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達,李艾芬
(嘉興市南湖區(qū)農作物管理站,浙江嘉興 314051)
南湖區(qū)耕地地力現狀及改良、培肥對策
孫 達,李艾芬*
(嘉興市南湖區(qū)農作物管理站,浙江嘉興 314051)
應用耕地地力評價方法將南湖區(qū)耕地進行分等定級,結果表明,南湖區(qū)1等田占耕地總面積的73.2%,2等田占26.8%,無3等田。對土樣各項因子分析表明,冬季地下水位、耕層厚度、土壤酸堿度、磷鉀缺乏是降低南湖區(qū)耕地地力等級的主要限制因子,分析其產生原因,并提出耕地質量培肥措施。
耕地地力;限制因子;地下水位;耕層厚度;酸堿度;磷鉀缺乏;嘉興南湖
嘉興市南湖區(qū)地處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地貌類型較為單一,屬于典型的水網平原,區(qū)內地勢低平,平均海拔4.05 m。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成土母質主要有河相、湖沼相和河湖相交互母質等3類,成土母質對耕地土壤性質有較大的影響。南湖區(qū)土壤可分為水稻土和潮土2個土類,4個亞類,7個土屬,共18個土種。
耕地地力就是耕地的生產能力,是在一定區(qū)域內一定的土壤類型上,耕地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農田基礎設施、土壤理化性狀及耕作施肥管理水平等因素的總和。開展耕地地力評價旨在查清耕地基礎生產能力、土壤肥力狀況、土壤障礙因素、土壤環(huán)境質量狀況等,掌握耕地質量和存在問題,為指導耕地質量培肥提供科學依據。
1.1 評價單元
本次評價利用土地利用現狀圖和土壤圖疊加形成的圖斑作為評價單元,采用插值或賦值的方法將其轉換為柵格圖,再與評價單元圖疊加,通過加權統計給評價單元賦值。按采樣要求,糧油和經濟作物分別是每12 hm2和8 hm2取1個土樣,共830個樣點。以估測代表面積計算,涉及本次耕地地力評價的面積23 203 hm2,其中水田17 277 hm2,旱地2 332 hm2,果園林地等3 594 hm2。
1.2 指標體系
參照浙江省耕地地力分等定級方案,結合本地實際,選擇了12項因子,構成南湖區(qū)耕地地力評價的指標體系。各因子及其權重為:地貌類型0.04,冬季地下水位0.09,土壤剖面構型0.05,耕層厚度0.11,耕層質地0.05,容重0.08,pH值0.07,陽離子交換量0.05,有機質0.11,速效磷0.08,速效鉀0.11,排澇能力0.16。
1.3 地力分級方法與標準
根據評價單元代表土樣的各項指標權重和生產能力分值,計算出綜合地力分值,根據分等定級綜合地力指數方案,得出該評價單元地力等級狀況。若評價單元存在土壤主要障礙因子,降1個等級。應用等距法確定耕地地力綜合指數分級方案,將南湖區(qū)耕地地力等級分為3等6級,地力指數≥0.9為1等1級田,每少0.1降1級。
評價結果表明,南湖區(qū)無3等田;1等田為高產田,面積16 977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73.2%;2等田屬中產田,面積為6 226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26.8%。表明南湖區(qū)耕地總體質量較高。
1等和2等田依次可分為1級、2級和3級、4級耕地。統計表明,南湖區(qū)1級地力耕地面積不大,為1 267 hm2,占全區(qū)耕地面積的5.5%;2級地力耕地面積最大,達15 710 hm2,占67.7%;3級地力耕地面積為5 777 hm2,占24.9%;4級地力耕地面積較小,只有450 hm2,僅占1.9%。
3.1 冬季地下水位
該因子權重為0.09。冬季地下水位平均值為46.3 cm,在20~50 cm的樣點占總數(n=830,下同)的68.4%,50~80 cm的占30.7%,其分值僅為0.3和0.7。地下水位高主要原因在于南湖區(qū)地勢低平,河湖密布,其水域面積達到32.2 km2,大小河道2 125條,共1 384.7 km,全區(qū)常水位水域面積36.77 km2,水面率達8.63%。這極大影響了地下水位的活動。
3.2 耕層厚度
該因子權重較大,為0.11。全區(qū)耕地土壤耕作層厚度平均為14.34 cm,經統計厚度>20 cm僅有1個,16~20 cm的有96個,僅占11.6%,分值為0.9;≤12 cm的有218個,約占26.2%,分值為0.6,而其92.1%的樣點最終被評定為2等田,可見耕層厚度對耕地地力影響較大。歷史資料表明,土壤耕作層有變淺趨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水稻主產區(qū),多數農戶連續(xù)多年采用水稻免耕直播技術,翻耕次數減少;糧食作物的收割均已機械化,大型機械作業(yè)會造成土壤緊實度增加;部分水稻田已經改種苗木、果樹和大棚蔬果;長期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降低土壤通透性。
3.3 pH值
該因子權重為0.07,總體得分較高,90.3%(pH值為5.6~7.5)樣點分值>0.8;中性土僅占11.7%;約9.5%的樣點土壤明顯偏酸性,分值為0.4。研究表明,與30年前相比,南湖區(qū)土壤有酸化趨勢[1_2]。影響土壤酸化的因素主要有2個方面:一是酸性氣體的大量排放,會直接降落在地表,也可通過降雨降雪間接滲入土壤,導致酸沉降增加,嘉興地區(qū)濕潤多雨,酸雨頻率較高,降水酸度強[3];二是農業(yè)措施不當,如長期施用生理酸性肥料,且作物高產量,從土壤中移走了過多的堿基元素,如鈣、鎂、鉀等,導致了土壤中的鉀和中微量元素消耗過度,使土壤向酸化方向發(fā)展[4]。有研究表明,本地水稻土酸化的根本原因是雙季稻改為單季稻,在灌水、排水的周期性措施的影響下出現周期性變化所致[1]。
3.4 磷鉀缺乏
速效磷權重為0.08,平均值為35.25 mg· kg_1,含量>40 mg·kg_1的樣點有265個,分值為0.8;36.5%樣點含量為20~40 mg·kg_1,分值>0.9;然而8.7%樣點分值<0.5。速效鉀權重為0.11,平均值為118.9 mg·kg_1,59.1%樣點分值達0.9以上,其中含量100~150 mg·kg_1占43.9%,含量>150 mg·kg_1占15.2%,但仍有12.9%樣點,含量≤80 mg·kg_1,分值<0.5,表明部分區(qū)域存在缺鉀問題,而其代表面積的61%最終被評定為2等田。磷鉀缺乏原因較為復雜,與作物需肥規(guī)律、肥料種類和用量、施肥方式、肥料利用率等因素有關。
4.1 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是耕地地力建設的基礎,包括土地平整、排灌渠系、農田道路等。通過實施農業(yè)綜合開發(fā)、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等項目,新建一批高產穩(wěn)產的標準農田。加強水利建設,進一步改善排、灌、降配套的農田水利設施,尤其是低洼易澇區(qū)域應加大投入力度,重點整治,必要時增加一定厚度的客土,同時強調開好田內溝渠,降低土壤冬季地下水位。
4.2 改良酸性土壤
應大力推行堿性或生理堿性肥料替代酸性肥料,如鈣鎂磷肥替代過磷酸鈣等。嚴格控制氮肥用量,并且合理選用氮肥種類,降低土壤中硝態(tài)氮,對外源酸緩沖能力弱的土壤,盡量選用對土壤酸化作用弱的銨態(tài)氮肥品種。對酸性較強地塊,增施石灰,能明顯使酸性土壤特別是表層土壤的酸度降低,但必須注意不能過于頻繁,石灰應與其他堿性肥料如草木灰配合使用,以防引起土壤板結而形成“石灰板結田”和土壤鈣、鉀、鎂3種元素的平衡失調[5_6]。
4.3 增加耕作層厚度
提倡水稻機插技術,減少水稻免耕直播;稻麥輪作種植區(qū)域,可在大小麥播種前進行翻耕,盡量做到每2年深耕1次。蔬菜、果園、棚室種植區(qū)應注重施用有機肥,利用翻地時機,將有機肥均勻翻入土壤,改善土壤結構,增厚土壤耕作層。但是,有機肥一定要腐熟后才能使用,以免增加土壤中的鹽離子濃度,造成土壤板結。
4.4 綜合培肥措施
堅持投入與產出相平衡,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根據土壤養(yǎng)分、作物需肥規(guī)律及目標產量,按方配肥,強調氮磷鉀肥的相互配合,并補充必要的中微量元素;堅持有機無機相結合,有機質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土壤的各種理化性狀,該區(qū)有機質含量總體較高,但要保持和增加土壤有機質,仍應注重增施有機肥、推廣秸稈還田和種植綠肥;堅持用地養(yǎng)地相結合,合理輪作,提倡冬春種蔬菜、夏秋種水稻的糧經復種模式,改善土壤環(huán)境。
南湖區(qū)地處水網平原,農田基礎設施良好,土壤養(yǎng)分高,總體而言該地區(qū)耕地地力等級較高,但部分區(qū)域也存在冬季地下水位高、土壤酸化、耕層厚度變淺、土壤磷鉀缺乏等問題。應注重耕地質量培育工作,分區(qū)域分析耕地地力主要限制因子,針對存在的問題,落實具體可行的措施,切實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1] 李艾芬,范文俊,陸建中,等.浙江省嘉興市郊水稻土酸度比較研究[J].土壤,2010,42(4):644_647.
[2] 孫達,錢士明,李艾芬.南湖區(qū)耕地土壤養(yǎng)分現狀及豐缺評價[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3(1):81_83.
[3] 金雪,胡曉東,周國良,等.嘉興市酸雨污染特征及原因研究[J].綠色科技,2012(2):135_137.
[4] 于文濤,孫召貴,宋正修.蔬菜大棚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yè),2006(10):27.
[5] 孟賜福,水建國,傅慶林,等.浙江中部紅壤施用石灰對土壤交換性鈣、鎂及土壤酸度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1999,5(2):129_136.
[6] 章明奎.中性肥料對侵蝕紅壤的土壤溶液酸度及大麥生長的影響[J].浙江農業(yè)科學,1995(5):225_228.
(責任編輯:張才德)
S 159
B
0528-9017(2015)02-0258-0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235
2014-12-12
孫 達(1982_),男,浙江金華人,農藝師,碩士,從事土肥技術推廣工作。
李艾芬,推廣研究員。E-mail:laf3316@126.com。
文獻著錄格式:孫達,李艾芬.南湖區(qū)耕地地力現狀及改良、培肥對策[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5,56(2):258_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