳腺管胚芽異常發(fā)育所致。也有學者發(fā)現(xiàn)乳腺錯構瘤雌激素受體不同程度陽性表達, 易發(fā)生在分娩后或絕經(jīng)前, 因此推測可能與內(nèi)分泌改變有關。一般認為錯構瘤并非真正腫瘤, 即形態(tài)類似腫瘤, 生長速度有減慢或自行停止的可能。但近期也出現(xiàn)了乳腺錯構瘤進展為浸潤性小葉癌的個案[2], 也有同時合并導管內(nèi)癌和浸潤性導管癌的相關報道。因此關于錯構瘤的性質(zhì)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根據(jù)瘤體內(nèi)乳腺小葉組織、脂肪及纖維組織三者所占比例不同, 錯構瘤在病理上可分為3型:腺型以乳腺小葉為主要成分, 大量良性增生的小葉間散在少量纖維和脂肪組織;纖維型以增生的乳腺纖維組織為主, 散在少量脂肪及乳腺小葉組織;脂肪型以脂肪組織為主, 其間見少量纖維及腺體。如各種成分比例接近, 則可出現(xiàn)“香腸切片征”。
文獻報道, 乳腺錯構瘤多為單發(fā), 常見于乳暈后方或乳腺邊緣區(qū), 尤以外上象限多見。周平心等[3]觀察的35個乳腺錯構瘤60%位于右側(cè)乳腺, 其中外上象限37.1%, 22.8%位于乳暈深方。本組20例患者平均發(fā)病年齡46歲, 腫瘤平均大小4.26 cm, 19例單發(fā), 1例多發(fā)共3個腫塊。13個(59.1%)腫塊位于右乳, 11個(50.0%)位于外上象限, 其次是乳暈后方4個, 占(18.2%)。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
乳腺錯構瘤超聲多表現(xiàn)為界限清楚的橢圓形或類圓形腫塊, 因其病理成分復雜, 內(nèi)部回聲以所含組織成分比例不同而異, 多數(shù)為低回聲和高回聲并存的混合回聲, 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偶見星點狀血流。本資料中腫塊形態(tài)、邊界、內(nèi)部回聲及彩色多普勒血流供應與相關文獻報道均一致。
關于腫瘤包膜目前仍存在爭議, 王峰等[4]觀察了9例乳腺錯構瘤的病理結果, 所有腫塊肉眼均可見纖細完整包膜,鏡下瘤體外可見薄層纖維膜, 并非真正包膜。目前多數(shù)學者傾向于腫塊有真正的包膜[5]。本組資料中13個(59.1%)見纖細完整包膜, 6個(27.3%)見不完整包膜, 3個(13.6%)未見包膜。
乳腺錯構瘤超聲表現(xiàn)有一定的特征性。腫塊內(nèi)部回聲因病理基礎不同而復雜多樣, 較大的腫瘤超聲診斷較易。當腫瘤較小時, 多種成分混雜存在的特征可能不明顯, 或出現(xiàn)繼發(fā)改變時會加大診斷難度。最新資料顯示, 超聲PDVF成像有望成為鑒別錯構瘤和其他良惡性腫瘤的有效方法。
[1] Farrokh D, Hashemi J, Ansaripour E.Breast hamartoma: mammographic findings.Iran J Radiol, 2011, 8(4):258-260.
[2] Lambert J, Jerjir N, Casselman J, et al.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arising in a hamartoma of the breast: a case report.Clin Breast Cancer, 2015 , 15(1):e63-e66.
[3] 周平心, 陳順平, 陳麗霞.乳腺錯構瘤的超聲診斷.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 2012, 21(5):338-340.
[4] 王峰, 李香霞, 鄔丹, 等.乳腺錯構瘤的病理基礎及X線表現(xiàn)分析.內(nèi)蒙古醫(yī)學雜志, 2011, 43(4):421-422.
[5] 劉彤華.診斷病理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0:55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8.092
2015-01-23]
455000 安陽市腫瘤醫(yī)院超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