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照林 燕陳 玉邱英明
·名老中醫(yī)經驗·
邱英明干預糖耐量減低中醫(yī)辨證思路
蔡恩照1林 燕2陳 玉1邱英明3
糖耐量減低;脾癉;中醫(yī);辨證思路;邱英明
糖耐量減低(imparied glucose tolerance,IGT)是指患者的血糖值介于正常人與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血糖值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tài),是糖代謝異常的一種表現(xiàn)。邱英明系主任醫(yī)師、教授,業(yè)醫(yī)三十余載,勤學古籍,博采眾方,臨床經驗豐富。筆者有幸?guī)煆那窭蠋熑?,今文對邱老師糖耐量減低辨證思路進行簡單梳理,總結如下。
中醫(yī)文獻并無糖耐量減低病名。邱老師推崇《素問·奇病論》對脾癉的論述:“有病口甘者……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人所發(fā)也,其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闭J為糖耐量減低隸屬于中醫(yī)“脾癉”范疇,指出勞逸失節(jié)、飲食不節(jié)、脾虛濕熱為脾癉的三大病因。
邱老師認為,五臟柔弱,飲食失節(jié),情志不暢,嗜食肥甘厚味之品,導致食熱內積,水谷運化失常,生痰生濕,損傷脾胃,或思慮勞倦過度,內耗脾精,致脾虛不運,脾不散精,聚而生痰,郁而化熱,加之南方濕熱之候,大都嗜食海鮮等肥膏厚膩之品,或酗酒過度,濕熱病的發(fā)病率隨之增多。正如《素問釋義》所言:“食肥則氣滯而不達,故內熱;食甘則中氣緩而善留,故中滿?!笨傊?,五臟柔弱,過食肥甘,脾虛失運,情志不暢,氣郁化火,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脾不散精,物不歸正化,水谷精微不循常道,則為痰、為濕、為濁、為瘀,升清降濁失司,不能轉谷為精,內熱中滿而發(fā)脾癉。
邱老師還認為,消渴當屬“絡病”范疇,應以中醫(yī)絡病理論為指導,依據(jù)清代醫(yī)家張錫純《醫(yī)學參西衷中錄》所言“消渴一證,古有上中下之分,謂皆起于中焦及于上下”,指出消渴病多“起于中焦”——脾失健運,水谷精微不布,進而發(fā)展為“及于上下”——脾失健運,痰瘀阻絡。且基于中醫(yī)“脾”與現(xiàn)代醫(yī)學“胰腺”密切相關,提出了脾為消渴病病變的始動與核心,總結出“從脾論治糖尿病”的新策略,臨床治療常用“運脾津、暢脾氣、通脾絡”之法,取得良效。
邱老師根據(jù)脾癉病因病機及多年臨床實踐經驗總結出了治療糖耐量減低的經驗方,主張“從脾論治”,注重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應用“運脾津、暢脾氣、通脾絡”之法,病證結合,以藥物的多靶點作用,更好地調整胰島功能,糾正代謝紊亂,降低血糖。
3.1 脾虛濕滯證 主癥:神疲乏力,口渴不欲飲或少飲,大便異常,肢體困重,食少納呆,食后腹脹等。主方:參芪菝葜飲[1](黃芪、太子參、山藥、白術、佩蘭、山楂、雞內金、菝葜等)。方中黃芪為君藥,重用黃芪以大補脾胃之氣;太子參、山藥甘平,配伍黃芪以加強健睥益氣之功效;白術甘而微燥,扶植脾胃,散濕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藥;佩蘭氣味芳香,有化濕和胃之功;山楂酸甘微溫,雞內金甘平,兩藥合用共達消食化滯,健運脾胃,扭轉脾胃樞機之功;太子參、山藥、山楂、雞內金味之甘也,佩蘭辛香,開胃醒脾,白術甘而微燥,共為臣藥,助君以健脾除濕;菝葜入脾經,能健脾益氣,《本草綱目》謂菝葜能“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jié)……”,菝葜為佐以助君臣藥以加強健脾除濕之功。全方健脾除濕,改善患者癥狀。
3.2 脾虛濕熱證 主癥:倦怠乏力,肢體困重,大便異常(便溏、黏膩不爽或便不成形等),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濡數(shù)等。主方:邱氏菝葜飲(菝葜、上己菜、玉米須、烏梅、黃連、苦參等)。該方優(yōu)化古方菝葜飲的組方,具有健脾益氣,清濕化熱之功效。以菝葜為君藥,入脾經,健脾益氣;上己菜,又稱薺菜,具有明目、清涼、解熱、利尿、治痢之效;玉米須性味甘淡平,利尿、泄熱,民間多用于降糖治療。此二者共為臣藥,以助清熱化濕之功;黃連、苦參具有瀉脾熱之效,烏梅味酸澀,為佐使,具有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的功效,用于肺虛久咳、久痢滑腸、虛熱消渴等。研究表明,菝葜[2]、玉米須[3]等均有良好的降糖作用。諸藥結合,共奏健脾利濕瀉熱之功。如患者干渴明顯,可加用黃精、麥冬、葛根等,運脾津、養(yǎng)脾陰、升脾氣。
3.3 氣陰兩虛夾痰瘀證 主癥:口干咽燥,神疲乏力,氣短自汗,頭暈倦怠,腰膝酸軟,視力模糊,肢體麻痛,舌質紅或暗紅,脈沉細或細弦等。主方:復方玉泉飲[4](太子參、黃芪、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白芍、葛根、僵蠶、蒼術、酸棗仁、雞內金、丹參、陳皮等)。邱老師[5]認為,糖尿病治療當以健脾補腎為基本原則,祛濁化瘀貫徹始終,健脾養(yǎng)胃調暢氣機。氣陰兩虛,陰損及陽,陰陽失衡,疾病乃生,故用生地、枸杞子、山茱萸等,重在填精益髓、養(yǎng)陰生津;脾為后天之本,生痰之源,若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濕,加之腎虛,不能化氣行水,也易水泛為痰,故用黃芪、懷山藥、蒼術健脾理氣、祛濕化痰。黃芪甘溫,補氣升陽,而偏于補脾陽;山藥甘平,補脾養(yǎng)肺,養(yǎng)陰生津,而側重于補脾陰;二藥伍用,一陽一陰,陰陽相合,相互促進,相互轉化,共收健脾胃、促運化、斂脾精之功;葛根鼓舞脾氣升清;雞內金流暢脾胃氣機;陳皮理氣健脾燥濕,丹皮清熱活血化瘀。全方共奏氣陰雙補,化瘀去濁之功。
邱老師注重人體“陰平陽秘”的和諧狀態(tài),推崇“正氣內守,邪不可干”。人體“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破壞,內環(huán)境失去平衡,易而導致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治療過程中,邱老師總是“告之以其所敗,語之以其所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使其寧心靜志,寡淡虛無,而建立平衡的心理,穩(wěn)定內分泌環(huán)境。在飲食方面除了建議的飲食控制外,邱老師根據(jù)患者的證候表現(xiàn),臨床選用苦瓜蚌肉湯、消渴速溶飲、荷葉綠豆粥、參芪竹絲雞湯、枸杞兔肉煎、綠茶鯽魚湯等藥膳配合飲食治療。邱老師亦重視中醫(yī)的氣功、導引之術,常囑患者練習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達到充分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增強體質,減輕體重,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達到降糖、降脂作用,改善代謝紊亂。
陳某,男,40歲,2011年4月10初診,體檢發(fā)現(xiàn)血糖升高,空腹血糖5.6mmol/L,餐后2h血糖10.9 mmol/L。刻下:口干欲飲,倦怠乏力,肢體困重,大便黏膩不爽,小便偏黃,舌質紅苔黃略膩、脈濡數(shù)。辨證屬脾虛濕熱證,予以邱氏菝葜飲(菝葜30g,上己菜12g,玉米須30g,烏梅、白術各12g,雞內金9g,陳皮12g,天花粉15g)及飲食運動控制治療,服藥1周后,上述癥狀改善;遂去白術、天花粉,加縮砂仁6g,續(xù)服2個月后復查空腹血糖5.2mmol/L,餐后2h血糖7.9mmol/L。囑續(xù)服,定期復診調整方藥組成。
按語:邱老師認為糖耐量減低經過積極干預治療后,可延緩甚至不發(fā)展成為糖尿病,而中醫(yī)治療糖耐量減低具有巨大的優(yōu)勢。邱老師根據(jù)糖尿病一級預防原則,用此方干預糖耐量減低,臨床每獲良效。邱氏菝葜飲不僅適用于糖耐量減低有上述癥狀者,但凡他病有上述癥狀者,邱老師用之也,每每奏效。邱老師常言:中醫(yī)治療糖尿病,不僅僅要求達到降糖目標,更應重視中醫(yī)藥在改善患者癥狀、提高生存質量等方面的優(yōu)勢。
總之,邱老師臨床熟練應用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藥物療法以及有中醫(yī)特色的情志、飲食和運動療法,對IGT患者進行全面調節(jié),以期恢復人體內環(huán)境平衡,改善代謝紊亂,既使IGT患者的血糖降至正常范圍,又能早期預防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阮祺.參芪菝葜飲對脾虛濕滯型糖耐量減低者的療效觀察[D].福建,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08.
[2]羅艷琴,馬云,宋璐瑤,等.菝葜有效成分及其藥理作用研究概述[J].中藥材,2013,3,36(3):502-504.
[3]李園園,羅偉.玉米須的降糖作用及開發(fā)利用方法[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2,(1):160.
[4]曹紅霞,林燕,蔡恩照,等.邱英明治療消渴病的體會[J].中國中醫(yī)藥咨訊,2010,11,(33):194.
[5]阮祺,邱英明.邱英明治療消渴經驗淺析[J].吉林中醫(yī)藥,2007,27(12):10.
(收稿:2015-01-14 修回:2015-06-15)
浙江省麗水市科技局課題(No.2013JYZB36)
1浙江大學麗水醫(yī)院/浙江省麗水市中心醫(yī)院內分泌科、血液科(麗水 323000);2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yī)院/福建省漳州市醫(yī)院中醫(yī)科(漳州 363000);3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福建省廈門市中醫(yī)院內分泌科(廈門 361001)
邱英明,Tel:1386012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