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摘要】
目的:討論研究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的臨床療效與影響。 方法:隨機選取骨傷科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100例,分為A、B兩組。A組給予患者常規(guī)護理干預;B組患者在A組基礎上聯合綜合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不同程度護理后肢體腫脹恢復程度以及疼痛評分等指標。 結果:不同程度護理后腫脹程度人數比較顯示B組患者經過完善護理干預其腫脹人數指標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干預組(P<005)。不同護理干預后VAS評分比較顯示完善護理干預組輕度及無痛人數顯著多于常規(guī)護理組,中度及劇痛人數少于常規(guī)護理組(P<005)。 結論: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功能及身體康復具有重要意義??稍诙虝r間內緩解患者肢體腫脹程度以及疼痛不適等癥狀,加快疾病恢復速度,提高治療效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患者緩解并消除不良心理,調整心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提高依從性,加速受損部位愈合速度,顯著改善預后情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護理干預;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功能及身體康復;臨床療效及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2-0101-02
骨折對人體損傷較大,手術治療后部分患者可能由于靜脈回流受阻發(fā)生損傷。創(chuàng)口出血、體液滲出及肌肉活動減少導致靜脈、淋巴回流不通暢同樣會造成肢體腫脹[1]。手術后一旦發(fā)生四肢腫脹,會造成血液循環(huán)不暢,影響骨折正常愈合,嚴重患者甚至由于骨筋膜室綜合征等嚴重并發(fā)癥,造成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對其正常預后產生嚴重影響。因此臨床除進行針對性治療外,綜合有效的護理干預也是加快肢體腫脹消退速度,促進骨折愈合,改善預后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關鍵。本實驗為研究護理干預對骨折手術后四肢腫脹患者康復的臨床療效與意義,特選取100例本病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F將實驗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骨傷科100例行骨折手術后四肢腫脹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根據肢體腫脹評價標準分為Ⅰ 級32例,Ⅱ級42例,Ⅲ級26例。排除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排除精神障礙及意識模糊患者;排除其他重大疾病或慢性內科疾病史患者。隨機分組為A、B兩組。A組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33~65歲,平均年齡(491±162)歲。B組患者中年齡32~66歲,平均年齡(491±173)歲。兩組患者入院時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A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知識宣傳、心理護理及飲食指導等。B組患者在A組基礎上進行完善全面的護理干預。內容包括:①護理人員應以熱情積極的態(tài)度以及負責的精神為患者講解骨折手術后應該注意的事項以及肢體腫脹發(fā)生的原因,避免方法以及治療方式等。解決患者及家屬提出的質疑,使其增強對醫(yī)務人員的信任感。部分患者由于對疾病具有恐慌、緊張心理,對治療造成影響,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安撫與教育,幫助其緩解內心不良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積極配合治療。囑患者家屬多與患者進行交流,從語言上對其進行鼓勵與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家庭溫暖,樹立起面對治療和疾病的勇氣和信心。②密切觀察患者肢體情況。術后使用濃度為75%乙醇紗布進行外敷,之后用無菌紗棉進行覆蓋并用繃帶進行加壓包扎,每日更換一次敷料。對于疼痛較明顯患者可適當對其進行安撫,指導其進行深呼吸、放松訓練或通過看書讀報等方式轉移注意力,緩解疼痛。囑患者術后取平臥位或健側位并將患肢抬高有利于促進足部血液循環(huán),可改善肢體腫脹現象。另外,使用冷敷等物理方法使血管收縮,加速受損組織新陳代謝并提高神經肌肉興奮性可加速腫脹消退。③患者可在病情穩(wěn)定后進行紅外線治療,每日照射半小時左右,3次/天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對患者進行功能訓練,可指導患者先進行幅度較小的四肢運動,使肌肉有節(jié)奏的靜力收縮及放松。手術后可逐漸開始對骨折近端及遠端未固定關節(jié)進行活動及骨折處上下關節(jié)的活動。
13療效標準比較兩組患者肢體腫脹情況及疼痛評分等指標[2]。肢體腫脹標準分級可分為:四肢無腫脹,未見皮紋。Ⅰ 級為皮紋存在但與正常皮膚相比仍存在腫脹。Ⅱ級為皮紋消失,肢體腫脹較明顯。Ⅲ級為腫脹顯著且皮膚緊繃,未見皮紋;皮膚溫度升高,可見張力性水皰。疼痛評分標準根據視覺模擬評分法無痛記為0分;輕微疼痛為1至3分;中度疼痛為4至7分。超過7分記為劇烈疼痛。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35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四肢骨折手術后可能會引起肢體腫脹等一些列并發(fā)癥,若不及時控制病情發(fā)展會對疾病治療及預后造成嚴重影響。一般來說,引起肢體腫脹是由于骨折創(chuàng)傷嚴重,手術后引起靜脈回流受阻或由于創(chuàng)口滲液、出血,手術后缺乏肢體鍛煉,肌肉活動減少造成淋巴及靜脈回流受阻所導致[3-4];也有可能是由于包扎時力度過大或操作不當引起患肢受壓,鍛煉方法錯誤或運動強度過大所引起。
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可通過知識宣傳教育使患者正確全面的認識到骨折手術后需要注意的方面以及肢體腫脹產生的原因及治療方式,使其放下思想包袱,調整自身情緒,以最好的心理狀態(tài)及身體狀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另外,對其進行心理護理可幫助其緩解心理壓力,消除不良情緒,樹立面對治療的勇氣和信心,提高其治療依從性[5]。在此基礎上嚴格觀察患者患肢情況并隨時記錄,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方法如冷敷、冰敷等促進其恢復;另外指導其進行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可有效促進患肢部位血液循環(huán)及淋巴回流,加快腫脹消退速度,促進受損部位組織修復。本次實驗為研究護理干預用于促進骨折手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的療效特對兩組患者分別進行不同程度的護理,結果顯示經過完善護理患者其腫脹恢復程度以及疼痛評分等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組。護理人員在患者疾病治療及恢復過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對患者進行完善的護理干預能夠幫助其調整心理狀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鼓勵其進行康復鍛煉并采取針對性措施促進腫脹消退能夠有效提高疾病治療效率,促進患者預后,加速骨折傷口愈合速度。
綜上所述,通過護理干預對骨折手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具有顯著療效??捎行岣呋颊邔χ委煹囊缽男?,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在調整好面對疾病心態(tài)的同時配合康復訓練能夠促進腫脹快速恢復,加快骨折傷口愈合速度,改善患者預后;另外,能夠幫助患者緩解疼痛,提高疾病治療效率,使患者在短時間內恢復出院,提高其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桂肪,齊風華,霍艷蕊,等.充氣波氣壓治療儀治療骨折患者肢體腫脹的護理[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0,39(8):813-814.
[2]何瓊珍.甘露醇加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療骨關節(jié)軟組織損傷所致肢體腫脹的療效研究與護理觀察[J].華西醫(yī)學,2008,23(3):599-600.
[3]萬桃紅.護理于預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康復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1,12(I):114-115.
[4] 黃智敏,張麗.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0,9(3):25-26.
[5]熊小菊.綜合護理技術治療骨折早期腫脹的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1,12(6):124-125.
(收稿日期:20140418)endprint
【摘要】
目的:討論研究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的臨床療效與影響。 方法:隨機選取骨傷科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100例,分為A、B兩組。A組給予患者常規(guī)護理干預;B組患者在A組基礎上聯合綜合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不同程度護理后肢體腫脹恢復程度以及疼痛評分等指標。 結果:不同程度護理后腫脹程度人數比較顯示B組患者經過完善護理干預其腫脹人數指標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干預組(P<005)。不同護理干預后VAS評分比較顯示完善護理干預組輕度及無痛人數顯著多于常規(guī)護理組,中度及劇痛人數少于常規(guī)護理組(P<005)。 結論: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功能及身體康復具有重要意義??稍诙虝r間內緩解患者肢體腫脹程度以及疼痛不適等癥狀,加快疾病恢復速度,提高治療效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患者緩解并消除不良心理,調整心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提高依從性,加速受損部位愈合速度,顯著改善預后情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護理干預;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功能及身體康復;臨床療效及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2-0101-02
骨折對人體損傷較大,手術治療后部分患者可能由于靜脈回流受阻發(fā)生損傷。創(chuàng)口出血、體液滲出及肌肉活動減少導致靜脈、淋巴回流不通暢同樣會造成肢體腫脹[1]。手術后一旦發(fā)生四肢腫脹,會造成血液循環(huán)不暢,影響骨折正常愈合,嚴重患者甚至由于骨筋膜室綜合征等嚴重并發(fā)癥,造成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對其正常預后產生嚴重影響。因此臨床除進行針對性治療外,綜合有效的護理干預也是加快肢體腫脹消退速度,促進骨折愈合,改善預后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關鍵。本實驗為研究護理干預對骨折手術后四肢腫脹患者康復的臨床療效與意義,特選取100例本病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F將實驗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骨傷科100例行骨折手術后四肢腫脹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根據肢體腫脹評價標準分為Ⅰ 級32例,Ⅱ級42例,Ⅲ級26例。排除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排除精神障礙及意識模糊患者;排除其他重大疾病或慢性內科疾病史患者。隨機分組為A、B兩組。A組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33~65歲,平均年齡(491±162)歲。B組患者中年齡32~66歲,平均年齡(491±173)歲。兩組患者入院時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A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知識宣傳、心理護理及飲食指導等。B組患者在A組基礎上進行完善全面的護理干預。內容包括:①護理人員應以熱情積極的態(tài)度以及負責的精神為患者講解骨折手術后應該注意的事項以及肢體腫脹發(fā)生的原因,避免方法以及治療方式等。解決患者及家屬提出的質疑,使其增強對醫(yī)務人員的信任感。部分患者由于對疾病具有恐慌、緊張心理,對治療造成影響,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安撫與教育,幫助其緩解內心不良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積極配合治療。囑患者家屬多與患者進行交流,從語言上對其進行鼓勵與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家庭溫暖,樹立起面對治療和疾病的勇氣和信心。②密切觀察患者肢體情況。術后使用濃度為75%乙醇紗布進行外敷,之后用無菌紗棉進行覆蓋并用繃帶進行加壓包扎,每日更換一次敷料。對于疼痛較明顯患者可適當對其進行安撫,指導其進行深呼吸、放松訓練或通過看書讀報等方式轉移注意力,緩解疼痛。囑患者術后取平臥位或健側位并將患肢抬高有利于促進足部血液循環(huán),可改善肢體腫脹現象。另外,使用冷敷等物理方法使血管收縮,加速受損組織新陳代謝并提高神經肌肉興奮性可加速腫脹消退。③患者可在病情穩(wěn)定后進行紅外線治療,每日照射半小時左右,3次/天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對患者進行功能訓練,可指導患者先進行幅度較小的四肢運動,使肌肉有節(jié)奏的靜力收縮及放松。手術后可逐漸開始對骨折近端及遠端未固定關節(jié)進行活動及骨折處上下關節(jié)的活動。
13療效標準比較兩組患者肢體腫脹情況及疼痛評分等指標[2]。肢體腫脹標準分級可分為:四肢無腫脹,未見皮紋。Ⅰ 級為皮紋存在但與正常皮膚相比仍存在腫脹。Ⅱ級為皮紋消失,肢體腫脹較明顯。Ⅲ級為腫脹顯著且皮膚緊繃,未見皮紋;皮膚溫度升高,可見張力性水皰。疼痛評分標準根據視覺模擬評分法無痛記為0分;輕微疼痛為1至3分;中度疼痛為4至7分。超過7分記為劇烈疼痛。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35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四肢骨折手術后可能會引起肢體腫脹等一些列并發(fā)癥,若不及時控制病情發(fā)展會對疾病治療及預后造成嚴重影響。一般來說,引起肢體腫脹是由于骨折創(chuàng)傷嚴重,手術后引起靜脈回流受阻或由于創(chuàng)口滲液、出血,手術后缺乏肢體鍛煉,肌肉活動減少造成淋巴及靜脈回流受阻所導致[3-4];也有可能是由于包扎時力度過大或操作不當引起患肢受壓,鍛煉方法錯誤或運動強度過大所引起。
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可通過知識宣傳教育使患者正確全面的認識到骨折手術后需要注意的方面以及肢體腫脹產生的原因及治療方式,使其放下思想包袱,調整自身情緒,以最好的心理狀態(tài)及身體狀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另外,對其進行心理護理可幫助其緩解心理壓力,消除不良情緒,樹立面對治療的勇氣和信心,提高其治療依從性[5]。在此基礎上嚴格觀察患者患肢情況并隨時記錄,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方法如冷敷、冰敷等促進其恢復;另外指導其進行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可有效促進患肢部位血液循環(huán)及淋巴回流,加快腫脹消退速度,促進受損部位組織修復。本次實驗為研究護理干預用于促進骨折手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的療效特對兩組患者分別進行不同程度的護理,結果顯示經過完善護理患者其腫脹恢復程度以及疼痛評分等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組。護理人員在患者疾病治療及恢復過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對患者進行完善的護理干預能夠幫助其調整心理狀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鼓勵其進行康復鍛煉并采取針對性措施促進腫脹消退能夠有效提高疾病治療效率,促進患者預后,加速骨折傷口愈合速度。
綜上所述,通過護理干預對骨折手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具有顯著療效??捎行岣呋颊邔χ委煹囊缽男裕e極主動配合治療。在調整好面對疾病心態(tài)的同時配合康復訓練能夠促進腫脹快速恢復,加快骨折傷口愈合速度,改善患者預后;另外,能夠幫助患者緩解疼痛,提高疾病治療效率,使患者在短時間內恢復出院,提高其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桂肪,齊風華,霍艷蕊,等.充氣波氣壓治療儀治療骨折患者肢體腫脹的護理[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0,39(8):813-814.
[2]何瓊珍.甘露醇加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療骨關節(jié)軟組織損傷所致肢體腫脹的療效研究與護理觀察[J].華西醫(yī)學,2008,23(3):599-600.
[3]萬桃紅.護理于預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康復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1,12(I):114-115.
[4] 黃智敏,張麗.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0,9(3):25-26.
[5]熊小菊.綜合護理技術治療骨折早期腫脹的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1,12(6):124-125.
(收稿日期:20140418)endprint
【摘要】
目的:討論研究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的臨床療效與影響。 方法:隨機選取骨傷科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100例,分為A、B兩組。A組給予患者常規(guī)護理干預;B組患者在A組基礎上聯合綜合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不同程度護理后肢體腫脹恢復程度以及疼痛評分等指標。 結果:不同程度護理后腫脹程度人數比較顯示B組患者經過完善護理干預其腫脹人數指標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干預組(P<005)。不同護理干預后VAS評分比較顯示完善護理干預組輕度及無痛人數顯著多于常規(guī)護理組,中度及劇痛人數少于常規(guī)護理組(P<005)。 結論: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功能及身體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可在短時間內緩解患者肢體腫脹程度以及疼痛不適等癥狀,加快疾病恢復速度,提高治療效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患者緩解并消除不良心理,調整心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提高依從性,加速受損部位愈合速度,顯著改善預后情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護理干預;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功能及身體康復;臨床療效及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2-0101-02
骨折對人體損傷較大,手術治療后部分患者可能由于靜脈回流受阻發(fā)生損傷。創(chuàng)口出血、體液滲出及肌肉活動減少導致靜脈、淋巴回流不通暢同樣會造成肢體腫脹[1]。手術后一旦發(fā)生四肢腫脹,會造成血液循環(huán)不暢,影響骨折正常愈合,嚴重患者甚至由于骨筋膜室綜合征等嚴重并發(fā)癥,造成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對其正常預后產生嚴重影響。因此臨床除進行針對性治療外,綜合有效的護理干預也是加快肢體腫脹消退速度,促進骨折愈合,改善預后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關鍵。本實驗為研究護理干預對骨折手術后四肢腫脹患者康復的臨床療效與意義,特選取100例本病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F將實驗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骨傷科100例行骨折手術后四肢腫脹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根據肢體腫脹評價標準分為Ⅰ 級32例,Ⅱ級42例,Ⅲ級26例。排除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排除精神障礙及意識模糊患者;排除其他重大疾病或慢性內科疾病史患者。隨機分組為A、B兩組。A組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33~65歲,平均年齡(491±162)歲。B組患者中年齡32~66歲,平均年齡(491±173)歲。兩組患者入院時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A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知識宣傳、心理護理及飲食指導等。B組患者在A組基礎上進行完善全面的護理干預。內容包括:①護理人員應以熱情積極的態(tài)度以及負責的精神為患者講解骨折手術后應該注意的事項以及肢體腫脹發(fā)生的原因,避免方法以及治療方式等。解決患者及家屬提出的質疑,使其增強對醫(yī)務人員的信任感。部分患者由于對疾病具有恐慌、緊張心理,對治療造成影響,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安撫與教育,幫助其緩解內心不良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積極配合治療。囑患者家屬多與患者進行交流,從語言上對其進行鼓勵與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家庭溫暖,樹立起面對治療和疾病的勇氣和信心。②密切觀察患者肢體情況。術后使用濃度為75%乙醇紗布進行外敷,之后用無菌紗棉進行覆蓋并用繃帶進行加壓包扎,每日更換一次敷料。對于疼痛較明顯患者可適當對其進行安撫,指導其進行深呼吸、放松訓練或通過看書讀報等方式轉移注意力,緩解疼痛。囑患者術后取平臥位或健側位并將患肢抬高有利于促進足部血液循環(huán),可改善肢體腫脹現象。另外,使用冷敷等物理方法使血管收縮,加速受損組織新陳代謝并提高神經肌肉興奮性可加速腫脹消退。③患者可在病情穩(wěn)定后進行紅外線治療,每日照射半小時左右,3次/天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對患者進行功能訓練,可指導患者先進行幅度較小的四肢運動,使肌肉有節(jié)奏的靜力收縮及放松。手術后可逐漸開始對骨折近端及遠端未固定關節(jié)進行活動及骨折處上下關節(jié)的活動。
13療效標準比較兩組患者肢體腫脹情況及疼痛評分等指標[2]。肢體腫脹標準分級可分為:四肢無腫脹,未見皮紋。Ⅰ 級為皮紋存在但與正常皮膚相比仍存在腫脹。Ⅱ級為皮紋消失,肢體腫脹較明顯。Ⅲ級為腫脹顯著且皮膚緊繃,未見皮紋;皮膚溫度升高,可見張力性水皰。疼痛評分標準根據視覺模擬評分法無痛記為0分;輕微疼痛為1至3分;中度疼痛為4至7分。超過7分記為劇烈疼痛。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35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四肢骨折手術后可能會引起肢體腫脹等一些列并發(fā)癥,若不及時控制病情發(fā)展會對疾病治療及預后造成嚴重影響。一般來說,引起肢體腫脹是由于骨折創(chuàng)傷嚴重,手術后引起靜脈回流受阻或由于創(chuàng)口滲液、出血,手術后缺乏肢體鍛煉,肌肉活動減少造成淋巴及靜脈回流受阻所導致[3-4];也有可能是由于包扎時力度過大或操作不當引起患肢受壓,鍛煉方法錯誤或運動強度過大所引起。
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可通過知識宣傳教育使患者正確全面的認識到骨折手術后需要注意的方面以及肢體腫脹產生的原因及治療方式,使其放下思想包袱,調整自身情緒,以最好的心理狀態(tài)及身體狀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另外,對其進行心理護理可幫助其緩解心理壓力,消除不良情緒,樹立面對治療的勇氣和信心,提高其治療依從性[5]。在此基礎上嚴格觀察患者患肢情況并隨時記錄,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方法如冷敷、冰敷等促進其恢復;另外指導其進行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可有效促進患肢部位血液循環(huán)及淋巴回流,加快腫脹消退速度,促進受損部位組織修復。本次實驗為研究護理干預用于促進骨折手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的療效特對兩組患者分別進行不同程度的護理,結果顯示經過完善護理患者其腫脹恢復程度以及疼痛評分等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組。護理人員在患者疾病治療及恢復過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對患者進行完善的護理干預能夠幫助其調整心理狀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鼓勵其進行康復鍛煉并采取針對性措施促進腫脹消退能夠有效提高疾病治療效率,促進患者預后,加速骨折傷口愈合速度。
綜上所述,通過護理干預對骨折手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具有顯著療效??捎行岣呋颊邔χ委煹囊缽男?,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在調整好面對疾病心態(tài)的同時配合康復訓練能夠促進腫脹快速恢復,加快骨折傷口愈合速度,改善患者預后;另外,能夠幫助患者緩解疼痛,提高疾病治療效率,使患者在短時間內恢復出院,提高其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桂肪,齊風華,霍艷蕊,等.充氣波氣壓治療儀治療骨折患者肢體腫脹的護理[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0,39(8):813-814.
[2]何瓊珍.甘露醇加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療骨關節(jié)軟組織損傷所致肢體腫脹的療效研究與護理觀察[J].華西醫(yī)學,2008,23(3):599-600.
[3]萬桃紅.護理于預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康復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1,12(I):114-115.
[4] 黃智敏,張麗.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0,9(3):25-26.
[5]熊小菊.綜合護理技術治療骨折早期腫脹的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1,12(6):124-125.
(收稿日期:201404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