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趙光輝
品牌故事與故事營銷(35)
故事的軟肋
——講得爛
□《中國農資》記者趙光輝
我們都見過這樣的場面:一個不會講笑話的人開口了,好好的故事被他講得支離破碎、慘不忍聞;雖然他笑得稀里嘩啦,聽眾卻心底淌血。這就是故事傳播的另一個軟肋——講得爛,再好的故事也失去價值。而且,故事的效果需要與其他傳播手段配合,才能倍增;同理,如果這些配合不給力,故事的效果就會遞減。一位姑娘看電影《狼圖騰》流淚,但看小說卻沒有,很納悶。她男朋友說:“不奇怪,因為小說沒有背景音樂?!?/p>
從宣傳、營銷的整個過程看,好的故事文本只是完成了一半,另一半需要交給傳播。有人抬杠說,我認字,看好的故事,我自己流淚不就得了。你還別這么說!我做過測試,發(fā)現故事經傳播到產生預想的效果,需要諸多設定條件。比如像歌里唱的,“總是平白無故的難過起來,然而大伙都在,笑話正是精彩,怎么好意思一個人走開……”宣傳與營銷的起效必須在受眾心底產生情感的變化,進而才會做出“理智”的決定。
好的文學作品肯定會在讀者的心底翻江倒海巻巨瀾。但在數字化時代,傳播的方式和手段越來越豐富、創(chuàng)新,如果不把最新的科技手段運用進來,如何創(chuàng)造更加大眾化的宣傳營銷平臺?如何爭取到更多的受眾和顧客?從藝術領域,我們可以看到一條規(guī)律——好的文學作品大多會被拍成影視作品,做更廣范圍的傳播、進行更大眾化的影響深化。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文化也正是憑借著不斷創(chuàng)新、一直領先的影視藝術風靡世界的。在國家著力向世界推廣中國文化形象的時候,建立在情感共鳴力、故事傳播力之上的價值征服力、文化感染力,是我們必須提高的重要軟實力。
實體商品的營銷與文化價值觀的營銷一樣離不開“好故事”和“講得好”。在看似遠離時尚、高科技的農資營銷前沿,廣大農民實際上更需要平易近人、喜聞樂見、寓教于樂、感染力強的傳播與營銷。近年來被詬病的“忽悠團”之所以能夠像“頑癬”屢除不盡,背后的原因很值得反思。至少有一條大家公認——用農村小戲招來鄉(xiāng)親們,然后以戲娛人、以情動人,最后成交走人。他們始終抓住了人,并打動了人,這是一種無法否認的傳播力、影響力?!昂鲇茍F”罪在用情打垮了鄉(xiāng)親的理智,然后以假冒偽劣坑農。我們要做的首先是用情把消費者從他們手中奪回來;其次,要培養(yǎng)、提高鄉(xiāng)親的理智——對肥藥的科學認識水平。這兩方面都離不開講得好的肥藥故事、品牌故事。電影是法國人發(fā)明的,電視是美國人興起的,3D是卡梅隆產業(yè)化的,鄉(xiāng)村小戲是“忽悠團”玩熟的。然而這些都爆弱了——當年一部《白毛女》喚起窮人千千萬,打垮蔣軍八百萬。我們有功力,需要的是把它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