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君
康復護理干預在腦血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戴麗君
目的 探究康復護理干預在腦血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和臨床價值。方法 60例腦血栓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采用康復護理干預聯合常規(guī)護理, 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恢復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且患者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egl-Meyer)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量表(Barthel指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腦血栓患者采用康復護理干預, 護理效果良好, 值得臨床推廣。
腦血栓;康復護理干預;應用效果
腦血栓是臨床常見疾病, 老年人患病率較高[1], 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嚴重, 易出現精神功能障礙和上下肢體運動障礙,且部分患者可出現偏癱或殘疾, 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為進一步研究腦血栓的護理方法, 本院選取60例患者展開臨床研究,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8月~2015年4月收治的腦血栓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腦血栓的臨床診斷標準[2], 經實驗室和彩超檢查確診;將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0例, 平均年齡(62.5±6.3)歲。觀察組中男19例, 女11例,平均年齡(62.2±6.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 均給予其抗凝、降壓以及溶栓等常規(guī)藥物治療, 同時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 如腦血栓健康教育、口腔護理、用藥護理等。于此基礎上, 觀察組采用康復護理干預, 主要護理措施包括:①體位護理。及時幫患者更換體位, 可選擇左右側臥位與平臥位相結合的體位調整方法, 避免長時間壓迫一側組織, 預防長期受壓導致褥瘡;②心理干預。關心愛護患者, 盡最大限度滿足患者需求,鼓勵患者多與人溝通, 并詳細告知患者住院期間和日常生活中的各項注意事項, 增強其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輔以康復成功的案例增強患者痊愈信心, 獲得患者和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支持;③語言障礙康復干預。根據患者實際病情選用適當語言訓練方法, 指導患者先從簡單的張口、鼓腮、伸縮舌等簡易動作訓練患者口腔和面部肌肉, 之后可教導患者發(fā)音, 由單音節(jié)向復雜的短句和問答轉變, 可重復訓練;④肌力康復干預。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 循序漸進, 由簡單的抬臂、昂首、坐起等鍛煉方法, 逐漸加大運動量, 輔助患者站立或緩慢行走, 增強其平衡力, 提高患者運動功能。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情況以及護理前后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況。分別采用Fegl-Meyer和Barthel指數評定護理前后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評分越低, 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越低。
1.4 療效判定標準 基本治愈:臨床癥狀消失, 肌力恢復≥Ⅳ級, 生活可自理, 自主行走;顯著好轉:臨床癥狀顯著改善, 肌力恢復≥Ⅱ級, 可自主行走;好轉:臨床癥狀部分改善, 肌力恢復≥Ⅰ級;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 上下肢肌力無變化。總有效率=(基本治愈+顯著好轉+好轉)/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基本治愈8例, 顯著好轉12例, 好轉9例, 無效1例, 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中基本治愈3例, 顯著好轉9例, 好轉10例,無效8例, 總有效率為73.3%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恢復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Fegl-Meyer評分和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護理前, 觀察組患者Fegl-Meyer評分為(61.2±6.3)分, Barthel指數評分為(41.5±7.7)分, 對照組患者Fegl-Meyer評分為(62.2± 6.0)分, Barthel指數評分為(41.6±7.2)分,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Fegl-Meyer評分和Barthel指數評分分別為(89.9±7.5)分和(79.8±8.3)分, 對照組患者為(67.3±7.4)分和(55.1±7.6)分, 兩組患者Fegl-Meyer評分和Barthel指數評分均較護理前顯著升高, 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腦血栓是臨床中腦梗死的最常見類型, 主要是由于腦動脈主干或皮質支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血管增厚、管腔狹窄閉塞、血栓形成, 導致腦局部血流減少、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甚至軟化壞死的局灶性神經系統(tǒng)癥狀。腦血栓患者發(fā)病的最主要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 患者常伴有高血壓, 與動脈粥樣硬化互為因果, 除此之外, 紅細胞和血小板增多、彌漫性血管內凝血以及鐮狀細胞貧血等血液系統(tǒng)疾病、腦血管痙攣等同樣也可引起腦血栓形成。腦血栓多在患者睡眠或安靜時發(fā)病,患者臨床多表現為偏側上下肢肢體麻木無力、口歪眼斜以及言語不清等癥狀, 嚴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
由于腦血栓患者發(fā)病較急、病程較長, 神經功能和運動功能恢復較慢, 所以現階段臨床多于患者接受對癥治療的同時, 給予患者康復護理, 對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增強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為進一步研究康復護理干預在腦血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本院選取60例患者分別采用兩種不同護理方法展開臨床研究, 結果發(fā)現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恢復總有效率、Fegl-Meyer評分和Barthel指數評分等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于腦血栓患者護理中實施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運動功能和神經功能缺損癥狀,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護理效果顯著, 臨床價值高。
[1] 范瑞雪. 急性腦血栓形成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 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12, 9(6):158-159.
[2] 桂心, 謝小紅.心理干預結合藥物治療老年腦血栓康復期患者的療效.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5):3182-318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2.162
2015-07-13]
136000 吉林省神經精神病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