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琳
(福建省龍海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福建 龍海 363100)
牛瘤胃積食中獸醫(yī)稱為宿草不轉(zhuǎn),是指由于大量的飼料(特別是精料)內(nèi)容物積滯、停留在瘤胃內(nèi),無力運化、不能升降而引起的一種陽明證。本病倘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法不當,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從而貽誤病情,則極易造成患牛死亡。筆者20多年來應用中獸醫(yī)理論進行分析辨證,依據(jù)發(fā)病癥狀差異將瘤胃積食分為過食、胃熱、脾胃虛弱、寒入脾胃四種類型,采用不同藥物施治近30 例,取得較為滿意效果,介紹如下。
本病從外表現(xiàn)象看都是由于瘤胃內(nèi)積聚大量飼料(草料),致左膁部膨大,草料不能腐熟,無法消化,腹脹作痛的病證。多數(shù)為飼養(yǎng)管理不當,勞役過度,過食或燥熱傷津,脾胃素虛,寒入脾胃等所致。
1.1 過食 因牛勞役后乘饑而食之過急,加上咀嚼不全,或飽食后立即使役,驟然改變飼料,牛過食及偷吃精料,致使飼料(草料)充塞胃脘,停滯不化,而成飽傷胃腑之證。
1.2 燥熱傷津 由于外部因素致熱邪內(nèi)侵,熱傷津液,導致胃津枯竭,不能腐熟水谷,遂成食滯、腹脹之證。
1.3 脾胃虛弱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寂1旧硇篌w素虛,氣血不足,或者病后脾胃功能尚未恢復,消化能力衰弱,加之飼喂不良,遂發(fā)食滯、脹氣之證。
1.4 寒入脾胃 由于外感風寒或內(nèi)傷陰冷,寒邪侵襲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呆滯,飼料停留胃腑之證。
四類病證既有其共同癥狀,又有其不同癥狀,臨證要認真觀察,辨清類型后再行施治。
2.1 共同癥狀 患牛主要表現(xiàn)為精神不振,左側(cè)膁部平滿或凸出,手觸有實感,指壓瘤胃有壓痕,重壓如面團,叩打呈濁音,聽診瘤胃蠕動音減少或停止,四肢張開,站多臥少,腹痛時起臥不安,尾搖晃,且表現(xiàn)疼痛,后肢踢腹或回頭顧腹,呼吸氣促,噯氣酸臭,采食、反芻減少或停止,拱背低頭。病重時,瘤胃膨大,呼吸喘粗,目光遲鈍,痛苦呻吟,常常作排糞姿勢,后肢顯無力狀,最后臥地不起昏睡而死。
2.2 不同癥狀:
2.2.1 過食者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病較急,左膁突出,觸壓堅實,糞便松軟或稀薄,帶有氣泡及未消化物,發(fā)酸臭,有時屁糞齊下,呼吸急促,口色赤紅,重者暗紅,舌津少而黏稠,舌苔黃,脈象沉實。
2.2.2 胃熱者主要是發(fā)病較慢,病初食欲、反芻逐漸減少,后發(fā)展為不食,有時空口咀嚼,行動遲緩,瘤胃觸壓堅硬,糞便干燥,色暗量少,氣促喘粗,鼻鏡無汗或少汗,有的干裂,口色赤紅,口涎少而黏稠,舌苔黃膩,口干喜飲,脈象沉數(shù)。
2.2.3 脾胃虛弱者主要表現(xiàn)為患牛畜體素虛,頭低耳耷,病初精神、食欲不振,逐漸不食,反芻停止,有時空口咀嚼,左膁觸診有堅實感,反復脹氣,糞便稀軟混有未消化物,屁糞齊下,口色淡紅,脈象沉澀。
2.2.4 寒入脾胃者主要癥狀為膁部脹滿,口流清涎,耳鼻寒涼,糞便稀軟,尿液清長,口色青白,口津滑利,舌苔淡白,脈象沉遲。
治療原則是增強瘤胃蠕動機能,促進瘤胃內(nèi)容物排出,防止脫水與自體中毒。
3.1 西藥 氨甲酰甲膽堿,1 次量為0.05~0.1 mg/kg 體重,皮下注射,或注射其他促瘤胃興奮藥物(如毛果蕓香堿、新斯的明);10%氯化鈉注射液100~200 mL,靜脈注射。
3.2 中藥 根據(jù)辨證類型,選用不同中藥組方。
3.2.1 過食型 以消食理氣,導滯除滿為治則。方劑選用大戟散加減。大戟、甘遂各25 g,芒硝、滑石、牽牛子各60 g,黃芪30 g,大黃(后下微煮)、厚樸、枳實各45 g。兼有肚脹者加青皮45 g,烏藥60 g。用法:上藥加水6 000 mL 猛火煎至3 000 mL,渣加水5 000 mL 猛火煎至2 500 mL,兩次藥液混合后分2 次,每次加豬油250 g,灌服,1 天1劑,連用2~3 劑(本方藥力峻猛,孕畜及老齡弱畜慎用)。
3.2.2 胃熱型 以消食理氣,清熱生津為治則。方劑選用和胃消食湯加減。劉寄奴120 g,知母、厚樸、木通、茯苓、青皮、生地各45 g,枳殼、檳榔、甘草、麥冬各30 g,六曲、玄參、石膏各60 g,山楂90 g。用法:上藥加水6 000 mL 煎至3 000 mL,渣加水5 000 mL 煎至2 500 mL,兩次藥液混合后分2 次灌服,1 天1 劑,連用2~3 劑。
3.2.3 脾胃虛弱型 以消食和胃,健脾補虛為治則。劉寄奴120 g,厚樸、木通、云苓、陳皮、砂仁各45 g、枳殼、檳榔、甘草各30 g,黃芪、黨參、六曲各60 g,白術(shù)、山楂各90 g。用法:上藥加水6 000 mL 文火煎至3 000 mL,渣加水5 000 mL 文火煎至2 500 mL,兩次藥液混合后分2 次灌服,1 天1 劑,連用2~3 劑。
3.2.4 寒入脾胃型 以溫中散寒,升陽健脾,和胃消食為治則。干姜、厚樸、木香、枳殼、陳皮、檳榔各45 g,肉豆蔻、黨參各30 g,肉桂、升麻、草果、白術(shù)各40 g,砂仁25 g,炙甘草15 g。用法:上藥加水6 000 mL 煎至3 000 mL,渣加水5 000 mL 煎至2 500 mL,兩次藥液混合后分2 次灌服,1 天1 劑,連用2~3 劑。
平時應加強牛只的飼養(yǎng)管理,避免外界各種不良因素影響和刺激,每天定時定量飼喂,同時不驟然改變飼料,防止牛過食及偷吃精料,保證充足飲水,奶牛、肉牛按日糧標準飼喂,耕牛飼喂后不要立即使役,不勞役過度,勞役后不立即飼喂及不飼喂難消化或腐敗草料,干的草料要切碎后飼喂,不大劑量口服抗生素,天氣寒冷時不露宿舍外。
5.1 牛瘤胃積食應用辨證分型治療,效果較好。本病在診斷上雖不復雜,但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則會引起死亡。
5.2 在治療的同時要立即停止喂給飼料,并給予充足飲水或適當灌水,一般使用溫淡鹽水較好,切記不要直接用冷水。待反芻、食欲恢復后,可先少量給予青綠和易消化飼料,然后逐漸增加飼喂量。
5.3 治療期間每天應作適當徐徐牽行運動,并配合穴位按摩措施,以提高療效。其方法是,在牛欄內(nèi),一人固定牛頭,一人站在牛后面,一手抓住牛尾梢,將牛尾左右搖擺,上撣尾根,下打交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