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15年第19期《“瑞都香玉”葡萄果實揮發(fā)性成分在果實發(fā)育過程中的變化》(作者張克坤等)報道,早熟、具有玫瑰香味的鮮食葡萄具有較廣闊的市場前景,為了解各類香氣組分及相關代謝途徑在果實發(fā)育過程中的變化規(guī)律,把握香氣組分形成的關鍵時期,為早熟葡萄品種品質調控技術的提出提供理論依據(jù)。以“貝達”嫁接的4年生早熟葡萄品種“瑞都香玉”為試材,使用頂空固相微萃取結合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技術,測定在幼果發(fā)育期(花后第 3周)至過熟期(花后第 12周)果實中揮發(fā)性組分的變化。根據(jù)各組分的變化探究相關代謝途徑的更替,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確定發(fā)育階段與各類香氣組分間的關系。結果顯示,根據(jù)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滴定酸含量的變化可以確定瑞都香玉葡萄在花后第5周即可進入果實轉色/軟化期,花后第 9周進入果實成熟期。里那醇、橙花醇、香葉醇、香茅醇、萜品醇等主要呈香型萜烯類組分峰值出現(xiàn)的時期不同,橙花醇、香葉醇含量在成熟初期達到最大值,里那醇、萜品醇含量在成熟中期達到峰值,香茅醇含量在成熟期具有波動性。E-2-己烯醛、己醛為成熟期主要的C6化合物,其含量在轉色期以后即可達到峰值,成熟期時含量降低;Z-3-己烯醛主要出現(xiàn)在幼果發(fā)育期,轉色期時含量處于較低水平。β-紫羅蘭酮、大馬士酮等降異戊二烯衍生物及苯甲醛等芳香族化合物在成熟期時含量處于較低水平或消失。綜合各揮發(fā)性組分的含量變化可得,萜烯類組分在各發(fā)育期均有積累,過熟期含量降低;酯類物質集中出現(xiàn)在幼果發(fā)育期,成熟初期含量有所升高;醛酮類物質集中出現(xiàn)在轉色初期;C6化合物在轉色期有不同程度地升高,成熟期后含量有減少趨勢;醇類物質在轉為成熟期后含量開始減少;芳香族化合物集中在轉色期以前;酸類物質在轉為成熟期后有所增加。轉色期以前為酯類物質、芳香族化合物變化的關鍵時期,轉色期為醛酮類物質變化的關鍵時期,轉色期至成熟期為成熟期特征萜烯類物質、C6化合物、酸類物質變化的關鍵時期。結果表明,果實發(fā)育早期亞麻酸裂解途徑 Z-3-己烯醛支路活躍,進入轉色期后,脂肪酸代謝其他支路與萜烯類物質合成路徑活躍性增強;成熟期發(fā)育過程中,主要香氣成分的積累都有減弱,轉色期轉為成熟期時為果實香型形成的關鍵時期。瑞都香玉主要呈香型萜烯成分的積累具有差異性,里那醇、萜品醇含量在成熟期仍有增加,綜合考慮C6組分與萜烯類成分的變化,果實香氣成熟期稍晚于生理成熟期,適當延遲采收有助于其特征香型的形成。
(高 敏/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