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瑩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苗族古經及其文獻價值
唐瑩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摘要】苗族古經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苗族具有神圣性的口傳文獻,集苗族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于一體。民國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之后,挖崛、收集、整理、解讀苗族古經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成為研究苗族古代歷史、哲學思想、宗教信仰、倫理道德、民族習俗、生產生活和自然科學的重要文獻。
【關鍵詞】苗族古經;搜集整理;文獻價值
前言
苗族是我國的古老民族之一,隨著歷史的不斷變化和發(fā)展,苗族人民在其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適合本民族發(fā)展的燦爛文化。苗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其悠久文化只能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因此,有關苗族歷史與文化等方面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苗族古經。
苗族古經,亦稱苗族古歌或苗族史詩,系中國苗族“經師”在排解糾紛、祭祀大典與喪葬、巫事、慶典、動工等儀式場合吟誦的長篇說理、敘事、對話(人與神、人與人)等作品的統(tǒng)稱。它是一部具有神圣性的口傳文獻,其研究領域包括古代歷史、哲學思想、宗教信仰、倫理道德、民族習俗、生產生活和自然科學等重要方面。苗族古經分為“創(chuàng)世型古經”、“婚姻型古經”、“理經型古經”、“遷徙型古經”、“祭祀型古經”等類型,共計近五十部。
民族文字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重要標志。對于苗族來說,幾乎都與文字無緣。而這個經歷了幾千年沖突、動蕩、災難等大洗禮的古老民族,只能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訴說自己的歷史,展示自己的文化特性。苗族古經能流傳至今,主要有其兩方面原因 :一是苗族人民敬畏和崇拜祖先的情懷,二是苗族人民對古經的演唱技巧、傳授習俗和整個民族尊重歌師、巫師的傳統(tǒng)。苗族古經只有在祭祀儀式、婚喪嫁娶和傳統(tǒng)的新年、假日等背景下才能唱誦,如作為宗教祭祖歌的《楓木歌》,非祭祀之年不得演唱。
苗族古經是苗族人民世世代代關于物質世界、精神世界、生產生活的經驗總結,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苗族最為經典的“百科全書”。正因為如此,苗族古經所折射出的文獻價值也是豐富多彩的,如今已經成為苗學研究的重要的文獻來源。如同19 世紀瑞士杰出的文化史、藝術史學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所說:“對歷史地考察世界的人來說,詩歌提供了有關各個民族的永恒的畫面,提供了有關這些民族的各方面的信息, 而且經常是唯一保存下來的或者是保存最好的信息。”[1]
人類和民族的起源和發(fā)展是多學科聚焦的重要的研究領域,苗族研究也不另外。苗族是中國華夏文明中三大古老的民族之一,盡管它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但是苗族人民關于自身民族的族源、遷徙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等歷史,幾乎根據苗族古經的傳唱進行追問和演繹。關于苗族的族源,《苗族古歌·楓木歌》有專門唱詞:“世間萬物多,來源只一個,若要知典故,來唱楓木歌;楓木生萬物,才有你和我。若要知典故,來唱楓木歌。”[2]《楓木歌》講述了遠古時候楓木生萬物的歷史敘事。至今在苗族中有一種普遍崇拜楓樹習俗,生從樹中來,死到樹中去。在苗族古經中,楓樹與苗族祖先之一的蚩尤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苗族的族源追問中,苗族古經的敘事與歷史典籍有異曲同工之處。
苗族古經的敘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歷史記憶,從民國年間開始得到社會歷史學家的高度重視。抗戰(zhàn)時期,大夏大學遷入貴陽,其社會研究部的吳澤霖、陳國均等即開始對貴州少數民族從事實地考察,其中包括貴州苗夷民俗文化調查、語言調查等工作。新中國成立后,苗族古經的歷史學方法研究得到了普遍認同和接受,特別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苗族古經的歷史文獻價值在民族歷史的研究中得到了充分利用。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苗族古經的收集整理工作在各個苗族居住區(qū)廣泛進行;二是研究和出版苗族古經的書籍越來越多;三是根據苗族古經的唱詞內容研究苗族歷史的學術著作不斷問世。1992年,中國少數民族專史叢書之一的《苗族史》大量運用苗族古經來解讀闡釋苗族歷史。
苗族古經是無文字的民族文獻,其涉及內容非常豐富,主要包括苗族的宇宙觀、人類的起源、苗族的族源、苗族的歷史、苗族的習俗等。由于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以大漢族主義為內核的專制集權國家,其正統(tǒng)典籍極少記載苗族的歷史、遷徙、文化、政治、宗教、經濟、社會、生產、生活等事象。從這個意義上說,苗族古經的民族文獻價值就顯得格外重要。它不僅為苗族人民提供了可靠的“尋根”記憶,也為了解和研究無文字記錄時期苗族的物質世界和精神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
(一)宗教價值
在苗族傳統(tǒng)社會中,巫術是宗教形式之一。其宗教包括苗族對于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祭祀等一系列的形式和活動。從一定意義上說,苗族巫術活動與宗教活動是同一的,其涉及許多古史神話傳說。苗族巫詞中所談及的角色或故事情節(jié),往往是對宗教世界中的人物、事件等作出和表示的某種態(tài)度。所以,神話語言可以用來解釋說明宗教儀式。苗族巫術與宗教相混融,巫術—宗教的內容,恰好就是古史神話的內容。而各地的苗族古歌恰好就是保存苗族傳統(tǒng)巫術宗教最好的文獻載體。
(二)文學價值
1.語言優(yōu)美、想象豐富:苗族古經大量運用多種修辭手法,靈動地反映出苗族先民對天地萬物以及人類起源的解釋,肯定了人們艱苦開創(chuàng)人類歷史的功績,將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合二為一。如古經說天地是巨鳥科啼、樂啼生的,天“象個大撮箕”,地“象張大曬席”。此處將動物加以擬人和形象,大膽奇妙的想象令人嘆服。
2.大膽歌唱愛和美 :苗族先民追求美好愛情文化情結?!白蠲姥鰵W桑,最靚仰歐桑,苗條如桑枝,鬢發(fā)像青絲。顏面白又胖。裙邊似魚網,花帶若馬韁。旁海蘆笙節(jié),要涉清水江,過河挽花裙,挽過腳腿上,露出長腿來,健美白又長。人見人人愛,盼與她成雙,想多想暈頭,愛她愛發(fā)狂。”“仰歐?!币灿纱顺蔀橛赂?、善良、美麗的女神象征。
3.反映苗族的英雄主義情結:英雄主義是一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體現,它使得一個社會能夠形成凝聚力。而古經中塑造了許多的神,如神力天生的東方英雄,射日射月的英雄桑扎;這些都體現了苗族對于英雄的崇拜,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了苗民的愛國主義情結。因此,蚩尤也由此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出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一套屬于本民族文化的風俗習慣,但是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卻沒有自己的文字,其傳承的方式主要靠口耳相傳以及大量的神話故事,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關于這方面的文獻記載并不多見,資源十分稀少,但我們可以通過苗族古經的內容折射的出苗族社會背后的歷史文化,更好地了解這個民族以及文化,追溯其文化根源。
參考文獻:
[1]雅各布·布克哈特著,金壽福譯.世界歷史沉思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況[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
[3]袁珂.山海經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王玉哲.中華遠古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陶陽,鐘秀.中國創(chuàng)世神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唐瑩(1990-),女,苗族,貴州貴陽人,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K825 【文獻識別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