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苗
評點,古人常用的讀書方法。評點式閱讀一般用來記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作品的感受、理解、評價和質(zhì)疑。其要旨是對話、交流、再創(chuàng)造。評點式閱讀是文本研習的重要方式之一,運用評點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帶著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和生命體驗走進文本,閱讀成了學生與作者、編者之間的零距離對話。
評點的要義是對話,文本是學生的第一對話對象,學生在初讀把握文章感情基調(diào)的同時,會劃出一些深有感觸的句子進行評點,這一過程很容易調(diào)動學生的親身經(jīng)歷或心理體驗來解讀課文,我們常常要求學生讀出一個“我”來,運用評點來閱讀學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置身于文本的情境氛圍之中,在文本的情境中譜寫自己獨特的心曲。
在學習《我心歸去》這篇文章時,很多同學點評“例如你在旅途的夕陽中聽到舒伯特的某支獨唱曲,使你熱淚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鄉(xiāng)的小徑,故鄉(xiāng)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著銀色的光澤,一只小羊還未歸家,或者一只犁頭還插在地邊等待明天?!?/p>
生:讀到這,我仿佛聽到故鄉(xiāng)小徑上孩子撒歡的腳步,小羊咩咩的叫聲,犁頭插入泥土時那松軟的聲音。
生:作者沒有思念神奇的九寨,巍巍的泰山,雄偉的長城,卻想念的是故鄉(xiāng)最普通的場景,讓我寫我也會選取這些細小而普通的畫面,因為這最普通中傳達著最真摯的情感。
生:細微之處見真情。點點滴滴,卻刻骨銘心;絲絲縷縷,卻魂牽夢繞。
一篇文章,要用生活閱歷來解讀,要用心靈解讀,要用生命來解讀。評點讓學生把心融入課文,與文本作者“面對面”,在解讀作者的情感的同時沉寂在心底的情感被喚醒,讓閱讀的過程成為自我情感的喚醒、發(fā)掘、深化的過程。
每一個作品都有一套獨特的語言體系。著名學者南帆指出:“文本細讀就是沉入到詞語中?!痹u點時學生常常會抓住極富表現(xiàn)力的詞語,甚至是我們忽略的存在向文本的更深處漫溯。
在學習李清照的《聲聲慢》時有學生評點“守著窗子,獨自真生得黑?”——一個“守”可見百無聊賴,從天明捱到天昏,守得住美好的回憶,守不住殘破的現(xiàn)實,守候的眼眸中有國破家亡夫喪的痛苦在糾纏,守愈久,痛愈濃。
還有一個同學點評的是這首詞中的標點符號“?,!”多處“?”是追問尋覓,還是反問強調(diào),亦是不敢面對?答案皆在李清照的心中,凄涼凄清凄楚的感情噴涌而出化作傷痛的“!”
毫無疑問以上兩位同學對文本的解讀是深刻的。很多時候,我們的課堂總會出現(xiàn)學生的答案空泛、答非所問的尷尬現(xiàn)象,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貼合文本,沒有從文本出發(fā)。而評點恰恰就是有針對性、有方向性的閱讀。讓學生自覺地貼著文本去閱讀。學生沉浸在文本的細處評點,向文本更深處漫溯,通過文本語言這一重要道路尋找到作者靈魂深處的家。
學生閱讀一篇文章,不僅應該知道寫了什么,還應明白為什么這么寫,這就需要在閱讀中溯源尋味。評點形式的自由性,內(nèi)容的豐富性,正符合這一閱讀需要。學生可以從思想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形式、語言風格等各個層面對文本進行理解、感悟、闡釋、發(fā)現(xiàn)和評價。評點就成了學生運用已有的鑒賞方法來鑒賞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是學生反觀自己的語文鑒賞能力的過程,也提升著巧妙地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性。
在學習《想北平》時評點,“寫文章時用上古詩詞意象,不僅能巧妙抒情,還能豐富文章的意蘊?!庇型瑢W這樣評點:“化抽象的情感為生活中的畫面,親切自然,情感細膩悠遠。”
學生在評點中鑒賞,在鑒賞中探究,在探究中提升。這種閱讀方式改變了以前的“老師對我說”,“老師逼我說”為“我發(fā)現(xiàn)”,“我要說”的模式。閱讀方式的變化必將帶來閱讀質(zhì)量的提升。反復運用評點閱讀,學生就會由原來的能發(fā)現(xiàn)美成長為會發(fā)現(xiàn)美,會評析,真切地體會到文本中運用的技巧的妙處,甚至是模仿創(chuàng)造,從而自覺地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讀書的最高境界,莫過于通過一篇文章來自我檢驗,深深反省,從而構(gòu)建自己的精神家園。評點的最高境界亦是創(chuàng)造,根據(jù)作品的寫法或內(nèi)容、情感與作者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心靈對話。在《我心歸去》的課堂上有學生有感而發(fā)深情寫道:
雖然,這里有我失望的嘆息,但我仍會對你不棄不離。
若干年之后 為了心中的理想
我義無反顧 背起行囊走四方
但有一個地方 我會不停的深情凝望
雖然她不如蘇杭 甚至有些荒涼
她的名字會在我心頭一次一次回響
那便是永遠的故鄉(xiāng)
評點是創(chuàng)造性的對話,評點讓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表現(xiàn)為“我思故我在”地實踐,不覺間他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遠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