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玉紅
在賦分25分的文學類文本閱讀中,“探究類”試題就占8分,可見其在高考試題中所占的比重和份額。但考生在解答此題時觀點不明確,解答沒內涵,偏離文本,不能擊中要害,不能聯(lián)系現(xiàn)實,認識缺乏深度,條理不清晰等問題成了制約學生語文學習的瓶頸。為了使學生對文學類文本閱讀“探究類”試題解答有法可依,有徑可循,筆者從以下幾方面加以闡述,從而為廣大高考師生備考提供參照和借鑒。
注意審清題干,有的題干直接說“請你探究一下問題”;有的是“談談你的看法”“說說你的理解”“請結合進行探究”等。
考生要立足自我,感悟和體驗文本,獨立思考,根據(jù)題目要求,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觀點,觀點要明確,不能模棱兩可。結合文本或文本的具體事例做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評”相結合的形式。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結合文本的觀點、依據(jù)等做適當?shù)膫€性化解讀。
例如,凌鼎年《讓兒子獨立一回》中(原文略)。
兒子上大學后缺乏獨立能力,有人認為錯在史工程師夫婦,也有人認為錯在兒子,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時,首先要明確自己觀點;其次要結合小說內容來探究。
【答案】示例一 錯在史工程師夫婦。小說中的史工程師夫婦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失當,對兒子事事包辦。夫婦倆“學習至上”的思想比較嚴重,生活上沒讓兒子鍛煉,以致兒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總之,正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失當,導致了兒子的高分低能。
示例二 錯在兒子。兒子由于長期以來讓父母事事包辦而對父母產生了較嚴重的依賴心理,思想上變得軟弱,越來越缺乏獨立意識,不愿意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兒子由于長期缺乏親身實踐,生活經(jīng)驗匱乏,對大學獨立生活的實際困難估計不夠,最后只能簡單地用父母的錢來解決問題,看似獨立,實際上仍是依賴父母。
探究題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考生要做到緊扣文本,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尊重文本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讀文本時,不能斷章取義,必須依據(jù)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別是關鍵內容。強調個性閱讀,并不意味著能夠脫離文本而天馬行空,一味地陳述自己的見解??忌鷳摼o扣文本,從文本入手,從文中找論據(jù),結合所用論據(jù)圍繞已定觀點做合理分析,闡明自己的見解。
2.尊重客觀現(xiàn)實和普遍的認知規(guī)律。文本往往是現(xiàn)實生活的濃縮,它表現(xiàn)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認知規(guī)律。
3.尊重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作者創(chuàng)作文本時常常把自己的意圖表現(xiàn)得比較隱蔽。考生閱讀文本時要注意對此進行挖掘,在此基礎上方可進行一些延伸性拓展的探究。
例如,林雙不的小說《槍》(原文略)。
你認為這場誤會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請結合小說和現(xiàn)實加以探究。
【解析】解答此題,考生首先要明確探究的途徑,一是作品,二是現(xiàn)實;其次要認真閱讀作品,尋找文中交代誤會產生的原因的相關語句,并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最后要結合現(xiàn)實生活,探討產生誤會的根源是人心疏離,并簡要分析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
【答案】原因:(1)治安混亂,“報紙上幾乎天天有,計程車司機在荒郊野外搶財劫色,甚至還要傷人”,這樣的報道,說明當時的治安環(huán)境非?;靵y。
(2)人心疏離,“我”最終發(fā)現(xiàn)這其實是一場誤會,都是“我”自己的假設。作者是想借這篇文章說,在這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隔膜和不信任。
開放性最大的探究題是“談談你的看法”之類的融入性試題。這種題目將考生融入其中,也將當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這類題不僅需要考生準確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調動與文本相關的知識和能力儲備。還要特別注意“深入慎出”,即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謹慎地提出自己的見解。
例如,范子平的《坐大巴》。(原文略)
結合文本,說說文中主人公金愛坐大巴的遭遇帶給你的深刻思考。
【解析】解答該題時,考生可從社會層面來思考其反映出的國人的思想方面的痼疾;還可以從中解讀一些生活哲理,如事與愿違、陰差陽錯的命運等。但無論從哪個角度進行解讀,都要結合文本內容,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一 坐大巴本來挺方便,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正常的事情,鬧得滿城風雨,反映人們思想感情的復雜性。
示例二 金愛因為坐大巴,影響了老公的仕途,這是社會的悲哀。
示例三 坐大巴事小,鬧得滿城風雨事大,坐大巴反映出廉政建設極其需要培養(yǎng)出廉政的土壤。
含蓄是文學類文本的一個特性。為了表達感情,作者往往借助一些意象進行描述。解答這樣的探究題時,考生要能透過重要的意象把握作者的心理。這些重要意象就是打開作者“心思”的鑰匙。考生要善于順著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蘊含的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的“瓜”。
如王安憶的《本次列車終點》(原文略)。
小說的題目是“本次列車的終點”,但又有人說,作者在小說的最后一自然段卻寫了“又一次列車即將出站”,這不合情理。你認為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談談你的觀點和具體理由。
【解析】考生解答這類題一定要理解文章內涵,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再進行分析。解答本題,考生首先要弄懂“本次列車終點”與“又一次列車即將出站”的內涵。車到站了,表面上指陳信回到了故鄉(xiāng),實際上指陳信經(jīng)歷了內心的波動,尋找到了生活的目標。而“又一次列車即將出站”表面來看,是指列車出站,但實際上指陳信對未來的生活抱有信心。
【答案】示例一 這種說法沒有道理?!氨敬瘟熊嚱K點”表面是指陳信回到了上海,也指陳信意識到生活的美好,而“又一次列車即將出站”所述內容更表明這是一個新的起點,讓包括陳信在內的所有人都意識到,人生就是一個接一個的到站與出站,人只有一直追尋自己的精神歸宿,不要被生活消磨掉自己對生活的信心,才能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
示例二 這種說法有道理。題目“本次列車終點”就是指陳信從新疆回到了上海;而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結尾“該怎么過下去,真該好好想一想”,又點明了陳信已意識到了人生需要奮斗,要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此時主題已完整呈現(xiàn),沒有必要再畫蛇添足。若此時結尾,既能使小說簡潔,還可留有余蘊,讓人思考。
無論是描述性文字,還是議論性文字,都要求精練而暢達。可能題目會提出一定的字數(shù)限制,即使沒有,考試時間的約束也不允許考生信馬由韁,長篇大論。所以,考生答題時必須三言兩語點到要害。在組織語言作答時應考慮到答案的規(guī)范性,一般應用“總—分—總”式回答,分說層面要注意層次分明,可以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詞語或序號標明答案的層次;也可采用“觀點+內容”或“文本內容+結論”的形式作答,而且組織答案時盡量分條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