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中國人民的自覺選擇,它引領第一大歷史任務圓滿完成。但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在引領完成第二大歷史任務的進程中由于諸多原因共同作用,遭遇了質疑與挑戰(zhàn)。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生命力在于時代化,時代化是化解信仰危機的根本之道。中國夢是馬克思主義信仰時代化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特定表達、重要載體和重要依托,是分層要求的特殊表現。二者一脈相承,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1203(2015)05- 0013- 04
〔收稿日期〕2015-08-05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13JZ032),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4sksz25)。
〔作者簡介〕王開莉(1975-),女,重慶人,重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與思想政治教育。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重大戰(zhàn)略思想,是我們黨和國家面向未來發(fā)展的政治宣言,是我們時代的主旋律。馬克思主義是立黨立國之本,馬克思主義信仰是我們精神上的“鈣”。習近平同志既強調中國夢,又強調馬克思主義信仰,那么,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呢?筆者認為,二者一脈相承,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中國夢的主體是中國人民,中國人民是生活在一定時代背景下的與中國歷史有著天然聯系的夢想主體。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人民在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指引下逐漸走向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梢姡袊鴫襞c馬克思主義信仰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只有將中國夢放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歷史長河中才能更好地實現中國夢和更好地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筆者擬從時間維度論證馬克思主義信仰與中國夢的關系,進一步澄清當下某些認識上的誤區(qū),進而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爭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012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率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復興之路”展覽,第一次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隨后,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習近平同志在就任宣言中連續(xù)9次提及了“中國夢”,進一步系統地闡釋了中國夢。中國夢提出的時間不是偶然的,而是特意選擇了兩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一個是黨的十八大剛剛結束,一個是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勝利閉幕。在這兩個時間節(jié)點提出中國夢,意義深遠。其實,中國夢的醞釀與提出絕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歷經了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國夢是歷史長河中一個時間節(jié)點上提出的夢,但是這個時間節(jié)點不是孤立的,中國夢的由來與發(fā)展也不是孤立的。要完整地理解中國夢,離不開從時間維度去剖析其來龍去脈,離不開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傳入、接受與傳播的分析理解。
一、馬克思主義信仰為中國夢的提出與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三個基本要素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生信仰與核心價值的社會思想和科學體系。程恩富教授根據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需要,以思想家的理論勇氣充分挖掘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探討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屬性 〔1〕。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信仰主要是指馬克思主義被人們信奉與追求,并將之作為行動指南。馬克思主義信仰包括一般信仰的三個基本要素,即信仰主體、信仰客體和主客體的關系。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主體主要是中國共產黨及其成員,也包括廣大人民群眾;客體在信仰活動中表現為信仰對象,具體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根據理論設計的共產主義制度以及體現馬克思恩格斯對理論、制度、革命不懈追求背后動因的人生價值觀;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主客體關系主要是指主體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實踐關系,以及客體對主體的引領改造關系。
(二)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中國人民的自覺選擇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共產黨為之奮斗的信仰追求,是因為馬克思主義以其科學性和價值性契合了當時歷史發(fā)展的需要,是先進人士的一種自覺選擇。
1840年發(fā)生的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使閉關鎖國的天朝大國之夢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碎了,西方的鐵蹄一次次地蹂躪中國,使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從此,中國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也即兩大要實現的夢想:一是救亡圖存、民族獨立,二是國家的繁榮富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各個階級在近代史上先后登上歷史舞臺,進行了一次次的探索與嘗試。無論是農民階級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還是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以及資產階級的戊戌變法運動,均遭到了慘重的失敗。雖然辛亥革命取得了勝利,但是由于共和民主沒有在革命后得到真正的實施,中國夢并未實現。中國的出路在哪里?中國還能有夢嗎?毛澤東感嘆到:“很奇怪,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中國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 〔2〕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3〕。馬克思主義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向西方尋求救亡圖強之路上的必然選擇。馬克思主義不僅揭示了自然、人的思維、人類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給人們提供了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且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兩大發(fā)現的基礎上,從現實的人和實踐出發(fā),得出了無產階級必然代替資產階級、共產主義社會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社會兩大結論。馬克思主義以實踐為基礎探究的兩大發(fā)現,具有至上的真理性。馬克思主義從現實的人出發(fā),探究人的本質,關注人的解放,具有至善的價值性?!芭械奈淦鳟斎徊荒艽嫖淦鞯呐校镔|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4〕?!袄碚撛谝粋€國家的實現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程度” 〔5〕,馬克思主義以其徹底的科學性和終極的價值性契合了當時歷史發(fā)展的需要,成為先進人士的一種自覺選擇和積極信仰。正如毛澤東所言:“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間,……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刻在我的心中,使我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接受馬克思主義,認為它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就一直沒有動搖過?!?〔6〕
(三)馬克思主義信仰引領第一大歷史任務圓滿完成
有了馬克思主義,就有了中國知識分子與工人運動的結合,就有了中國共產黨。有了中國共產黨,就有了馬克思主義在更大范圍內的傳播,就有了自覺自為的無產階級。中國共產黨從產生伊始,就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反帝反封建、消滅私有制、消滅剝削,追求人人翻身作主,人人得解放。馬克思主義信仰與中國共產黨有著天然的聯系,是中國共產黨靈魂所指和精神上的“鈣”。
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革命煥然一新。憑借著“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堅定信仰,經過幾十年艱苦卓絕的奮斗,中國迎來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迎來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近代以來民族獨立的第一個夢想圓滿實現。可以這樣說,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沒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就沒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就沒有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在馬克思主義信仰指引下第一大歷史任務的順利完成為國家富強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根基,進而為中國夢的提出與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馬克思主義信仰時代化是化解信仰危機的根本之道
第一大歷史任務完成之后,國家繁榮富強的第二大歷史任務便成了民族獨立后要著手解決的事關中國人民福祉的重大歷史性課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在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指引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繼續(xù)前行。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摸著石頭過河,雖然道路有些曲折,但是基于獨立自主的艱苦探索,基于社會主義實踐的勇氣,共同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美麗碩果。2010年中國的GDP總量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的中國,正在一步步地向完成繁榮富強的第二大歷史任務靠近。
越是靠近成功,越是阻力重重。隨著市場化、全球化的推進,以及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fā)展,各種利益分化組合,各種思潮滋生并跌宕起伏,國內外形勢嚴峻。一方面,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面對中國的崛起,在“修昔底德陷阱”(新崛起大國與現存大國定有戰(zhàn)爭)的鼓噪下,向我國發(fā)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沒有硝煙的精神文化之戰(zhàn)?;蛘叱ブ袊蛘叻Q中國國強必霸;或者虛無中國的歷史,誹謗毛澤東,詆毀中國政府和中國體制;或者摧毀我國人民的自信,說我們沒有信仰。這些國家不僅從反面刻意消解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制度、道路的自信,摧毀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而且從正面大力推廣資本主義文化,通過線上的網絡傳播、線下影視大片的播映等途徑不斷向我國輸入其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張揚其所謂的個性自由,宣傳其所謂的普世價值,推廣以自由化、市場化、私有化為方向的所謂新自由主義經濟。另一方面,蘇東劇變、蘇聯解體瓦解了一部分信仰不堅定的共產黨員,加之我國在改革開放、體制轉軌、社會轉型過程中在精神文明建設領域存在一些疏忽以及黨內的一些腐敗現象,導致個別同志面對實用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相對主義、虛無主義等思潮,信仰發(fā)生動搖,一切向西方看齊,逐漸信奉西方宗教以及封建迷信等,成為馬克思主義信仰中的“言之巨人”及“行之矮子”。“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其中各個似乎穩(wěn)定的事物同它們在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樣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 〔7〕。這說明,我國人民心中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時間維度中由于諸多原因的共同作用漸次地發(fā)生著變化,受到了一部分人的懷疑,遭遇了信仰危機。
馬克思主義信仰轉危為機的關鍵是時代化。人的大腦總是要填充著各種思想,但是有一種主要的思想在各種思想中居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對這種占支配地位的思想,馬克思主義不去填充,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搶奪。在短平快的、浮躁的、信息多元化的互聯網時代,價值觀多元化,各種思潮主義滋生并跌宕起伏,如何用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占領思想領域的陣地呢?“每一歷史時期的觀念和思想也可以極其簡單地由這一時期的經濟生活條件以及由這些條件決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來說明” 〔8〕??梢?,馬克思主義信仰要轉危為機,關鍵在于用最具有時代氣息的、反映當下經濟生活條件、接地氣的易于被廣大老百姓所接受的理論成果來展示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內涵與要旨,即馬克思主義信仰要在實踐的基礎上保持開放性、與時俱進性,從而達到時代化與現實化。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時代化,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時代脈搏的把握,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化,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傳播方式與時代的契合,離不開在互聯網、多媒體、大數據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傳播方式的創(chuàng)新,離不開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對群眾的貼近、對群眾心聲的表達??傊?,要保持馬克思主義信仰之樹常青,必須使其時代化與現實化,不斷地保持其生命力與吸引力。馬克思主義信仰來自于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來自于對現實的反思、批判與解答。只有將馬克思主義之“矢”對準中國以及當今現實之“的”,才能使其具有引領力、解釋力、現實力和生命力。
三、中國夢是馬克思主義信仰時代化的產物,二者相互作用
如上所述,馬克思主義信仰只有與時代契合,對準中國以及當今現實之“的”,才會具有引領力、解釋力、現實力和生命力。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善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了更好地統一思想,凝聚各方力量,黨的領導集體與時俱進地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最新的實踐成果相結合,為馬克思主義信仰提煉新的表達方式、新的載體和依托。這種依托相對于馬克思主義來講,具有更廣泛的感召力,相對具象,易于理解與接受,易于在短期之內激發(fā)我國廣大人民的雄心大志和奮斗熱情。于是,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便在這樣的時代條件下應運而生。也就是說,黨的領導集體對癥下藥,將國家繁榮富強的第二大歷史任務在當代國情世情下進行拓展與延伸,提出了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國夢以時間為主線,用凝練的中國式話語最大限度地統一共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凝聚了力量?!爸袊鴫羰菤v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中國夢凝結著無數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載著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向往,昭示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 〔9〕55。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近代史的歷史任務為依托,憑借歷史的力量能很好地激發(fā)起中國人民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與愛國激情、奮斗意志;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又以現實、當代為依托,將中國夢具體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兩個百年夢”。中國夢有時間、有數字、有藍圖,相當具象化,能夠激發(fā)每一個人的斗志,調動各方積極性和凝聚各方的力量尤其是80后、90后的年青人。中國夢凝結了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訴求,統一了黨內外各階層民眾的思想,其作用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言,中國夢“意味著每一個人都能在為中國夢的奮斗中實現自己的夢想,意味著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最大公約數” 〔10〕。
中國夢以人為本,“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9〕65;中國夢蘊含著對人的關懷,對人自身價值的肯定?!叭松霾省薄ⅰ皦粝氤烧妗?、“一起成長與進步”正是馬克思、恩格斯畢生所關注的人的本質和人的解放,正是馬克思、恩格斯畢生所追求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可見,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夢是一脈相承的關系。中國夢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構建的,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特定表達、重要載體和重要依托,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在當代特定歷史條件下分層要求的特殊體現。對一般群眾而言,心中要有中國夢,而不必苛求其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對共產黨員以及國家體制內的廣大干部而言,不僅僅要有中國夢,最為根本的是要有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
中國夢與馬克思主義信仰雖名稱各異,但它是馬克思主義信仰時代化的產物,二者一脈相承,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實現中國夢需要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指導,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有賴于中國夢的提出與踐行?!皟蓚€百年夢”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深奧復雜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通俗化、大眾化,易于我國人民廣泛地接受與理解。而且,中國夢能夠很好地避免將馬克思主義信仰簡單地意識形態(tài)化的尷尬局面,其提出就是為了更好地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夢的實現,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制度與道路的成功踐行;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新發(fā)展,就是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吸引力的最大彰顯。中國夢的勝利實現有利于樹立、加強并進一步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仰自覺。
中國夢的提出與踐行離不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引領。中國夢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提出的,它始終離不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引領。中國夢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在中國的重要載體和依托,是馬克思主義信仰進一步中國化的表現;中國夢的實現過程,就是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就是追求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過程,就是越來越接近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共產主義的過程。
習近平同志說:“在我們黨90多年的歷史中,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為了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犧牲,靠的就是一種信仰,為的就是一個理想?!?〔9〕231靠著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如今我們要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中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依然不能離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否則,輕則陷入經濟水平與精神生活反方向發(fā)展的悖論之中,重則誤入改旗易幟的邪路,被西方國家納入其資本主義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