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芳,楊 耀
(甘南州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市 747000)
甘南高寒牧區(qū)牦牛巴氏桿菌病的調查研究
何紅芳,楊 耀
(甘南州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市 747000)
[目的]牛巴氏桿菌病又名牛出血性敗血癥[1],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染傳病,發(fā)病常呈零星散發(fā),但致死率很高,發(fā)病不但造成我州牦牛的大量死亡,還對草場和水源造成二次污染。[方法]:甘南牦牛巴氏桿菌病(牦牛出血性敗血癥)平均發(fā)病率為6.87%,但致死率高達28.70%,在甘南牧區(qū)全年12個月中都有發(fā)生,但發(fā)病率與季節(jié)有明顯的相關性,以1~3月份,10~12月份發(fā)病率最高,分別為4.38%,3.33%;4~6月份和7~9月分發(fā)病率最低,分別為1.30%,0.85%;但病死率與季節(jié)無明顯相關性。通過對牦牛巴氏桿菌病(牦牛出血性敗血癥)的全面疫情普查,同時結合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診斷等方法和措施,[結果]:從而為該病的防治和控制提高技術保障,切實降低發(fā)病率及病死率,確保畜牧業(yè)豐產豐收,農牧民群眾增收。
牦牛;巴氏桿菌??;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診斷;綜合防控
牦牛巴氏桿菌病(牦牛出血性敗血癥)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類多種動物共患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的國家二級傳染病[1-2], 急性病例以敗血癥和出血性炎癥為主要特征。本病病原為多種條件性致病菌,一般認為常存在于健康牛的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正常情況下不引起發(fā)病,當家畜在外界誘因諸如天氣驟變、長途運輸、衛(wèi)生條件差、營養(yǎng)缺乏、飼料突變等不良應激因素作用下,機體抵抗力降低時,病菌即可侵入體內,大量繁殖,經淋巴進入血液,發(fā)生內源性感染而發(fā)病。 此外,也可經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損傷的皮膚和粘膜感染。
牦牛巴氏桿菌病(牦牛出血性敗血癥)在50~60年代曾廣泛流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至80年代由于用牛出敗弱毒菌苗預防注射,本病得到有效控制[3]。但近年來在我州開始陸續(xù)發(fā)生,為全面掌握甘南牧區(qū)牦牛巴氏桿菌病發(fā)病情況,2010年~2012年,五縣(市)8個調查點的8 168頭牦牛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如表1。
為進一步分析甘南牦牛巴氏桿菌病發(fā)病情況與季節(jié)的關系,又于2012設立6個調查點,對5673頭牦牛發(fā)病情況分以1~3月, 4~6月,7~9月和10~12月4個季節(jié)開展了調查(表2)。
調查顯示,甘南牦牛巴氏桿菌病(牦牛出血性敗血癥)平均發(fā)病率為6.87%,但致死率高達28.70%,在甘南牧區(qū)全年12個月中都有發(fā)生,但發(fā)病率與季節(jié)有明顯的相關性,以1~3月份,10~12月份發(fā)病率最高,分別為4.38%,3.33%;4~6月份和7~9月分發(fā)病率最低,分別為1.30%,0.85%;但病死率與季節(jié)無明顯相關性。
該病潛伏期一般為 2~5 d,一般呈急性敗血型、水腫型和肺炎型三種。大多數病例體溫升高到41℃以上,病牛飲食欲減退或廢絕,行走搖晃不穩(wěn),有的臥地不起,心跳加快,節(jié)律不齊;眼結膜發(fā)紺,咳嗽,鼻流黏稠液;頜下及喉腫脹、堅硬發(fā)熱,有的腫脹延伸到耳根和胸前,呼吸極度困難,嚴重者喉內有拉鋸聲,伸頭吐舌發(fā)喘,呻吟,流涎;可視黏膜呈藍紫色,伴有粘膿性結膜炎;部分病牛繼發(fā)瘤胃臌氣,出現腹痛和下痢癥狀,排出帶血且伴有惡臭氣味的液狀糞便。少數癥狀較輕的病例主要呈現胸膜肺炎的癥狀,呼吸困難,干咳;鼻內分泌物增多,病初流出泡沫樣鼻汁,后呈膿性鼻液;肺部聽診支氣管呼吸音粗厲,有的可聽到胸膜摩擦音,叩診有濁音區(qū)。急性病例多于 1~3 d內死亡,慢性病例可拖延 1 個月以上。病牦牛除有明顯的全身癥狀外,在頭、頸和胸部皮下出現炎性水腫,咽喉部及其周圍組織高度腫脹,舌伸口外,呼吸高度困難,流淚、流涎、磨牙,出現急性結膜炎。
剖檢病死牦牛發(fā)現全身淋巴結腫大、出血,切面呈暗紅色;咽喉部黏膜水腫,皮下及肌肉組織有較為嚴重的出血性膠樣浸潤,切開后流出淡黃色透明液體;氣管內有大量泡沫狀黏液,肺臟呈明顯的纖維素性肺炎特征,大面積充血、出血、瘀血,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紅色肝變區(qū),切面呈大理石狀胸膜有纖維素性附著物;胸腔和心包內大量積液,心耳和心內、外膜廣泛出血;肝臟體積增大、質地較軟,膽汁潴留,呈墨綠色;大網膜和腸系膜上有大面積彌漫性點狀、片狀出血真胃和十二指腸黏膜水腫、增厚、出血,結腸呈紫紅色,有的發(fā)生壞死。
依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解剖做出初步診斷,確診做實驗室診斷。
4.1 病料采集
無菌采集病死牦牛牛只淋巴結、肝、肺、脾等病料,并及時送到實驗室置冰箱待檢。項目組共采集病料64份(淋巴結、肝、肺、脾各16份)
4.2 動物接種試驗
無菌環(huán)境下取病料,將其研磨成糊狀,用滅菌生理鹽水(1:5)稀釋成乳劑,腹腔注射實驗動物8只健康小白鼠(平均體重20 g,購自青海獸醫(yī)生物制藥廠),劑量為0.5 ml/只。8只小白鼠均于接種后18-24 h之間死亡,試驗人員無菌采取心血以及肝病料以便做涂片鏡檢和分離培養(yǎng)。在病料采取完畢后,還對病死小白鼠尸體進行剖檢并觀察病理變化。在接種局部可見肌肉及皮下組織發(fā)生水腫和發(fā)炎灶;胸腔和心包有漿液性纖維素性滲出物;心外膜有多數出血點;淋巴結水腫增大;肝臟淤血。
4.3 涂片鏡檢
用致死小白鼠的心血涂片、肝病料觸片,染色(瑞氏染色8份,美蘭染色8份, 革蘭氏染色16份)、鏡檢。
鏡檢 將染色好的載玻片置于顯微鏡油鏡下觀察(用100X倍的物鏡10X倍目鏡),美蘭和革蘭氏染色的涂片在視野中呈卵圓形或球桿菌,兩極濃染。血液涂片用瑞氏染色時,細菌被染成藍色,有少數呈淡青色。檢查結果為革蘭氏陰性球桿菌。
4.4 分離培養(yǎng)
將病料分別無菌接種在5%犢牛血清營養(yǎng)肉湯、血液瓊脂平板和普通瓊脂平板,進行需氧和厭氧培養(yǎng), 37℃培養(yǎng)24,觀察結果。(培養(yǎng)基基礎均購自上??畦b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菌落形態(tài)及培養(yǎng)特性 血清肉湯培養(yǎng)24 h后輕度渾濁,連續(xù)培養(yǎng)4~6 d有菌膜產生,液體清澈,管底有粘稠液體;普通瓊脂平板上生長貧瘠;血液瓊脂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圓形、微隆起、半透明、濕潤、表面光滑。邊緣整齊的露滴樣小菌落,不溶血。
4.5 生化試驗
無菌將純培養(yǎng)待檢菌分別接種于各種糖培養(yǎng)基、鄧亨氏蛋白胨水、葡萄糖蛋白胨水、枸櫞酸鹽、尿素等生化培養(yǎng)基(均由甘南州疫控中心實驗室自制), 37℃, 培養(yǎng) 24~48 h,觀察結果見表3。
4.6 藥敏試驗
采用藥敏紙片(購于上海伊華科技有限公司)擴散法,抗菌素種類有CTX(頭孢噻肟)、AKN(丁胺卡那)、CFX(頭孢呋新)、AMP(氨芐青霉素)、TET(四環(huán)素)、NOR(氟哌酸)、CRO(頭孢三嗪)、VAN(萬古霉素)、STR(鏈霉素)、CAR(羧芐青霉素)、CFZ(頭孢唑啉)、KAN(卡那霉素)、SXT(復合磺胺)、TOB(妥布霉素)、CMP(氯霉素)、OXA(苯唑青霉素)、CFP(頭孢哌酮)、GEN(慶大霉素)等18種。
37℃培養(yǎng)18~24 h,觀察結果并測量抑菌圈(cm)。結果見表4。(判定標準參照美國實驗室標準委員會(NCCLS)藥敏紙片擴散法法規(guī))
注:“+”陽性,“-”陰性。
藥敏試驗結果表明,巴氏桿菌對CTX、AKN、CMP、NOR、CFZ、CFX、CFP、CAR、GEN、TET、CRO高敏;對KAN、VAN、TOB中敏;對OXA、STR、SXT、AMP不敏感。
5.1 通過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經臨床癥狀、病理剖檢和微生物學檢查,確定該病為牦牛巴氏桿菌病(牦牛出血性敗血癥)。從病死牦牛體內分離到的細菌, 經動物試驗證實具有致病性, 通過形態(tài)特點、染色特征、培養(yǎng)特性、生化試驗、致病性試驗及藥敏試驗可以證實, 與大巴氏桿菌的特征相符合, 而且有氧及厭氧條件下均可生長, 為需氧兼性厭氧菌, 也符合巴氏桿菌的特征。結合發(fā)病情況、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 確定該病是由巴氏桿菌引起。病原菌可在18~24 h內致死小白鼠, 說明其致病性較強。
5.2 通過調查發(fā)現,牦牛巴氏桿菌病(牦牛出血性敗血癥)在甘南牧區(qū)平均發(fā)病率達6.87%,病死率達28.70%。這種較高的病死率是與牧區(qū)放牧草場較遠,群眾治療不及時有關。
5.3 甘南牦牛巴氏桿菌病(牦牛出血性敗血癥)在甘南牧區(qū)全年12個月中都有發(fā)生,但發(fā)病率與季節(jié)有相關性,以1~3月份,10~12月份發(fā)病率最高,分別為4.38%,3.33%;4~6月份和7~9月分發(fā)病率最低,分別為1.30%,0.85%,但病死率與季節(jié)無明顯相關性。這種狀況一是與當地高寒陰濕的自然地理狀況有關,由于氣候劇變、潮濕等因素,導致牦牛體溫失調,是本病主要的發(fā)病誘因之一。二是由于1~3月份和10~12月份牧區(qū)飼草枯黃,牦牛采食不足體質下降導致抵抗力下降。
5.4 巴氏桿菌為條件病原菌,病牛和帶菌動物是本病的傳染源,細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與宿主呈共棲狀態(tài)。當牛受冷、過度疲勞、營養(yǎng)不良、擁擠、悶熱、長途運輸或饑餓等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即可致病,經淋巴液入血液引起敗血癥。牧區(qū)放牧牦牛應注意避開過渡陰濕草場放牧。
5.5 預防本病平時應注意加強對牦牛的飼養(yǎng)管理,在枯草期適當補飼,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每年春秋兩季搞好免疫工作,可有效的預防本病的發(fā)生,另發(fā)病時應盡早治療,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期而導致高死亡率。
5.6 及時輪牧,隔離病畜與可疑病畜,對已發(fā)病的病牛用頭孢噻肟、丁胺卡那治療,同時配合對癥治療、抗菌消炎,能大幅提高肝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有條件時給予清熱解毒的中藥制劑,動物體發(fā)病的中后期治療效果往往不佳,因此要早發(fā)現、早治療、早控制。
[1] 許正林.牦牛巴氏桿菌病流行情況調查與防制[J].中國畜牧獸醫(yī).2010.3(37):221.
[2] 祁芝梅. 牦牛巴氏桿菌病的診斷和防治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yī)文摘.2013.6(29):129.
[3] 麻文林.高原牦牛出血性敗血癥調查及對策[J].畜牧獸醫(yī)科技信息.2010.6:47.
[4] 河生德等.牦牛出血性敗血癥的病原分離與鑒定[J].中國動物檢疫.2007.8(24):40.
[5] 楊才讓吉等.牦牛出血性敗血癥的病原分離與鑒定[J].中國獸醫(yī)雜志.2008.3(44):74.
[6] 傅海蘭等.牦牛出血性敗血癥的病原分離與鑒定[J].中國動物檢疫.2009.8(26):61.Gannan alpine pastoral areas of yak pasteurella disease research
He Hong-fang Yang Yao
(gannananimal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center,Hezuocity, 747000)
the ox pasteurella disease also known as hemorrhagic septicaemia, Tibetan is called ”, ”[1], is a kind of dye transfer of zoonotic disease and illness are often scattered distribution, but the fatality rate is very high, not only killed my state of yak, the masses caused large economic loss to farmers and herdsmen, also cause secondary pollution to the pasture and water. The serious influence I state yak industry development, a direct threat to farmers health and food hygiene and safety. Through the yak pasteurella disease (yak hemorrhagic septicaemia) comprehensive epidemic survey,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diagnosis methods and measures, such as and improve our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disease, to reduc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o ensure high and harvest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farmers' income crowd.
yak; Pasteurella diseas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Laboratory diagnosis;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14-12-26 修改日期:2015-01-18
何紅芳(1984-),女,大學本科,助理獸醫(yī)師,從事動物疫病防治工作。E-mail:407219620@99.com。
S8-1
A
1001-9111(2015)02-00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