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碧霞(鄭州輕工業(yè)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450000)
利奧波德曾說:“當一個事物有助于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wěn)定和美麗的時候,它就是正確的;當它走向反面的時,就是錯誤的。”1這是生態(tài)美學的評判標準。那么怎么促進生物共同體的和諧就需要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發(fā)展相協調,在審美情趣上形成與環(huán)境的和諧統一。2
中國的傳統竹編工藝其創(chuàng)作的過程就是匠人與自然交流融合的行為,正如梭羅在掙脫時代大潮后,返身農耕與自然,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與自然的交流上。他認為這是天地間最高的精神愉悅。而在其編織手法、造型上對自然的模仿,使人與自然產生情感交流,促使人與自然更好的融合;對自然材料的使用,以達到材料的可回收利用,減少對環(huán)境的破壞,使人與社會的發(fā)展相協調;在竹編器物的設計中,賦予其文化價值與內涵,使人感受到生態(tài)美的意境。這些都體現了中國傳統竹編工藝的綠色生態(tài)價值。
中國傳統竹編工藝的創(chuàng)造在其編織手法上、造型設計上都展示出自然的生命本真,竹編的天然本性。利用竹編與自然的天然聯系,充分的體現竹編工藝的自然美。3這是一種對自然的尊敬,因為它不僅是看到了竹子可做工具、材料等使用價值,還以一種生命的意識賦予其生命的意義、關懷去愛惜它。
編織的起頭和收口方式依據竹編農具的用途和造型的不同而產生了多種不同方法。竹編起頭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根據不同的樣式、規(guī)格、花形和編織方法等,確定起頭的方法,而其收口是竹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4雖然根據不同的編織方法,不同的產品,所使用的起頭和收口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它們之間都有一個共通點即模仿自然。竹篾之間的穿插,交錯所形成的幾何造型均呈現自然植物的生長態(tài)勢,如藤本類植物、草本花卉。藤本類植物或纏繞或攀援向上生長,其莖、葉子呈橫向或縱向的上下左右穿梭,自由編織、相互依附。
再者在編織方式的處理上,使竹篾縱橫交錯,其疏密、虛實關系的恰當處理,使其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在陽光的照耀下,給人帶來浮光掠影的質感。這樣的處理方式同樣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總結,正如在陽光的照射下,樹林間隙、稀疏葉子透過的光線,呈現出絢爛的光影效果。不難看出竹編工藝所呈現的對稱與均衡、統一與變化、節(jié)奏與韻律等形式美法則皆源自于對自然的崇拜與向往。5通過竹編工藝,展示了自然生物的本真狀態(tài),讓人感受自然的神圣,用其形象的自然美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架起了人與自然交流、融合的橋梁。
中國傳統竹編始于新石器時期,人類在開始定居生活后,從事簡單的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生產,為了不時之需,人們就把食物和飲水儲存下了,于是就地取材,使用各種石刀、石斧等工具砍來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6所以中國傳統竹編器物的產生來自于生活,其造型的靈感與自然萬物是息息相關的。如斗笠,其類似于圓錐體的造型是否會讓我們想起半圓形或扇形的荷葉。自中心向上向四周散出的荷葉既可盛水亦可擋雨,猶如斗笠向上可盛物,向下即可具有遮陽擋雨的功能。又如簸箕的造型宛如一塊貝殼亦或是切半的果核。再如后期出現的瓷胎花瓶,雖然其形態(tài)各異,但與含苞待放的花苞造型有異曲同工之妙,且與其插花的功能是極為吻合的。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我們總能找到這些器物造型與自然的關系。這就是生活賦予藝術強大的魅力,也是竹編所展現出的萬物姿態(tài),使自然的美在人們眼前變得親切、和諧。
竹子是自然的材質,自身有其天然的色澤紋理,竹篾的固有色總體給人清新淡雅的感覺,而竹編工藝以竹材的彈性、韌性、脆性、柔性展現出蓬勃的生機。竹子是一種自然的環(huán)保材料,可回收再利用,有效的節(jié)約資源。且取材便利,可實現材料的可持續(xù)性,作為現今塑料、木材的替代品。
我國是世界上竹子種類最多,產量最大的國家之一。竹材分布于17個?。▍^(qū))中,從北方的黃河流域到南方的海南省,從東部的臺灣省到西部的西藏自治區(qū)雅魯藏布江下游,甚至在海拔3400米高的四川峨眉山上,均有竹子在拔節(jié)成長。受到地域和氣候的限制,我國竹材主要以長江以南的地區(qū)為主,但現今科技發(fā)展、交通發(fā)達不妨礙其取材的便利性。所以竹子的成活率強且培育簡單,可成為木材的替代品。
竹材取自自然,本身具有天然的色澤紋理。竹材的本身色彩有竹青部分的翠綠色、青綠色、淡綠色、黃綠色,都是低明度、低純度的色系。按照色彩心理學上的分析,這種黃綠色、淡綠色等都是屬于冷暖不明顯的中間色相,青綠色篾細膩、光滑,給人以寧靜、安詳的感覺,使人聯想到春天、青春和希望。黃綠色淡雅、含蓄,給人以溫暖、愉悅、提神、豐收的感覺,使人積極向上、進取和向往光明,并且易于竹編用具的圖案編織。7這種恬淡、清新的色彩不管從心理上還是視覺上都能帶給人美的享受,給人溫暖、質樸的意象,有利于增強人與自然的親近性。
竹編器物的受力部分都是用有一定寬度的竹片來加固的,竹黃可以拼接起來形成扁平形的具有容納功能的承重部分,但是因為竹黃的韌性沒有竹青好,所以需要在竹黃拼接而成的面中加入青篾,縱橫交織,拉住受力面。竹編器物在編織的過程中很好的考慮其承重性及牢固性,再加之材料的環(huán)保,可成為塑料制品的替代材料。8
竹枝桿挺拔,直而有節(jié),四季青翠,凌霜傲雨等植物特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人文化”和“倫理化”,正如鄭板橋詩句中所述:一節(jié)復一節(jié),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9詩人用竹來表達自己堅貞不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這也是古今文人墨客將其與梅、蘭、菊并稱為四君子,與梅、松并稱為歲寒三友的原因。這都說明竹制器物已積淀了深厚的倫理情感、觀念和審美趣味、理想。因此,竹制器物表達成旁尚簡、清靜無為、返瑤歸真等內涵。
“大地是自然的代名詞。”與大地聯系最緊密的是農民與農事,而竹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國大陸型小農經濟的土壤之中。10中華民族對竹有如此濃厚的感情,是因為竹對他們農業(yè)生產和農業(yè)文化的生活方式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竹與他們朝夕相伴,形成深同、持久而自然的聯系。這是竹編對于現代人們來說最初的情感記憶。自竹編的籃筐作為陶器的內胎起,竹編工藝逐漸從實用性器皿發(fā)展到具有裝飾性的器皿。為了有更好的裝飾效果,人們開始上色,不斷的劈篾、劈絲,抽絲、抽篾使竹編工藝的細致程度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竹編工藝更多的是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了,這是人們賦予其更高層次的審美情趣,形成一種意境美。
千百年來,竹子在我國文化、藝術和實用生活上,一直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中尤以竹絲蔑片的編織使用歷史最為悠久。竹編工藝中所體現的生態(tài)美學理念,將人類與自然之前的紐帶聯系起來,使人們得以感受自然的神圣性,自然之美的豐富多樣性,自然抒情而生動的意蘊。11然而,現今的竹編工藝在不斷的追求其裝飾性、藝術性的同時,卻在不斷忘記其天然的本性,使竹編工藝的發(fā)展停滯不前。且受到市場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yè)的沖擊,編織技藝后繼乏人,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如果不及時加以保護,這一傳統技藝將面臨失傳。12所以對傳統工藝美術產品進行保護,已刻不容緩。
注釋:
1.佘正榮.生命共同體:生態(tài)倫理學的基礎范疇[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14-22.
2.曾林.論科技時代人類生存的困境[D].中共中央黨校,2005.
3.費怡敏.青神竹編工藝研究[D].蘇州大學,2008.
4.潘若琳.竹制品的應用及其創(chuàng)新設計方法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1.
5.戴瑩.論安吉竹編生活用具的形態(tài)美[J].美與時代(上旬刊),2013.6:103-106.
6.徐華鐺.中國竹編藝術[M].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0:12-17.
7.呂光.色彩大師 配色全攻略[M].山東美術出版社,2011.
8.摘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8254955.html.
9.馬濤.家具與室內設計中傳統圖案的運用[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3.
10.胡冀貞,輝朝茂.中國竹文化及竹文化旅游研究的現狀和展望[J].竹子研究匯刊,2002.3:66-71,75.
11.王治河.第二次啟蒙與生態(tài)美學[J].跨文化對話,2013.1:15-37.12.韓品蔭.“方寸之間”見精彩[J].中華民居,2013.16: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