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高鋼教授在2014年8月8日召開的中國媒體融合發(fā)展研討會上認為,互聯網發(fā)展有三個重要技術基因支撐,一是移動互聯網。中國今天六億網民中,有五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移動電話的使用人數遠遠超過固定電話,改變了我國的通訊結構。二是智能便攜終端。智能終端與移動互聯網相互配合,我國智能手機的滲透率達到60%,位于世界前列。三是大數據云計算。這項技術正在推動整個社會的資源共享。這三大技術對互聯網形成深刻的影響和改變,媒體已由單一型向多元媒體轉型,年輕一代依賴的主要渠道不再是傳統(tǒng)媒體,而是新媒體。而媒體也由僅提供信息轉變?yōu)樘峁┓?,但若想造成公眾對媒體的依賴,必須提供深度資訊服務,精準的用戶投放模式,才能終將贏得傳播影響力。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程曼麗教授在2014年8月19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認為:利用新媒體優(yōu)勢幫助主流媒體更好地發(fā)聲,是一種必然,其中既有技術原因,更有輿論環(huán)境的要求。傳統(tǒng)媒體形成的官方輿論場與互聯網等新媒體的民間輿論場,讓傳統(tǒng)媒體的聲音曲高和寡;同時中國許多好的做法和政策常常遭到國際輿論的誤讀,中國媒體的聲音卻常常被忽視。這些迫切需要“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
復旦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沈逸在刊發(fā)于2014年8月22日《人民日報》的《媒體融合要應對好三大挑戰(zhàn)》一文中認為:中國當下的媒體融合發(fā)展有其內在的特殊性,不是單純依靠媒體自身的轉變就可以完成,必須依賴媒體、主管部門、受眾以及市場四方之間的良性互動。在此過程中,從媒體角度而言,需要勇敢并智慧地應對好三方面挑戰(zhàn):首先,完成戰(zhàn)略觀念轉型、適應全新傳播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其次,學習互聯網環(huán)境下生存模式的挑戰(zhàn)。第三,平衡國家、社會、商業(yè)三方利益的挑戰(zhàn)。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沈陽教授在刊發(fā)于2014年8月7日《人民日報》的《媒體融合的四種思維和路徑》一文中認為:面對移動互聯網,媒體人員如何調整?移動互聯網配人應該最多,網站其次,紙質版配最少的人,這需要一個大的思維轉換。新媒體的融合,就是要跨越空間、瓦解時間、重塑關系和創(chuàng)新服務。結合大數據思維、互聯網思維、用戶思維、版權思維和底線思維,傳統(tǒng)媒體在媒體生態(tài)圈,從內容走向服務,從傳統(tǒng)媒體本位走向新媒體本位。相信媒體的重塑將有極其寬廣的空間。
@財經網:【國平:中央決意著手媒體戰(zhàn)略布局 占領輿論制高點】在改革任務千頭萬緒的情勢下,優(yōu)先部署媒體融合發(fā)展,凸顯中國深度融入世界背景下寄望講好中國故事的愿景。傳播工作本質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看不見的宣傳,才是最高明的傳播。在觀念的碰撞中技術引領中,使講故事能力抵達新境界。(2014年8月20日08:34)
@吳飛微議:復旦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榮認為,媒體融合的關鍵并非人為的多媒體協作,“我們現在的任務不是再花精力和時間去人工完成新的所謂‘融合媒體,而是要探索適合互聯網的新的表達形式。”(2014年8月22日19:04)
@社科在線:#微評論# 國際廣播電臺臺長王庚年: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是戰(zhàn)略命題、長期任務,應充分把握4G技術機遇,創(chuàng)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4G條件下實現媒體融合發(fā)展,須經過觀念融合、品牌融合、平臺融合、用戶融合、機構融合和資本融合六個途徑。(2014年8月24日08:06)
@新媒沈陽:【媒體融合的背景】1.受眾獲取信息從報紙、網站轉向社交獲取。2.移動化迅猛,可穿戴設備正爆發(fā)。3.公眾習慣犀利性、內涵性和情感性傳播。富有國際視野、信息好奇心和歷史縱深感的極客和網民中堅階層正在形成。4.自媒體大發(fā)展,個體機會和傳統(tǒng)媒體危機并存。5.網絡監(jiān)督和社會進步、國家形勢密切相關。(2014年8月24日10:24)
@張志安:【媒介融合環(huán)境下的格局變遷】1、北京的央媒業(yè)務和規(guī)模在崛起,不過跟行政資源、政策支持密切相關;2、上海報業(yè)的改革值得期待,不過新媒體項目尚未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模式,還算不上崛起;3、廣東媒體從未停止轉型,但囿于新聞影響力降低、環(huán)境和政策的限制,未能有令人振奮的成果。(2014年8月24日21:32)
摘編:付玉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