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生
浙江紹興的蘭亭因為一場雅集(相當(dāng)與今天文人的派對)和一篇王羲之的書法《蘭亭集序》聞明天下:“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庇篮褪菛|晉穆帝的年號,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禊事,即在水邊祭祀,拔除不祥。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的美景,雅集者用細細彎彎的小渠把溪水引了過來,在水中放置酒杯,讓它順流而下,大家列坐在小渠旁,一邊飲酒,一邊賦詩,抬頭看宇宙的廣大,俯下身去,審視萬物之繁榮,放眼望去,胸懷開闊,這該是多么愉快的事。當(dāng)酒杯漂流到王羲之面前,他吟誦了剛醞釀的一首詩。
代謝鱗次,忽焉以周。
欣此暮春,和氣載柔。
詠彼舞雩,異世同流。
迤攜齊契,散懷一丘。
意思是值此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時候,大家得放開心扉,訴說自己的欣喜之情。有王羲之開頭,辭賦各名家孫綽以及王玄之、王徽之、孫嗣(孫綽之子),和尚文道林和謝安、謝萬兄弟都賦了詩,有的是五言,有的是四言。休息時,孫綽提議將今天在座各位的37首詩作寫了下來,留個冊頁。謝安說咱們在蘭亭聚會,不如稱之為《蘭亭詩集》,公推王羲之為詩集作序,王羲之于是拿起筆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蘭亭集序》。
根據(jù)典籍的記載,參加者老老少少一共41人,王羲之的兒子玄之、凝之、渙之、徽之、獻之也都參加的集會。除了獻之外,他的五個哥哥都留下了詩作。可笑的是,清代有人寫詩諷刺王獻之,說是“卻笑烏衣大王令,蘭亭會上竟無詩”,豈不知獻之當(dāng)時還不到10歲,要求他即興作詩,未免過分了吧。
今天蘭亭景區(qū),有一座鵝池碑,碑上“鵝池”二字一厚一瘦,風(fēng)格迥異,傳說當(dāng)時王羲之寫完“鵝”字,因急于迎接皇帝的詔書,而暫時擱筆,8歲的王獻之提筆續(xù)寫了“池”字,王羲之回來不但沒有責(zé)怪獻之,反而將二人并書的“鵝池”珍貴地保留了下來,書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即由此得名。
景區(qū)蘭亭碑林中有一個“太”字也引人注目。獻之年幼時聰敏好學(xué),學(xué)習(xí)書法相當(dāng)勤奮。一天,獻之將自己的字拿給王羲之看,希望得到父親的夸獎,王羲之一言不發(fā),只在“大”字下面添了一點,退給了獻之,獻之拿去給母親看,郗夫人看完后說:“吾兒磨盡三江水,只有一點似羲之”。王羲之7歲時曾從衛(wèi)夫人學(xué)習(xí)書法,衛(wèi)夫人第一課將要求這個“點”得像懸崖上的石頭,墜落下來那樣有力度,有分量,這叫“高峰墜石”。盡管王羲之加的是一個“點”,卻是平生功力所聚,這就促使王獻之更加勤學(xué)苦練,以后終于成為書法大家。
王羲之即興寫的《蘭亭集序》一共28行,324字,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以后王羲之曾寫過幾份,留給子孫作為范本,一寫再寫,總是不能像當(dāng)年神來之筆那樣稱心如意。《蘭亭集序》的書法極有力度,富有立體感,抓住了筆畫的特點,比如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捺的變化很多,橫畫和直畫有時不直而曲,不平而斜,突破了隸書的筆意,被譽為“龍?zhí)扉T,虎臥風(fēng)闋”。
《蘭亭集序》不僅書法美,文辭也美,書法和文辭集中反映了王羲之的魏晉風(fēng)度。文章并沒有單純的記敘雅集的盛況而是進一步表現(xiàn)了王羲之對生活、對人生的深刻思考?!扒殡S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人的生命有著自己的規(guī)律,壽長命短,聽?wèi){造化,最終仍然歸于消亡,寫到這里,王羲之感慨萬端地寫道:“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老莊把死生同等看待,把長壽和夭折等量齊觀,王羲之顯然不同意這種觀點,認(rèn)為這是虛妄的說法。后人看到今日蘭亭雅集的詩文,亦有如我們今天看待過去的事物,時代不同,所見皆異,但觸發(fā)感慨的原因和情趣是相同的,這是可悲可嘆的。正因為這樣,《蘭亭集序》按順序記下了這次集會的人,錄下他們的好詩文,后人看到了它應(yīng)該有所感慨。
《蘭亭集序》是書法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寶,傳至王羲之第七代子孫智永手中,智永在紹興云門寺出家為僧,沒有子嗣,圓寂時智永將真本傳給了辯才和尚。唐太宗李世民十分喜愛王羲之的書法,想方設(shè)法想弄到《蘭亭集序》的原本,宰相房玄齡推薦熟諳二王書法的檢查御使蕭翼,讓他接近辯才和尚,最終從辯才和尚手中騙取了《蘭亭集序》真本,唐太宗對《蘭亭集序》真本愛不釋手,終日臨摹,彌留之際鄭重囑咐太子將《蘭亭集序》真本陪葬與昭陵,就這樣,《蘭亭集序》真本成了殉葬品,至今未見天日,這就增添了《蘭亭集序》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氣氛,也增添了一種遺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