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樹鵬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淺談蒙古族民歌的發(fā)展與傳播
鄭樹鵬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摘要】蒙古族是具有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的民族,其以“音樂民族”和“馬背上的民族”而聞名于世。蒙古族民歌作為一種音樂類型,充分地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家鄉(xiāng)的情感和草原的熱愛與情懷。蒙古族音樂在它獨特的音樂類型和音樂方式的基礎上,以寬廣的情懷和草原文化與時俱進地發(fā)展,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音樂風格向現(xiàn)代化音樂風格的蛻變,進而更加具有鮮活的生命力與傳達力,還更突出地表現(xiàn)了轉變之后蒙古族新民歌的價值與傳播。文章將對蒙古族民歌的文化、特點、發(fā)展與傳播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以鑒賞蒙古族音樂的魅力。
【關鍵詞】蒙古民歌;新民歌;蒙古族音樂;音樂類型
蒙古族音樂的歷史源遠流長,經(jīng)歷了歷史滄桑的變化,進而產(chǎn)生了文化的交流、融合和發(fā)展,為蒙古族民歌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從而蒙古族文化和蒙古族音樂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傳播與發(fā)展。因為當時蒙古族的強大才成就了現(xiàn)在的蒙古族文化和蒙古族音樂的地位和影響力。
蒙古族的民間音樂浩如煙海、自成體系,數(shù)千年一直綿延于今天。草原民歌旋律優(yōu)美、平和流暢,悠揚深遠。蒙古族音樂不僅有豐富多彩的民歌文化,還有已經(jīng)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呼麥唱法。在當前社會發(fā)展局勢下,蒙古族音樂和蒙古族民歌之所以發(fā)展得這么好,是因為蒙古族歷史的厚重悠久,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熱愛草原、向往美好的精神和崇高的信仰。其歌曲就像蒙古族人民的心和遼闊的草原一樣寬廣無邊、波瀾壯闊。
蒙古族民歌亢長悠揚、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往往能帶人進入一個身臨其境的世界,舒展寬廣的節(jié)奏能讓人感受到色彩斑斕而寬廣無邊的草原,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作為中國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民歌有著和其他民族的民歌所相似的地方,都是表達人們的內心情感和對社會歷史的感悟感知,表達方式都是自然純樸的。當然,蒙古族民歌又有它獨特的一面,總體來說,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民歌形式形態(tài)久遠
蒙古族本身就有著厚重的民族歷史感,這個游牧的民族有著英雄的歷史,實力也相當超然,那么蒙古族的音樂也伴隨著它們的歷史逐層加厚,沉淀下來的都是民族的精華,歡歌笑語、悲傷哀怒都在每一首悠揚的歌曲和音樂之中。經(jīng)過后來的發(fā)展,民歌體裁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但它們始終保留有原始的精華,加上它們對傳承和保護的重視,蒙古族民歌久遠傳唱在整個草原,足以見得蒙古族民歌源遠流長,生命力之強。
(二)別具一格的演唱方式
如果你想要真正了解蒙古族民歌,從情感深處去感受它,那么你首先要去了解和聆聽蒙古族民歌獨特的唱法。蒙古族民歌的魅力所在不光體現(xiàn)在曲風旋律上,更重要的是,當你在現(xiàn)場、在遼闊的草原上聽到歌手為你演唱時,你才會發(fā)現(xiàn)它的獨特所在,雖然人人都會唱歌,照貓畫虎誰都會,但是你真正地去理解和詮釋這個作品的時候,我想沒有幾個人可以完成。它的歌曲中往往會有蒙古族一些獨特唱法出現(xiàn)在里面,比如呼麥、長調或者一些獨特的假聲等,它不是人人都可以完成的。這些特殊的演唱方式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聲音,使你久久陶醉在其中。為什么說好多蒙古族歌手的聲音是天籟之聲呢?這就是它的獨特所在,蒙古族民歌的獨特所在。
(三)情感細膩豐富
民歌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大自然,其作品的渲染力度自然就非同凡響,蒙古族民歌也不例外。蒙古族民歌的一大特點就是感情細膩,音樂所刻畫的人物內心思想豐富,音樂富有感染力,歌聲真摯意誠。人們表達情感、抒發(fā)情懷的方式就以唱歌來代替,因為蒙古族民歌從實際生活中來,又是從內心發(fā)出的聲音,唱給聽眾的感染力自然就非同一般。
提起草原的游牧民歌,大多數(shù)人們僅限于書本和電視媒體上的了解,總會用“粗獷、豪放”等字眼來形容,卻不知它們也有“情感細膩、多愁善感”的一面,粗獷豪放時是那樣的酣暢淋漓,多愁善感時又是那樣的動人心弦,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對生活的追求、愛恨情仇都是那樣的分明。之所以如此,蒙古族民歌才流傳到今天,內在情感的抒發(fā)更多地表現(xiàn)到了民歌里。
從新中國成立到現(xiàn)在中國越來越強大、發(fā)展越來越好,在生活發(fā)生巨大變化的同時,音樂也隨著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以前古老的方式改變到現(xiàn)在獨具一格的流行音樂和民族音樂相結合的一種音樂形式。蒙古族民歌也從一直以蒙語為基礎漸漸開始被漢化,與流行音樂結合到了一起,接著中國刮起了一股強大的最炫的民族風。新民歌的產(chǎn)生更好地推進了草原文化和蒙古族音樂的發(fā)展,一代一代的蒙古族歌手隨即出現(xiàn),新民歌也隨之變得強大起來。大街小巷都可以聽到來自草原的聲音,新民歌改變了一貫以傳統(tǒng)演唱方式的蒙古族民歌,讓大家更簡潔明了地了解到歌曲內容和歌曲表達的情感。
時代進步、科技發(fā)展、蒙古族新民歌的開端改變了以往蒙古族民歌的曲式結構和情感表達。以前的歌曲是憂多樂少,而現(xiàn)在是樂多憂少,歌曲節(jié)奏歡快,旋律熱情奔放,達到了形象和意境、流行和民族的完美結合與統(tǒng)一。下面我們對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新民歌作品進行研究與分析:
(一)新民歌的重要性
人們常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從而看出民族的重要性。一首好的作品可以源遠流長,不斷被后人傳承下去。早期的蒙古族民歌作品都是以蒙語為主的,那時候的民歌傳唱度不是特別廣,也只有在蒙古族里被廣大牧民傳唱。后來隨著文化的發(fā)展,蒙古族的民歌作品也漸漸被漢化?,F(xiàn)在大家聽到的蒙古族民歌大部分都是以漢語為主的,這樣更容易被大家接受,更重要的是可以被大家傳唱下去。蒙古族民歌作品的內容豐富多彩,有的表達了生活情感,有的贊美了美麗的草原、山川、河流,有的表達了親情和親密的友誼,有的則展示了人們對命運的思索。
新民歌出現(xiàn)以來,全國各地幾乎都能聽到來自草原的歌聲,從路邊的小賣店到各大娛樂場所和商場都可以聽到這樣的音樂,很多作品都被大家所肯定與接受。在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訪華期間,在人民大會堂里一首《鴻雁》唱到了世界,受到了國外友人的一致好評,這充分地說明了新民歌的重要性和它存在的價值是不可取代、不可流失的。
(二)新民歌的作品與分析
新民歌的作品數(shù)之不盡,很多作品都被大家廣為流傳。例如上述所說的《鴻雁》,這是一首深情而又憂傷的內蒙古烏拉特民歌,主要表達了對草原、對家鄉(xiāng)的思念,這首作品的原作本來是描述親人歡聚一堂、合家歡樂、載歌載舞的一首歌曲,主要創(chuàng)作背景是因為一群懷著夢想長年漂泊在北京的蒙古族青年,經(jīng)常回不了家鄉(xiāng)不能與親人團聚,想念家鄉(xiāng)、思念草原,為了表達對家鄉(xiāng)、對草原的感情而創(chuàng)作了這首作品。為什么要唱鴻雁呢?因為人們常常說鴻雁傳情,這首歌為的就是讓鴻雁傳達這份對家鄉(xiāng)、對草原的思念之情。從歌詞開頭,我們可以分析到“江水長、秋草黃,草原上琴聲憂傷”,說的就是草原上清澈的湖水和秋天里枯黃的草,還有那以游牧為生的親人們在拉著憂傷的馬頭琴;緊接著“天蒼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xiāng)”,蒼茫的天上有鴻雁在飛翔,不管它飛到哪里,心中的故鄉(xiāng)永遠都在北方;之后是“鴻雁、北歸還,帶上我的思念,歌聲遠,琴聲長,草原上春意暖”,更強烈地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即鴻雁要飛去北方了,請帶上我對草原的思念,歌聲飄得遠、琴聲拉得長,草原上春天已經(jīng)來了;最后段落唱到“酒喝干,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親人們歡聚一堂,把酒言歡,痛飲到天亮。這首作品唱出了千千萬萬在外漂泊、在外打拼的人們的心聲,表達了在外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情到之處,總使人潸然落淚!
新民歌自出現(xiàn)以來,一直不斷突破創(chuàng)新,同時也出現(xiàn)了很多優(yōu)秀的蒙古族歌手,正是有了他們精彩的演繹,才使得蒙古族新民歌更好、更直接地受到廣大人民群眾和草原人民群眾的熱愛與傳唱。好的文化需要好的發(fā)展,新民歌一直在摸索創(chuàng)新,無論是曲風還是歌詞,都真正體現(xiàn)了草原的遼闊。
新民歌的出現(xiàn),將部分蒙語漢化,加大了它的傳播范圍;曲風上融入了新的流行音樂元素,更加受到年輕一代的歡迎,傳唱的人數(shù)也越來越多;再加上新民歌在電視熒屏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蒙古族民歌的傳播和發(fā)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的價值決定了它存在和延續(xù)的必要性。所以,蒙古族民歌需要全面系統(tǒng)地得到保護和傳播,才能更好地發(fā)展。
民歌的傳播任重道遠,沒有新的東西出現(xiàn),因循守舊、故步自封,民族音樂就會逐步走向滅亡。時代進步、科技發(fā)展、文化生態(tài)變遷以及文化全球化對蒙古族民歌的發(fā)展是挑戰(zhàn),更是契機。時代的特點被深深烙印在蒙古族新民歌的音符中。新民歌既保留了蒙古族民歌的原有特點,又吻合了時代的發(fā)展。蒙古族民歌作為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它的價值不容小覷,我們必須對它進行保護,促使其廣泛有效地傳播,才能使蒙古族民歌經(jīng)久不衰地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李世相.蒙古族長調民歌概論[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2]烏蘭杰.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
[3]鄧光華.中國民族音樂及作品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莫爾吉胡.蒙古音樂考察紀實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5]烏蘭杰.蒙古族音樂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6]博特爾圖,哈斯巴特爾.蒙古族英雄史詩音樂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鄭樹鵬,男,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聲樂教師,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
【中圖分類號】J64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