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園亮
(棗莊日報社,山東棗莊277100)
媒體融合時代如何做好新聞編輯
□馬園亮
(棗莊日報社,山東棗莊277100)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fā)展,是黨中央著眼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做出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也是信息革命在倒逼媒體轉型。而媒體轉型又涉及到新聞采編的諸多環(huán)節(jié),本文單就媒體融合時代下新聞編輯工作進行討論。
新媒體是基于數字化互動式新媒介的媒體形式,在信息的生產和傳播等方面,都對傳統的新聞傳播理念和行為方式有著顛覆式的改變,這都要求編輯在傳統工作模式上有所突破。
這其中,雖然是不同的媒體模式,但新聞編輯工作崗位的基本界定是一致的,即:以新聞作品為工作對象,進行評價、選擇、加工、配置、協作,公開傳播給受眾,并根據受眾的反饋意見改進報道工作。根據界定就可以看到,不同媒介
下,新聞編輯的工作對象是相同的,主要的不同存在于新聞加工的過程以及反饋改進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公開傳播的媒介各異,對新聞編輯的工作影響也是體現在上述兩個環(huán)節(jié)。
基于新聞編輯工作崗位的認識,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就可以發(fā)現新聞編輯工作有了大幅的改變,而當前最流行的“中央廚房式”編輯部就是一個嘗試方向。有評論說,編輯部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是重塑工作流程,打造一個新的新聞中樞可推動這場媒體轉型。筆者認為,數字化思考,互聯網思維模式的建立,甚至互聯網化的新聞編輯工作流程重塑,將是這場改革的發(fā)展方向。
新聞編輯在新聞作品的制作和傳播過程中依然會起到“總把手”的作用,新媒體新聞編輯工作的區(qū)別在于網絡新聞編發(fā)和傳播平臺是互聯網、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新媒介。具有及時性強、傳播面廣、覆蓋面全、操作方便、交叉互動等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特點。
與報紙編輯制作紙媒版面相比較,網絡新聞編輯是同各種新媒介打交道。在各種媒介平臺下從事新聞編輯工作。面對的是互聯網上不同的新聞頁面。具有全天候、立體化、信息化、多功能、大數據信息量、第一時間更新發(fā)布新聞信息的條件。在網絡平臺新聞內容編發(fā)、滾動新聞、相關新聞的超鏈接、新聞推薦、圖文、關鍵字提取、新聞內容摘要、新聞稿件點擊排行、新聞稿件瀏覽對比、新聞頁面美化、相關性新聞歸納、多媒體音視頻制作發(fā)布及新聞稿件搜索引擎優(yōu)化、IP訪問量、新聞權重、新聞留言板等工作。這些全新的媒介特色,也是傳統新聞編輯亟待學習掌握的數字化模式。
同時,媒體融合對新聞編輯部“中央廚房式”流程的重塑,也將給新聞編輯工作帶來互聯網思維模式的學習要求。首先,新的新聞編輯部將同時面對豐富的新聞信息源。新聞編輯就要有能力應對,迅速從多個源頭發(fā)現、抓出“活魚”,對原創(chuàng)性、有深度的新聞稿件優(yōu)先進行編輯制作。對有深度的新聞更要進行深入挖掘,理清新聞事件的脈絡,提高新聞發(fā)布的權威性和真實性,做好新聞內容的第一把關人。
做好新聞預判后,第二步就是媒體融合后對新聞編輯最大的挑戰(zhàn):新聞生產。媒體不僅僅是扮演信息發(fā)布平臺的角色。做好新聞傳播,在保證新聞的真實性的基礎上,要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新聞的影響力。在Web、App的新聞頁面設計上下功夫,做好圖片和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的整合,與傳統的報紙版面、電視節(jié)目設計上的工作差別不大。設計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整體布局,所體現的是編輯的意圖。好的新聞頁面,內容層次分明,整體感強,色彩比例協調,實現頁面形式與新聞報道達到統一,展現給受眾的是一種良好的視覺效果。反之,新聞頁面參差不齊,頁面的整體感會大大下降。新媒體的新聞編輯要求有傳統媒體的編輯功底,而傳統新聞媒體編輯也要認真對待新媒體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補課,例如,提高相關性新聞關鍵字運用。通過關鍵字對某一個或多個新聞報道進行全面整理和收集,把相關新聞內容頁面通過超鏈接形式來展示。拓寬新聞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使網友能夠對新聞報道的前因后果有更深層次了解。通過關鍵字進行新聞后續(xù)的整合,甚至受眾和新聞當事方的見面、研討等,這就是互聯網思維模式對新聞編輯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中的一個最基礎的工作。
多終端發(fā)布帶來的多渠道互動式生產發(fā)布,是新聞編輯互聯網思維轉型的真正體現。例如,無論何種媒介,新聞專題首先要做好專題策劃,選題及時,精選吻合專題的內容,頁面要簡單直白。欄頭文字大標題要準確說明主題。頁面顏色要符合專題氣氛。全程把新聞事件清晰展現出來,新聞專題中文字、圖片、視頻要素充分運用好、服務好專題版面。筆者認為媒體融合后的新聞專題不再是內容簡單的整合歸納,而是對新聞事件持續(xù)深入的一個過程。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新聞專題可以充分運用微博微信“分鐘級”的發(fā)布速度,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到達受眾,精確定位到相關讀者、當事人、相關方。并全面運用微博、微信、QQ群,播發(fā)微博,引發(fā)博友互動;在QQ群中與群友討論;微信平臺開展活動。在隨后的整個過程中隨時提供最新互動。傳統媒體跟進充分策劃,形成報道的廣度和深度,滿足多方面讀者的新聞需求,拓寬了網絡快速媒介的受眾群。同時依靠傳統媒體報道生成的網站專題等新媒體專題,整合多媒體優(yōu)勢再次發(fā)布,調動新媒體的互動優(yōu)勢,在新聞發(fā)布的互動期間就完成了新一輪編讀往來,甚至采集到新的新聞線索。
運用新媒體技術,為媒體傳播打開了多扇門,各種媒介融合,關鍵是要懂得新技術,能用新思維,掌握新的媒介環(huán)境下新聞內容生產互動。而新聞編輯在新形勢下,不但要有扎實的傳統新聞編輯基本功,還必須要掌握各種新聞內容發(fā)布和互動形式。掌握到新媒體“生產就是策劃,發(fā)布就是采集”的互聯網思維真髓。變傳統媒體的單一傳播模式為媒體融合后的網絡化思維模式,掌握傳統媒介,適應各種新媒介,加強新聞的整合能力,了解不同媒介之間的差異互補性,做活傳統媒體平臺,運用好新媒體平臺。
“互聯網+”提出的是互聯網思維對傳統工作流程的重塑,當“線索-素材-新聞-受眾-線索”形成一個閉環(huán),再織成網的時候,新聞編輯坐在辦公室里再次面對新聞生產的時候,已經不再是一個流水線上的單一生產環(huán)節(jié),而是整個網絡中的一個超鏈接節(jié)點。
總而言之,新的新聞傳播打破了新聞傳播的區(qū)域劃分、新聞發(fā)布的時間制約、新聞傳播方式的界限、新聞信息總量限制、新聞互動的模式。在新媒體平臺上,隨著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推進?!岸鄟碓瓷a、多格式生成、多終端發(fā)布”已是大勢所趨。新聞編輯工作面臨的將是數字化思考,互聯網思維的編輯流程重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