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
渭南技師學院
淺談《信息技術應用基礎》課程對中職學生實用操作的重要性
劉榮
渭南技師學院
《信息技術應用基礎》課程是中職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它對學生實用操作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為此本文對這門課程的特點做了相關分析探討,以此為依據(jù)找到課程對學生操作技能的提升途徑。
《信息技術應用基礎》;中職;實用操作
《信息技術應用基礎》是隨著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新興學科,相比于其他課程他首先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它以計算機學科知識為基礎,同時涉及不同專業(yè)的邊緣學科。例如信息技術與動漫設計的結合,信息技術與會計電算化技術的結合,信息技術與數(shù)控技術的結合等等??傊新毿畔⒓夹g應用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在中職不同專業(yè)的教學中具有很強的實用操作基礎。其次,信息技術的應用基礎還具有發(fā)展性的特點,這一特性是信息技術本身的發(fā)展性所決定的。知識經(jīng)濟時代背景下產(chǎn)生的信息技術,更新?lián)Q代速度非??欤疫@種技術的重要性對于整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為此我們應當更加及時的關注社會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變化情況,注重課程教學的時效性[1]。這樣才能確保學生接受到的知識是最新、最具實用性的技術。最后是教學的實用性,所謂教學的實用性就是信息技術應用課程應當對學生職業(yè)技能的提升有所幫助。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素質(zhì)的一部分,所發(fā)揮的作用是輔助性的,中職學生應當以信息技術為工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技能和能力。把握《信息技術應用基礎》課程特點對于增強該課程地中職學生的實用操作的指導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也是充分挖掘該課程潛力的重大機遇。
1.全程性原則?!缎畔⒓夹g應用基礎》課程地中職不同階段的教學都具有指導意義,這也就是課程指導的全程性原則。中職不同階段的教學都依據(jù)不同的教學目標開展,不同專業(yè)教學都需要不同程度的計算機能力作為基礎。因此《信息技術應用基礎》的教學應當在中職教學的全過程發(fā)揮不同的作用。而且在這些方面我們還應當更加重視計算機教學與專業(yè)課程教學的不同階段之間的深度整合。這樣才能確保該門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2.趣味性原則。信息技術應用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結合的一門課程,其理論部分相對抽象枯燥,無法激發(fā)學生興趣。這也是《信息技術應用基礎》教學中的一個難點。而解決這個難題的唯一辦法就是通過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因此課程教學中應當注重趣味性的體現(xiàn)。理論部分應當與實踐部分有機結合,在讓學生看到奇妙的現(xiàn)象之后再進行相關的理論講解。注重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并在這樣的基礎上更加重視教學過程的趣味性,以提升和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基礎,不斷加強和開發(fā)整個教學過程的趣味性。
3.學科性原則。《信息技術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應當注重科學性的原則,這一原則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學方法的科學性,而是教學內(nèi)容的科學性。所謂教學方法的科學性主要是指教學過程中應當及時更新先進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確保相關知識能夠以正確的理論和知識特點對課程的教學實效性有所幫助。教學內(nèi)容的科學性是這門課程的本身屬性所決定的。信息技術本身就是一門科學性較強的課程,他對整個教學階段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同時對于整個教學也發(fā)揮著特別重要的影響。但是這些課程對于整個教學階段其他方面的科學性也具有較強的影響作用,成為整個教學過程的基礎所在。
《信息技術應用基礎》課程在提升中職學生實用操作技能方面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但是這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教學工作的設計與安排,惟其如此才能提升教學的實效性,具體而言應當通過以下路徑提升學生的實用操作技能。
1以任務驅(qū)動教學法訓練學生動手能力。中職學生學習和鍛煉的重要基礎就在于實踐動手能力。這在《信息技術應用基礎》課程中也有很好的體現(xiàn),任務教學法是一種實用性較強的教學方法,在具體的課程中應當以這種教學方法推動學生深入到信息技術當中,以自己平時做學知識完成相關的任務目標。目前這種教學方法在中職教學中雖然有一定程度的應用,但是對于整個教學所起到的作用沒有完全發(fā)揮出來。為此教師應當在選擇和設計任務的過程中提升案例和任務的質(zhì)量,注意選擇與學生實際能力和所學知識相匹配的任務目標,難度過大或者過小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不良影響。在任務執(zhí)行階段還要注重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和主體性,學生應當獨立的完成各項任務,確保他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自由發(fā)揮。這樣才能訓練處屬于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實踐動手能力。
2.注重對操作過程的評價工作?!缎畔⒓夹g應用基礎》課涉及較多上機操作,對這些環(huán)節(jié)的評價工作是教師應當完成的一項重要工作,同時這些工作對學生的影響意義也是非常重要的。這要求教師在學生操作階段應認真觀察,對于操作不規(guī)范或者存在問題的地方應當及時的記錄,并深入的總結造成這些現(xiàn)象的問題,這樣才能確保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提出對學生有益的評價意見??傮w而言,評價應當注重三個層面,一是操作的規(guī)范性,二是知識的綜合性,三是能力的基礎性。操作不規(guī)范往往暴露的是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的問題,這對以嚴謹著稱的信息技術來說是一個巨大隱患,因此應當及時在操作評價中給予糾正[3]。
3.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操作能力不一而足,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教學的差異性。為此,教師應當首先對學生的計算機能力進行綜合測評,按照測評結果的差異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對于信息素質(zhì)較強,計算機能力較強的學生適當提升教學難度,同時還要按照教學基礎差異的不同提升教學水平設計的關鍵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上還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興趣不同設計教學方案。教學方案不同,學生的具體差異也應當按照差別化的處理方式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
[1]李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和方法[J].電化教育研究.2007(05)
[2]李克東.數(shù)字化學習(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J].電化教育研究.2011(08)
[3]梁燕.基于應用能力培養(yǎng)的計算機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2(13)
劉榮(1981-),女,渭南技師學院,機械工程系,助講,本科,研究方向:中職計算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