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秀*
(青島海慈醫(yī)療集團血液凈化中心,山東 青島 266033)
血液透析患者內瘺針脫出的原因分析及護理
李淑秀*
(青島海慈醫(yī)療集團血液凈化中心,山東 青島 266033)
目的 分析透析過程中內瘺針脫出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護理措施。方法 回顧性分析191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血液透析過程中內瘺針脫出的原因,并進行護理觀察。結果 透析期間發(fā)生3例次靜脈內瘺針脫出事件,其中男1例,女2例,1例致皮下血腫,另2例針頭完全脫出,幸被及時發(fā)現(xiàn)并予以糾正,未釀成嚴重失血事件。結論 正確可靠的內瘺針固定方法,嫻熟的穿刺技術與技巧,掌握合適的進針深度,護理人員嚴肅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及風險預知能力,對患者及家屬正確宣教及心理指導,能很好地防止內瘺針脫出,保證透析治療安全進行。
血液透析;內瘺針脫出;原因;護理
目前,我國采用自體動靜脈內瘺進行透析占血管通路的90%以上[1],而利用內瘺針進行自體動靜脈內瘺穿刺,建立體外循環(huán)是進行血液透析的必要環(huán)節(jié)。透析患者病情重,貧血顯著,而透析過程中血流量每分鐘可達250~300 mL,一旦發(fā)生內瘺針脫出事件,常導致嚴重失血,除加重患者病情,增加經(jīng)濟負擔外,還會危及患者生命,為血液透析嚴重不良事件。因此探討正確有效的內瘺針固定方法,消除造成內瘺針脫出的不安全因素,對保證透析質量,維護患者的生命安全至關重要。
1.1一般資料:選用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間,在我院血液凈化中心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91例,其中男112例(59%),女79例(41%),平均年齡(50.2±10.5)歲,全部應用自體動靜脈內瘺進行血液透析。內瘺針選用JMS16G或17G,固定膠帶選用3M醫(yī)用透氣寬膠帶,穿刺點使用邦迪創(chuàng)可貼覆蓋固定。內瘺針固定方法分兩種,即交叉固定法和橋式固定。透析頻率為每周2~3次,每次透析時間為4 h。透析期間有3例患者發(fā)生靜脈內瘺針脫出事件,男1例,女2例,其中1例針頭脫出血管但未脫出皮膚,至局部血腫,另2例針頭完全脫出,幸被及時發(fā)現(xiàn),未釀成嚴重失血事件。
1.2方法
1.2.1穿刺方法:①進行內瘺穿刺前檢查血管通路有無紅腫、滲血、硬結,并摸清血管方向及搏動。②選擇穿刺點后,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消毒范圍>5 cm,整個操作過程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規(guī)范。③根據(jù)血管的粗細和血流量要求等,選擇合適的穿刺針JMS16G或17G。④采用階梯式或紐扣式,以合適的角度穿刺血管,先穿刺靜脈,再穿刺動脈。動脈穿刺點距離動靜脈內瘺吻合口3 cm以上,動靜脈穿刺點的距離在10 cm以上[2]。
1.2.2固定方法。①交叉固定:穿刺成功后,第一條膠帶固定內瘺針雙翼,創(chuàng)可貼覆蓋固定內瘺穿刺點。第二條膠帶向上交叉固定于穿刺點兩側,將內瘺針向穿刺方向翻折,第三條膠帶固定內瘺針雙翼下方。第四條膠布同時固定雙翼與內瘺針,長度大于第一條。同法固定動脈穿刺針,動脈穿刺針與靜脈穿刺針分開固定。連接管路后,止血鉗固定透析管路于床旁。②橋式固定:穿刺成功后,一條膠帶固定內瘺針雙翼,創(chuàng)可貼覆蓋固定內瘺穿刺點。第二條膠帶與第一條平行固定內瘺針雙翼下方,同法固定動脈穿刺針。最后一條膠帶同時固定動脈穿刺針與靜脈穿刺針。連接管路后,止血鉗固定透析管路于床旁。
1.2.3針頭脫出的判斷:①針頭部分脫出 針尖部分未完全脫出皮膚,僅有穿刺部位滲血或血腫。②針頭完全脫出 針尖部分從皮下完全脫出,膠帶失去固定作用,如發(fā)現(xiàn)不及時常造成大量失血。
191例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3例患者發(fā)生內瘺針脫出事件。3例內瘺針脫出的原因如下:患者及家屬知識缺乏,患者個性改變;護士進針過淺,內瘺針固定方法不可靠;護士風險預知能力欠缺,透析過程中觀察巡視不夠仔細。3例脫針患者均使用橋式固定。
3.13例患者內瘺針脫出的原因分析
3.1.1患者及家屬原因:①個性改變,行為反常。何冬娟認為,絕大部分患者普遍存在心理問題,如抑郁、焦慮、悲觀、絕望、個性改變和行為反常等,甚至有些患者容易產生絕望心理而拔出穿刺針自殺[3]。有一女性患者稱膠帶固定處皮膚瘙癢,多次趁護士不注意自行撕拽固定膠帶,護士在給其他患者測血壓時未及時察覺,導致內瘺針脫出事件發(fā)生。②患者及家屬缺乏防護意識和知識。由于健康宣教不到位,以及患者和家屬本身知識的欠缺,不能很好地預知透析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風險,導致患者透析過程中變換體位時,由于動作過大,透析管路被牽拉,內瘺針脫出;天冷時被子嚴蓋,家屬為患者掀開蓋被時意外拖拽血路管,將內瘺針部分拔出。
3.1.2護理相關原因:①進針深度過淺。責任護士工作經(jīng)驗欠缺,穿刺技術不夠熟練,對進針深度掌握不夠準確,穿刺時進針過淺,在內瘺針受多次輕微牽拉時即導致內瘺針脫出。②穿刺部位選擇不當。同一部位反復穿刺,局部皮膚彈性下降,導致針頭脫出。③固定因素。橋式固定時,固定雙翼后內瘺針未向上翻折而呈直線型固定,每次牽拉管路時,可使內瘺針直接受力被向外牽拉,當受到多次牽拉時,內瘺針可逐漸被拉出,3例脫針患者均采用橋式固定方式。④護士責任心及風險預知能力缺乏。護士責任心不強,未及時巡視血路管、內瘺針連接固定情況;護士缺乏風險預知能力,在針頭發(fā)生脫出危險時未及時發(fā)現(xiàn),造成內瘺針脫出不良事件發(fā)生。
3.2護理措施
3.2.1發(fā)生脫針時的緊急處理:發(fā)生脫針時,立即關閉血泵及血路管夾子,無菌紗布或棉球按壓穿刺部位,并更換內瘺針另選部位重新穿刺,建立血液循環(huán),完成血液透析。安撫患者及家屬,分析查找脫針原因。血腫處應用50%硫酸鎂冷敷,并向患者及家屬交代注意事項。
3.2.2加強技能培訓:提高穿刺技術,準確掌握進針深度,針進血管至少2/3,以免穿刺針滑出血管[4],導致脫針事件發(fā)生。
3.2.3正確選擇穿刺方式:盡量避免定點穿刺,采用繩梯式,防止因局部反復穿刺而致皮膚彈性下降。尤其是老年患者,因本身皮膚比較松弛,更應合理選擇穿刺方式。
3.2.4改進固定方法:穿刺成功后,由直線型固定改用4條3M膠帶進行交叉固定法,并應注意分開固定動脈內瘺針與靜脈內瘺針。翻折固定的內瘺針,當血路管被外力牽拉時,內瘺針的受力方向朝向穿刺方向,與脫出方向相反,避免了內瘺針被直接牽拉而致脫出。
3.2.5提高護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加強護士責任心教育:護士分管患者責任到人,從預充管路到上下機,均由專人負責。工作期間不可隨意離開責任區(qū)域,如確需外出,應向其他護士詳細交接。 透析過程中加強巡視,每15 min巡視1次,密切觀察穿刺處有無滲血,管路銜接是否緊密,針頭有無移位脫出,膠布固定是否牢固。尤其是老年患者,因皮膚松弛,皮下脂肪少,穿刺針容易從血管內滑出[5],更應加強巡視,預知可能發(fā)生的風險并提前防范,杜絕內瘺針脫出的不良事件發(fā)生。對行為異常患者,安排專人看護,并適當應用腕部約束帶。
3.2.6對患者及家屬加強宣教:首接負責制,患者首次透析時,即由責任護士負責對患者及家屬的宣教,告知透析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風險,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家屬講解透析相關知識,透析過程中盡量少活動,如需翻身、坐起時請責任護士協(xié)助。天冷時,嚴蓋被子及掀開蓋被時,動作要輕,避免拖拽透析管路,將內瘺針拔出。
3.2.7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由于透析治療具有周期長,家庭經(jīng)濟負擔重、依賴性強的特點,患者易出現(xiàn)悲觀失望心理,甚至產生輕生念頭[6]。責任護士在透析過程中應加強巡視,密切觀察,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給與心理指導,穩(wěn)定患者的情緒,并由專人負責看護,防止拔針等意外情況發(fā)生,保證透析治療安全順利進行。
3.2.8加強應急預案演練:一旦出現(xiàn)內瘺針脫出事件,反應迅速,處理及時準確,將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立即關閉血泵,關閉血路管夾子,無菌紗布或棉球按壓針眼,減少失血,安撫患者。更換內瘺針重新穿刺,建立血管通路,妥善固定,保證血液透析繼續(xù)進行。
內瘺穿刺是血液透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內瘺針脫出是血液透析的嚴重不良事件。而做好內瘺針脫出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是預防。通過分析觀察內瘺針脫出的原因,探索改進內瘺針的固定方法,提高穿刺技巧,掌握合適的進針深度,對患者及家屬實施正確有效的宣教及心理指導,護患共同努力,有效地防止脫針發(fā)生,保證透析治療高效、順利進行,維護患者的生命安全。
[1] 梅長林,葉朝陽,戎殳.實用透析手冊[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61.
[2] 陳香美.血液凈化標準操作規(guī)程[M].2010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0:35.
[3] 何冬娟,林蓮嬌,翁月花,等.血液透析風險預防的管理[J].當代護士,2007,22(2):90-91.
[4] 石梅.對自體動靜脈首次穿刺的技巧與護理方法[J].西部醫(yī)學,2012,7(7):1406-1407.
[5] 吉小靜,陳靜,黃靜.循證護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新瘺使用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23):29.
[6] 王紅蕾.維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健康教育結果[J].全科護理,2013,11(24):2294-2295.
R473.5
B
1671-8194(2015)24-0221-02
E-mail:lishuxiu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