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方崢煒
(嘉應(yīng)學(xué)院,廣東 海州 514011)
漢語和日語慣用句之比較
——以與動物有關(guān)的成語為例
張 敏,方崢煒
(嘉應(yīng)學(xué)院,廣東 海州 514011)
隨著中國與日本交流越來越頻繁,在中國學(xué)習日語的人也越來越多。在日本,學(xué)習中文的熱情也很高漲。自古以來,中國的漢語與日語文字之間就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日語從五十音圖到各種短語表達,都借鑒了漢字,深受漢語的影響。因此,學(xué)習日語的中國人總是不自覺地受到母語漢字的影響,從字的表面來理解日語,這也造成了不少的錯誤影響。而在這之中,最為典型之一便是慣用句。
日語;中語;慣用句;比較
所謂的慣用句,在日語中(《廣辭苑》第五版)的解釋是這樣的:二つ以上の語から構(gòu)成され、句全體の意味が個々の語の元來の意味からは決まらないような慣用的表現(xiàn)。(由兩個以上的詞語組成,句子的整體意思不能由各個詞語本來的意思決定,是一種習慣的表達。)
日語的慣用句是日本民眾在漫長的語言文化生活中逐漸創(chuàng)造并豐富起來的。它不僅在表達形式上生動活潑,而且也形象地反映出日本民眾的生活情趣、時尚以及他們的思維習慣,是日本極為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慣用句大多都是用極簡短的語言來表達,不僅被廣泛用于口頭會話,也常被用于文章之中。通過慣用句,我們可以生動、幽默地表現(xiàn)出自己的情感。例如,日語中的足を洗う(洗手不干)、鼻毛が長い(好色)、貓の手も借りたい(非常忙)等等,而漢語當中,也有很多的慣用表達。例如,“墻頭草”、“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晴天霹靂”、“對牛彈琴”。這些表達在漢語中被分別歸類在諺語、成語、歇后語等之中。由于在漢語中與日語慣用句對應(yīng)的比例較大的是成語,因此本文以成語為主要的比較對象。
不少學(xué)者專家都曾對中、日文的慣用句做過比較分析,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以身體詞匯為中心的。而筆者在學(xué)習日語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中、日文慣用句之間的關(guān)于動物的詞匯也是很有趣的比較對象。例如:犬と猿の仲(水火不容)、貓に小判(對牛彈琴)、蚊の涙(微乎其微)、蛙の子は蛙(龍生龍鳳生鳳)??梢?,在日語和漢語之間,表達意思相同的慣用句所使用的動物詞匯是有不同的。從這一點上說,對中、日與動物有關(guān)的慣用句做一個歸納和分析,對日語學(xué)習者來說是有必要的。
本文以日語常用慣用句詞典中收錄的慣用句為調(diào)查對象,從中找出了與動物有關(guān)的慣用句231個;以漢語《通用成語詞典》中的收錄的成語為對象,從中找出了與動物有關(guān)的成語慣用句124個;以這些慣用句作為例子,重新整理歸納之后,找到了兩者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并試圖從文化等角度來尋求其中的原因。
(一)有相同的表達方式
例如:漢語
井の中の蛙(井底之蛙) 蟻の穴から堤も崩れる(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俎上の魚(俎上肉) 虎に翼(如虎添翼) 牛に経文(對牛彈琴) 塞翁が馬(塞翁失馬) 虎の威を借りる狐(狐假虎威)
(二)動物詞匯來源廣泛
例如:漢語
一馬當先 亡羊補牢 門可羅雀 風聲鶴唳打草驚蛇 龍飛鳳舞 鳥語花香 殺雞取卵 鸚鵡學(xué)舌 噤若寒蟬
日語
足元から鳥が立つ 頭の上の蝿も追えない鼠が塩を引く 後の雁が先になる 虻蜂取らず蟻の穴からも堤も崩れる 蛙の子も蛙 狐と貍の化かしあい 犬に論語 鰯の頭も信心から 鵜呑みにする
(三)動物詞匯使用時所含的意義褒貶一致
在漢語中,有“鶴發(fā)童顏”一詞,而在日語里,有「鶴は千年、亀は萬年」的說法。相似的說法請看下面一組:
虎の子(珍貴的東西,寶貝) 時に遭えば鼠も虎になる(耗子逢時也能成老虎) 馬を牛に乗り換える(棄優(yōu)擇劣)
而漢語中,有“生龍活虎”、“鼠目寸光”、“馬到成功”等等。對于“虎”“馬”等動物詞匯賦予了褒義的含義,而“鼠”這樣的動物,中、日文中的慣用句里都賦予了貶義之意。
(一)漢日語慣用句的字數(shù)不同
漢語的慣用句以成語為例,成語多為四字。而其他的,如“拍馬屁”、“背黑鍋”等等多為三字??梢哉f,漢語的慣用句字數(shù)相對固定。與此相對,日語中的慣用句沒有固定字數(shù),如上所舉之例,「魚は鯛」、「兔に祭文」、「雉も鳴かずば撃たれまい」等,有三字,也有四字或者更多字數(shù),沒有一定的規(guī)律。
(二)慣用句中使用的動物詞匯有不同的傾向
漢語慣用句方面,在《通用成語詞典》中的123個關(guān)于動物的成語慣用句中,有26個中包含了“馬”,13個包含了“虎”,依次為“龍”,“牛”,“雞”,“狗”等。
日語慣用句方面,生活在水中的動物常出現(xiàn)在慣用句里。例如:鯰、蛭、蛤、泥鰌、鱓、鯖、鰯、鯉、蛙、鰻、蝦、鯛、鰹等等。
(三)慣用句中出現(xiàn)的動物詞匯所含的意義褒貶不一致
如前所述,中、日文中的慣用句中的動物詞匯所含的意義褒貶一致的例子為數(shù)不少。但是也存在眾多的褒貶意義不同的現(xiàn)象。例如下面一組例子。
烏のお灸(小兒爛嘴瘡) 烏の行水(蜻蜓點水)
烏のぬれ羽色(頭發(fā)烏黑發(fā)亮,象烏鴉沾水的羽毛)
亀の甲より年の功(姜還是老的辣)
上面列舉的日語慣用句中出現(xiàn)了「烏」(烏鴉)、「亀」(烏龜),而慣用句本身并沒有貶義之意,甚至有褒義的表達。而這兩種動物在漢語的慣用句中出現(xiàn)時,例如愛屋及烏、縮頭烏龜?shù)?,有貶義之意。
類似的例子還有“蟲”。日語中「蟲がいい」表示自私自利。而在漢語用于貶義的較少。
(四)漢日語中都有自己特色的動物詞匯表達
漢語中關(guān)于“龍鳳”的慣用句相當豐富。例如:龍飛鳳舞、龍爭虎斗、龍?zhí)痘⒀?、乘龍快婿、龜龍麟鳳、鳳髓龍肝、鳳子龍孫等等。這種表達方式在日語中甚少出現(xiàn)。
日語中「鳩が豆鉄砲を食ったよう」(驚慌失措)、「鳩に三枝の禮あり」(有禮貌)「蟲が起こる」(抽風)、「蟲が嫌う」(不喜歡)、「蟲が鎮(zhèn)まる」(消氣)等說法。前者的“鴿”在漢語慣用句中幾乎沒有出現(xiàn)過。而“蟲”在漢語慣用句中也不在表達人的情感上使用。
日語和漢語都有大量的和動物有關(guān)的慣用句,這些慣用句言簡意賅,形象生動,并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因為人和動物共同生存在同一個地球上,因此在人類的語言中出現(xiàn)大量和動物有關(guān)的詞匯也是必然的。但是由于不同國家的地理環(huán)境、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和審美標準不同,在慣用句中的動物詞匯的特點也存在差異。通過上述的比較分析,我們清楚地找到了漢語和日語慣用句在關(guān)于動物詞匯之間的異同。想從幾個方面來討論一下存在異同的原因。
(一)文化背景有相似之處
中國人民和日本人民都生活在東亞的土地上,并且兩國自古以來交往頻繁。因此兩國人民的文化背景會存在一些共性。這種共性使人們形成了一些共識。另外,由于日本文化在其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日本民族和漢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相似性更高。體現(xiàn)在關(guān)于動物的慣用句上的便是,許多動物的文化內(nèi)涵在中日兩國人民的文化認識上是一致的。
例如上述所舉的例子,關(guān)于“虎”這種動物,無論是中國人民還是日本人民都會想到它的威武、兇猛。而“鼠”,在中國和日本都是非常不受歡迎的動物。日本人民認為老鼠膽小,猥瑣,所以有「頭の黒い鼠」(家賊)的說法。而在中國,人們也有同樣的看法,例如:賊眉鼠眼,用來形容人的長相猥瑣。漢語中有“膽小如鼠”,日語中有「鼠のように臆病」(膽小如鼠)。又如中日兩國人民都認為“豬”是一種懶又笨的動物,而“羊”卻代表溫順善良,“兔”則是機敏迅速的形象??梢娫诖蟮纳畋尘跋嗤那闆r下,慣用句中的關(guān)于動物的部分還是存在不少相同的表達習慣。
(二)文化之間有差異沖突
雖然中日之間有一部分文化是重合的,但是中國和日本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國家。中國是大陸國家,而日本是島國。因此地理環(huán)境,價值觀念,風俗習慣都有不同。漢語和日語也各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它們對某一些動物的文化理解會有偏差。
例如“龜”,中日兩國人民都把它看成是長壽的象征,但是在漢語中除了用于褒義的,如龜鶴遐齡。還有在慣用句中出現(xiàn)“千年烏龜萬年王八”來罵人的說法。相反,如上所舉的例子,日語中的「亀」的褒義色彩較濃。在日本人看來,龜是很吉利的動物,也是吉祥長壽的象征。所以就有「亀の年を鶴がうらやむ」(鶴嫉妒烏龜?shù)拈L壽,貪得無厭之意)。
此外,上面的例子中提到的「烏」(烏鴉)在中日兩國人民的理解中也有較大差異。在中國,烏鴉和喜鵲是代表相反含義的動物。喜鵲是報喜之鳥,是喜慶的象征,能給人們帶來好運氣,而烏鴉確是不吉利的象征,經(jīng)常和死亡、恐懼及厄運聯(lián)系在一起。烏鴉的啼叫也被認為是兇兆,人們認為烏鴉的叫喚會帶走人的性命,抽走人的靈魂,因此烏鴉是被中國人討厭的動物?!皭畚菁盀酢?,“天下烏鴉一般黑”中的烏鴉都是讓人很反感的。而在日本,烏鴉卻是受到尊敬的鳥。據(jù)說日本人在處理垃圾時,都會為烏鴉考慮,把烏鴉能夠食用的垃圾分開裝袋以供烏鴉享用,以致于烏鴉中也出現(xiàn)了“上班族”:為了能吃到不同地區(qū)的新鮮垃圾,烏鴉們每天都很忙碌。另外,在動漫作品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烏鴉的身影,而它并不會帶來什么壞運氣。日本人認為烏鴉的叫聲淳樸,而喜鵲反倒是因為“喳喳”聲,被日本人看成是愛搬弄是非的長舌婦,不受歡迎。所以在日語慣用句中就出現(xiàn)了前面提到的「烏のぬれ羽色」(頭發(fā)烏黑發(fā)亮,象烏鴉沾水的羽毛)。
類似的這種由于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不同的慣用句還有很多:
蟲がいい(自私自利) 雀の涙(微乎其微)蛙の面に水(滿不在乎)
馬が合う(投緣)貓の手も借りたい(人手不足)犬と猿(水火不容)
(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在部分關(guān)于動物的慣用句中,中日兩國用不同的動物形象來表達了同一種意思。例如,漢語中的“對牛彈琴”,日語中有多種表達,分別是:貓に小判,牛に経文,豚に真珠,馬の耳に念仏,犬に論語,等。
另外,漢語的“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日語中有「鳥なき里の蝙蝠」。漢語的“守株待兔”,日語中有「柳の下にいつも泥鰌はおらぬ」等等。
除此之外,在上述的比較之中,提到了鯰、蛭、蛤、泥鰌、鱓、鯖、鰯、鯉、蛙、鰻、蝦、鯛、鰹等等詞匯。例如:
蛙の子も蛙,鰻の寢床,蝦で鯛を釣る,鯖を読む,鯰に瓢簞,蛞蝓に塩,等。
由于日本四面臨海,陸地面積狹小,日本人的食物中魚類產(chǎn)品占了很大比例,因此創(chuàng)造出了很多和魚類相關(guān)的慣用句。而中國由于地處亞洲大陸,中國人長期生活在農(nóng)耕文化和畜牧文化之中,因此對陸地動物更為熟悉。所以漢語中和“馬”、“牛”相關(guān)的慣用句則較常見。
本文以與動物有關(guān)的慣用句為例,試探比較了漢日語慣用句。通過比較分析,從文化的角度探討了異同點存在的原因。中日兩國由于文化的差異,對動物的認識也不盡相同。因此,要想更好地理解日語慣用句,我們必須熟悉不同文化下動物的文化內(nèi)涵。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準確地把握慣用句。
H085.3
A
1674-9324(2014)42-0228-03
張敏(1983-),女,江西玉山人,研究生在讀,講師,日本文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