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建構理論框架下的青少年網絡欺凌

      2015-01-29 15:13:56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15年4期
      關鍵詞:媒介建構群體

      ■ 方 偉

      (清華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 100084)

      社會建構理論框架下的青少年網絡欺凌

      ■ 方 偉

      (清華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 100084)

      隨著網絡深入到青少年生活的各個層面,青少年成長和發(fā)展的模式正在發(fā)生著改變。其中社會化媒體的發(fā)展及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廣泛普及,一方面為青少年提供了自我表達、社會互動與交往及獲得社會幫助的平臺,實現了更廣泛的網絡參與和社會交往,促進了青少年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引發(fā)了包括網絡欺凌在內的一系列對青少年發(fā)展形成負面影響的行為。要以社會建構理論為分析框架,促進平等和民主的社會、學校和家庭環(huán)境的建立,以青少年自身對網絡欺凌的建構為切入點,強化定性研究,開展新媒體使用媒介素養(yǎng)教育。

      社會建構理論 青少年 網絡欺凌

      一、社會建構論視角的網絡欺凌分析框架

      提到網絡欺凌,很多成年人視其為洪水猛獸,認為網絡的匿名性特征使得人的行為缺少了社會監(jiān)督,減輕了實施欺凌的社會和心理壓力,從而助長了欺凌行為;網絡同時又提供了新的多樣化的欺凌平臺,增加了欺凌出現的概率??偠灾ヂ摼W的出現決定了網上欺凌的存在及特征,并且對青少年的生活、學習和成長造成了極為負面的影響。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最重要的是要對網絡技術進行改造,使其成為青少年避免在網絡上受到欺凌的“好”技術。

      以上對網絡欺凌的認知和提出的解決方案屬于從技術決定論視角審視技術與人和社會的關系。在技術決定論視角下,技術決定了人如何使用技術以及社會如何發(fā)展,忽略了社會和人對技術的制約和影響。此種視角下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的認識,過分關注技術要素,而缺乏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實施者、被欺凌者以及旁觀者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及青少年自身發(fā)展階段的特征等因素與欺凌行為之間關系的完整認識。如果不能清楚地認識問題的存在,便無從談起如何有效預防和制止網絡欺凌行為。

      鑒于此,筆者建議從技術的社會建構理論框架出發(fā)去認識媒介、青少年網絡欺凌行為及其與青少年發(fā)展之間的關系。技術的社會建構理論是社會建構理論向技術研究領域的延伸,由荷蘭科學知識社會學家比克(Bijker)和美國科學知識社會學家平齊(Pinch)提出,提供了與技術決定論不同的技術研究視角。在此種框架下,技術并非獨立于社會和人而存在并且對人的行為與社會產生決定作用,而是作為社會整體中的一部分,其如何產生、如何為人所用及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是與人和社會密不可分的。

      技術的社會建構理論視角下的青少年網絡欺凌研究,不僅關注網絡的技術特征所提供的可能性,也關注青少年所處的社會、學校、家庭等環(huán)境與青少年自身發(fā)展特征如何影響其網絡使用行為以及網上欺凌經歷,以期完整、全面地從青少年視角出發(fā),描繪和解讀青少年網絡欺凌行為,為制定合理、有效的預防和干預政策提供理論支持。

      二、青少年對媒介在欺凌中角色的建構

      互聯網的出現及在青少年中的普及提供了多方面的可能性?;ヂ摼W的一些技術特性,如相對匿名、自由的網絡互動平臺以及大量用戶,拓寬了青少年互動和交往的空間。一方面,在網絡空間內,青少年既可以和現實生活中的好友互動,也可以與陌生人交流,從而開闊視野,提升與人溝通和交往能力;另一方面,網絡空間的匿名性也有可能為欺凌提供新的平臺和空間,使得互聯網成為青少年欺凌的工具,這也是很多成年人對網絡產生憂慮的重要原因。

      網絡的技術特征雖然提供了以上可能性,但青少年對其在網絡欺凌中的角色也進行了建構。當成年人對網絡欺凌的關注點集中于包括匿名性在內的技術特征時,青少年獨特的發(fā)展階段特征決定了他們有著和成年人不同的需求,青少年對媒介在欺凌中的角色認知和建構會反映其群體特征。例如,在一項對加拿大6-9年級學生的網絡欺凌研究中,當問及學生為何在網上欺凌他人時,他們給出的理由如下:不喜歡對方;對方惹他們不高興;他們先被對方欺凌,所以理所應當以同樣方式反擊;他們的朋友在網上欺凌過他人,所以他們認為這是可以被接受的行為[1]。在以上給出的理由中,無一涉及技術特征,也就是說這些學生在網上實施欺凌并不是因為網絡為欺凌提供了便利,才決定充分利用此便利去欺凌他人,而是反映了青少年自身的經歷和心理。

      網絡的技術特性一定程度上不會促使本不想欺凌他人的青少年去進行欺凌,而是為那些出于某種原因想實施欺凌的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平臺和更大空間,便于他們實施欺凌行為。在此種情境下,網絡的技術特征確實使得欺凌表現出獨特之處。在密西拿等學者的研究中,青少年視角的網絡欺凌和現實生活中的欺凌相比,其獨特之處包括兩方面:一是欺凌無處不在。研究中的青少年用無休止的欺凌(non-stop bullying)來形容網絡欺凌。一些青少年認為,當放學后回到家里,他們期待的是遠離欺凌,是安全和受到保護的環(huán)境,因此在家中上網時受到欺凌讓他們尤其感覺受到了侵犯,造成心理上極大的落差;此外,網絡欺凌也存在于校園環(huán)境,手機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流行,為青少年在學校里上網以及進行欺凌提供了便利條件。二是與網絡空間的匿名性有關。有些青少年承認網絡的匿名性使得有些人對在網上欺凌別人無所顧忌,而且有時候因為不知道被哪些人欺凌,受害者無法向成年人報告。但很多青少年談到,他們經歷的大部分網絡欺凌來自他們的社交網絡,也就是并非來自陌生人。有些青少年描繪道:我認為網絡欺凌非??植溃驗橛袝r候當你被欺凌時你不知道對方是誰,有時候即使你知道是誰做的你也會感覺非常難過,因為你看不到他(她),因此不能當面告知他(她)你的真實感受[2]。此研究中青少年對媒介特征在網絡欺凌中角色的建構,一定程度上證實了作為媒介使用者的青少年,網絡是嵌入其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一種形式的媒介,其技術特征并非決定青少年的使用行為;相反,技術的存在滿足了青少年群體的需求,為其相關行為提供了便利。

      三、青少年對網絡欺凌的建構

      青少年作為互聯網使用的中堅力量及網絡欺凌的參與者、受害者與旁觀者,其在網絡欺凌的建構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不容忽視。由于很多相關研究證實了網絡欺凌對被欺凌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傷害,學術界對網絡欺凌一直比較關注,試圖通過實證研究界定網絡欺凌的嚴重程度。但很多研究得出的結論卻有很大差異,如帕特金與辛杜佳對35個關于網絡欺凌的研究進行回顧,發(fā)現這些研究中網絡欺凌發(fā)生的概率差異巨大,最小的為5.5%,最大的為72%,其中平均欺凌率為24.4%[3]。有學者認為,造成如此大差異的主要原因在于這些研究樣本的選擇、測量方法以及時間跨度等因素的不同[4]。從建構論視角來看,真正的原因在于這些研究并未真正從青少年的視角出發(fā)研究他們對網絡欺凌的建構,導致學者們所界定的與青少年群體建構的網絡欺凌脫節(jié)。

      青少年對網絡欺凌的建構與其所處的文化、社會環(huán)境密不可分。在網絡互動中,對語言使用或者互動方式的選擇,在有些群體青少年看來,只是為了交流而非實施欺凌,而來自另一群體的青少年卻認為受到了歧視和侮辱。以筆者之前做過的城鄉(xiāng)青少年社會化媒體使用的研究為例,某位農村男生通過QQ加了某城市女生為好友,因城市女生對網上與陌生人交友不感興趣,因此開始交流時反應比較冷淡,具體表現為用很簡短的回答去敷衍農村男生。對女生來說,她僅僅在表明自己對與陌生人聊天不感興趣的態(tài)度,她無意也并非在對男生進行欺凌;而男生則恰恰相反,因為從女生QQ空間中的照片和日志識別出女生為城市女孩,所以男生認為女生的冷漠所表現出的是城市女孩的傲慢,本質是對來自農村的他的歧視,因此他感覺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與欺負,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傷害,而事實上女孩并不知道他是來自農村還是城市。此案例雖然不符合主流研究對網絡欺凌的定義,但上述例子中男生把自己定義為網絡欺凌的受害者,他的這種建構雖然與個人敏感的性格有關,但最主要的根源在于我國城鄉(xiāng)不平等的二元結構與城鄉(xiāng)關系中農村的弱勢地位。此外,貝朗等學者在對美國、加拿大中學生與大學生群體的網絡欺凌研究中發(fā)現,兩國學生報告的網絡欺凌比率存在差異,美國學生中出現網絡欺凌的比率要高于加拿大學生[5]。雖然作者對此差異的解釋主要集中在研究方法方面,如樣本中男女比例的差異,但兩國的社會和文化因素在此差異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因此,研究青少年對網絡欺凌的建構需要充分考慮社會、文化等宏觀因素。

      家庭與學校環(huán)境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建構也會形成重要影響。對青少年來說,家庭和學校是其主要的活動空間,在其社會化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學校中欺凌行為是否存在,以何種形式存在,以及老師和學校對欺凌的容忍度和處理方式,塑造著青少年在網絡中對欺凌的建構。同樣在家庭中,家庭關系是否平等和民主,父母與人交往時是否存在欺凌行為,以及受到欺凌時的處理方式,也在時刻影響著青少年對網絡欺凌的建構。從某種程度上說,青少年對網絡欺凌的建構是把其在家庭和學校生活中對欺凌的建構延伸到了網絡空間。因此,對青少年網絡欺凌建構的研究不能忽視對其家庭和學校環(huán)境的考察。

      此外,青少年的欺凌行為一般都會延續(xù)到人生下一階段,依賴理論(Attachment Theory)被用來對此做出解釋。青少年在成長早期與其照料者(caregiver)建立的沒有安全感的情感聯系,可能使其對與包括同齡人在內的他人建立關系產生負面期望和影響。比如,在家庭中未體驗過與父母的信任關系的青少年可能會難以信任他人,而且在與同齡人的互動中更容易表現出敵意和攻擊性。貝朗對美國和加拿大青少年的研究證實了兩個國家青少年中學階段的欺凌都會延續(xù)到大學階段,而且中學階段的欺凌形式和大學階段的形式也有極強的一致性[6]。因此,我們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的關注點不能只集中在學校環(huán)境之中,而應充分了解家庭環(huán)境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對青少年欺凌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

      青少年作為一個群體,其成長與發(fā)展階段對其建構網絡欺凌也產生著影響。對青少年來說,朋友關系是社交網絡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其成長中占據重要地位,與朋友在網上的互動也影響著其對欺凌的認知和建構。密西拿等學者的研究表明,朋友之間有些行為也被歸類為欺凌,如一個12歲女孩舉例說,當你和最好的朋友吵架,她因為非常生氣以致想通過一些行為實施報復,你認為你能信任她,但她能把你的某些事情放在網上對你進行網絡欺凌[7]。而在成人世界中,好朋友之間的吵架及相關行為不一定能歸入欺凌,成年人與青少年由于發(fā)展階段及生活經歷不同,導致他們對欺凌的建構可能有很大差異。還有研究證明了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網絡欺凌的不同,具體來說,年紀大的青少年較之年紀小的更愛在網上實施欺凌行為。如密西拿等研究發(fā)現,12-14歲的青少年中有25%以上的學生報告曾在網上對他人進行過欺凌,而11歲的學生報告欺凌過他人的比率為17%。因為作者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獲取的僅是關于欺凌比率的數據,并未探討具體原因,但研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網絡欺凌實施者的年齡差異[8]。

      四、措施與建議

      發(fā)生在青少年群體的網絡欺凌會對青少年成長造成嚴重危害。處于發(fā)展中的青少年群體,其身體和心理健康與其對歸屬感和社會聯系的認知密切相關。存在于網絡空間的欺凌破壞了青少年的歸屬感,使其感覺到被同齡人排斥,易于引發(fā)精神問題、注意力不集中、較差的學習表現和對學校的排斥。筆者建議應采取如下措施。

      1.構建平等和民主的社會、學校、家庭環(huán)境

      青少年、媒介都是社會和文化整體中的一部分,媒介的發(fā)明、發(fā)展及其如何被使用從本質上反映了社會和文化結構。在一個平等和民主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大家都與人為善,極少有恃強凌弱的現象出現,家庭成員間和睦信任,學校同學間團結友愛,試想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產生的媒介以及青少年群體會出現欺凌嗎?因此,要想解決網絡欺凌問題,最根本的是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不存在欺凌的社會、家庭和學校環(huán)境。

      改善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并非空話,而是對問題本質以及現今社會主流應對政策的反思?,F今國內外的應對措施,雖然能一定程度上緩解或者部分解決某些青少年面臨的網絡欺凌問題,但由于未能從社會和文化上對網絡欺凌建構的視角去認識問題,而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所以治標不治本,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長期以來對社會大環(huán)境的改善,雖非一己之力可以實現、一日之功可以達成,但社會政策制定者若以此為立足點所制定的網絡欺凌干預政策,勢必更有前瞻性。

      2.以青少年自身應對網絡欺凌的建構為切入點

      考慮到目前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廣泛性、危害性以及社會環(huán)境改善的長遠性,仍需從微觀視角關注青少年網絡欺凌的治理機制,從策略層面給出指導。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以及政策報告中給出了很多實用性意見,并已付諸實施,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不一一贅述。由于本文提議從建構論視角認識青少年網絡欺凌,在此僅從青少年自身對網絡欺凌應對方式的建構視角提出應對措施。

      很多青少年面對網絡欺凌,并未選擇向家長、學校或者相關人士報告,而是選擇沉默。他們選擇沉默而非向家長、老師、學校報告的原因主要在于怕受到報復和怕在同齡人之中形成告密者的壞名聲以致被孤立。被欺凌者以及旁觀欺凌者的沉默,一方面不利于學校和家長了解網絡欺凌發(fā)生的機制以及對青少年所造成的傷害,另一方面助長了實施欺凌者的威風,使其更加無所顧忌地欺凌他人。因此,需要從青少年沉默的原因出發(fā)采取措施,打破青少年的沉默。比如,充分利用網絡優(yōu)勢,建立網絡平臺,使青少年可以進行匿名舉報,清除其擔心受到報復或被同學知道后對其名聲造成影響的顧慮。

      3.利用多種方法進行研究

      面對網絡欺凌在青少年群體中的盛行以及對青少年發(fā)展造成的危害,國內已有很多學者對網絡欺凌進行研究。研究大多集中在網絡欺凌問題及其危害、分析網絡欺凌的界定及特點、介紹國內外青少年網絡欺凌的研究現狀、關注國外網絡欺凌研究的最新進展、了解發(fā)達國家應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對策等。這些研究為我們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網絡欺凌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在對網絡欺凌有了初步了解后,我們也需要相關的實證研究,要深入了解青少年自身對網絡欺凌的建構及傾向于采取的應對策略。但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必須謹記的是,由于成人與青少年所處發(fā)展階段的差異,研究者很容易站在成人視角對網絡欺凌進行建構,這可能導致對青少年網絡欺凌問題認識的偏差。

      國外的實證研究主要采取定量的方法。定量研究方法的優(yōu)勢在于,通過大量的樣本研究,更容易得出有代表性的結論,獲取關于青少年群體特征的信息;而其劣勢在于,由于缺少從青少年視角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索,從而很難獲知青少年自身態(tài)度和行為方面的信息。知名青少年與互聯網研究學者、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利文斯敦教授與同事曾提出,學界研究很少使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或者綜合多種研究方法,我們對青少年自身的經歷、看法或者符合他們日常生活實際的網上行為知之甚少[9]。因此,建議我們的研究應采用定性或者結合多種研究方法,深入了解我國青少年網絡欺凌的現狀、特征及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4.開展新媒體使用媒介素養(yǎng)教育

      新媒體及其使用者都嵌入在社會結構之中,新媒體所擁有的技術特征為其使用者提供了一定可能,但并不決定青少年如何對其進行使用,對于網絡欺凌問題也是如此。相關研究也證實了大學生群體較之于中小學生群體,雖然對新媒體使用的時間更長、頻率更高,但此群體的網絡欺凌現象并不比中小學生群體多。因此,思考如何解決青少年網絡欺凌,并非一定采用限制接觸和使用新媒體的方式,而是要加強媒介素養(yǎng)教育,讓青少年充分了解媒介的特征以及其所帶來的正面和負面影響的可能性,引導青少年形成對媒介的正確認識,積極、正面地使用媒介。

      青少年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全方位配合。各種形式的媒體可通過媒介素養(yǎng)的宣傳,形成輿論影響;學校以課上教育和課下活動相結合的方式,把媒介素養(yǎng)理念傳播到青少年群體;家庭則需要父母以身作則輔以正確引導,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養(yǎng)意識。而青少年作為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接受者,更應主動參與其中,表達自身的教育需求。

      [1]Cassidy, W., Jackson, M. & Brown, K. N., Sticks and Stones Can Break My Bones, But How Can Pixels Hurt Me? Students’ Experiences with Cyber-Bullying,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9(4).

      [2][7][8]Mishna, F. , Saini, M., & Solomon, S., Ongoing and Online: Children and Youth's Perceptions of Cyber Bullying,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09(31).

      [3]Patchin, J. W., & Hinduja, S. Cyberbullying: An Update and Synthesis on the Research. In J. W. Patchin & S. Hinduja (Eds.), Cyberbullying Prevention and Response: Expert Perspectives. New York: Routledge.2012,pp. 13-36.

      [4]Sabella, R. A., Patchin, J. W., & Hinduja, S. Cyberbullying Myths and Realiti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3(6).

      [5][6]Beran, T.N., Rinaldi, C., Bickham, D. S. & Rich, M., Evidence for the Need to Support Adolescents Dealing with Harassment and Cyber-harassment: Prevalence, Progression, and Impact,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12(5).

      [9]Livingstone, S., & Haddon, L. Risky Experiences for Children Online: Charting European Research on Children and the Internet. Children & Society, 2008(22).

      (策劃:方 奕;責任編輯:邢 哲)

      2015-04-25

      方 偉,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主要研究青少年與互聯網、傳播與社會發(fā)展。

      猜你喜歡
      媒介建構群體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
      科學大眾(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建構游戲玩不夠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數的認識》例談
      反思媒介呈現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象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成安县| 靖西县| 临安市| 任丘市| 龙江县| 墨玉县| 津市市| 建昌县| 息烽县| 吐鲁番市| 高雄市| 临潭县| 安吉县| 礼泉县| 保定市| 荣昌县| 新巴尔虎右旗| 琼海市| 湘乡市| 呼玛县| 黄陵县| 华亭县| 万盛区| 岳阳市| 静海县| 三台县| 安溪县| 巴林左旗| 嘉黎县| 项城市| 湘潭市| 亚东县| 潮州市| 岑溪市| 双峰县| 南通市| 巴里| 岐山县| 昌江| 常德市| 罗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