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紅巖
急性腦卒中后吞咽困難早期功能訓練的臨床護理研究
苗紅巖
目的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促進疾病的整體康復。方法90例患者均經(jīng)頭顱MRI/CT檢查,隨機分為2組。結(jié)果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及時合理的早期吞咽功能訓練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后吞咽困難的預后。結(jié)論腦卒中患者多為老年人,其病情復雜、并發(fā)癥多,因此加強基礎(chǔ)護理是做好各項護理的基礎(chǔ)。早期進行吞咽功能訓練,有助于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復與重建。
急性腦卒中;吞咽困難;早期功能訓練;臨床護理
據(jù)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腦卒中常見吞咽困難,特別是急性腦卒患者,有30%~65%的機率出現(xiàn)吞咽困難的病癥。如果不能應(yīng)用有效的訓練幫助患者改善吞咽困難的狀況,患者的生活治療將難以保證。本次研究將用90例案例說明針對吞咽困難的患者進行早期功能訓練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應(yīng)用MRICT進行檢測,選擇的患者符合我國現(xiàn)行腦血管病診斷的標準。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5人。在實驗組中,男性患者24人,女性患者21人,患者最小年齡為27歲,最大年齡為64歲,平均年齡為(57.13±12.11)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3人,女性患者22人,患者最小年齡為22歲,最大年齡為61歲,平均年齡為(56.38±11.81)歲?;颊咄萄誓芰Φ姆植紴椋簩嶒灲M重度吞咽能力不良的患者有16例、中度吞咽能力不良的患者有17例、輕度吞咽能力不良的患者有12例。對照組重度吞咽能力不良的患者有15例、中度吞咽能力不良的患者有19例、輕度吞咽能力不良的患者有11例。兩組患者的年齡分布與病情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l 實驗組的訓練方法 實驗組的吞咽能力訓練方法為,當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并且48 h內(nèi)病情不再惡化后開始訓練患者的吞咽能力。患者神志清楚,對針對他人的語言、行為作出反應(yīng)后,開始訓練患者做吞咽動作及攝食訓練[1]。
首先為簡單的交流訓練,即訓練患者學會用最簡單的音節(jié)表示自己的意向,以此訓練患者的基本控制能力。訓練舌肌與嘰嚼肌的能力。先引導患者按摩自己的舌肌和咀嚼肌,直至患者可自由的伸舌、轉(zhuǎn)舌時引導患者做伸舌運動,每小時引導患者做8~10次,4 min/次。訓練在每次飯前完成。
當患者可控制吞咽器官后,開始訓練患者的攝食能力。引導患者找到最佳的攝食體位,患者應(yīng)用該體位進食時不會逆流、誤吸。如患者可以用坐姿進食,可引導患者做頭稍前屈的動作,身體略向前傾30°[2]。如患者不可用坐姿進食,可讓患者仰臥,讓患者軀干上抬300次,練習頭向前屈的動作。如患者有偏癱,則可在輔助者幫助下練習頭向前屈的動作與軀干上抬的動作。
用由易到難的原則為患者選擇食物,先引導患者學習進食糊狀食物,這是由于糊狀食物不易誤吸,流狀食物易誤吸;再引導患者選擇較細爛的食物,當患者已經(jīng)熟悉吞咽動作后,可引導患者進食流質(zhì)或半流質(zhì)食物;最后引導患者進行吞咽較為困難的普通食物。如患者的舌肌已經(jīng)失靈,不能自主控制食物的進入,可用湯匙喂食,將匙將食物送至患者舌根,引導患者做吞咽動作。為了便于患者吞咽,應(yīng)每次引導患者進行食3~4 ml,避免患者進食時間過長,以免患者耗費過多的體力;避免患者進食太多,以免患者難以消化[3]。
1.2.2 對照組的護理方法 對照組僅作常規(guī)護理,不引導患者做吞咽訓練。
1.3 吞咽能力評價標準
攝食-吞咽評定標準如下。Ⅰ重度:無法經(jīng)口腔進食,完全依靠器械輔助進食(得分1:吞咽困難或無法進行,不適合吞咽訓練;得分2:誤咽嚴重,無法吞咽或吞咽困難,只能進行基礎(chǔ)的吞咽訓練;得分3:在條件具備時誤咽次數(shù)較少,可進行攝食訓練)。Ⅱ中度:可經(jīng)口腔和輔助器械混合進食(得分4:可以少量的吞咽,患者能感受到自行吞咽的樂趣;得分5:有1~2餐營養(yǎng)攝取可經(jīng)口腔進行;得分6:3餐營養(yǎng)攝取均可通過口腔進行)。Ⅲ輕度:完全口腔進食,需輔以代償和適應(yīng)等方法(得分7:三餐營養(yǎng)均可順利通過口腔進行,患者在營養(yǎng)攝取中能感受到吞咽的樂趣;得分8:可開始嘗試吞咽較難吞咽的食物;得分9:在臨床觀察和指導的情況下可正常進食,順利吞咽較難吞咽的食物)。Ⅳ正常:攝食-吞咽能力完全恢復正常[4]。得分為9分及以上,代表吞咽能力完全恢復;得分為6~8分,代表吞咽能力正在迅速好轉(zhuǎn);得分為3~5分,代表吞咽能力正在好轉(zhuǎn);得分為1~2分,代表吞咽能力沒有改變。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次的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痊愈18人,明顯好轉(zhuǎn)14人,好轉(zhuǎn)8人,無效5人,總有效率為88.89%。對照組痊愈10人,明顯好轉(zhuǎn)9人,好轉(zhuǎn)13人,無效13人,總有效率為71.11%。實驗組的吞咽能力普遍分布在3~5分及6~8分這兩個范圍,吞咽能力有好轉(zhuǎn)。對照組的吞咽能力主要分布在1~2分及3~5分這兩個范圍,吞咽能力沒有改善,或稍有改善。
腦卒患者的吞咽能力會受到影響。通常在腦卒早期訓練患者的吞咽能力,效果較佳。這是由于訓練患者的吞咽能力能夠讓患者受到良性刺激的緣故,通過肌體與良性刺激的互動,患者的病狀可以略為改善[5]。
腦卒患者通常為中老年人,他們的病癥多、并發(fā)癥多,各類病癥影響吞咽能力的訓練。為了恢復患者的吞咽能力,護理人員要幫助病患者清潔口腔,幫助患者按摩舌肌,幫助患者做簡單的語言訓練,提高患者口腔肌群能力。通過幫助患者做好吞咽訓練,可提高患者對抗病癥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1] 馬美玲,魏貴明. 急性腦卒中后吞咽困難的早期功能訓練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9):17-18.
[2] 王娜娜,劉燕妮. 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 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07,6(5):13-15.
[3] 支淑華. 早期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對改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效果觀察[J].臨床護理雜志,2009,8(4):27-29.
[4] 夏為民,馮香平,張芬. 腦卒中后吞咽功能訓練的探討[J]. 齊魯護理雜志. 2003,9(3):230-231.
[5] 關(guān)蕾,王曉麗,陳曉靜. 護理干預對老年癡呆患者吞咽障礙的影響分析[J].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4,5(20):26-27.
醫(yī)學論文的寫作模式
醫(yī)學論文內(nèi)容千差萬別,但寫作有一定模式,一篇完整的醫(yī)學論文的主體項目應(yīng)包括:(1)文題;(2)作者署名;(3)摘要;(4)關(guān)鍵詞;(5)引言(由此起才進入論文正文);材料和方法(或改為臨床資料分析);(7)結(jié)果;(8)討論;(9)參考文獻。論著、綜述、講座等一般不宜超過5 000字。多年來中外文期刊對論著文章的結(jié)構(gòu)已形成了通用模式,正文內(nèi)容主要由引言(Introduction)、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結(jié)果(Result)和(and)討論(Discussion)等部分組成,英文簡稱為IMRAD。此模式并非一成不變,可根據(jù)其具體情況改動。
Clinical Nursing Study on Early Functional Training of Dysphagia After Acute Stroke
MIAO Hongyan Maternal and Infant's Hospital of Liaoyuan City,Liaoyuan 136200,China
Objective Improving swallowing function,and promote the overall rehabilitation of the disease。Methods9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by MRI/CT test.Result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timely and reasonable early swallowing function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dysphagia after stroke.ConclusionStroke patients were mainly elderly people,the disease is complex,has complications,so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care is to the basic nursing. In the early stage,it is helpful for the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swallowing function.
Acute cerebral apoplexy,Dysphagia,Early functional training,Clinical nursing
R472
A
1674-9316(2015)30-0206-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5.30.154
136200 吉林省遼源市婦嬰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