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霄陽 程雷
·述評·
變應性鼻炎的診治現(xiàn)狀與進展*
龔霄陽1程雷1
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機體接觸吸入性過敏原后由IgE介導、Th2細胞驅動的鼻黏膜炎癥反應性疾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噴嚏、流涕、鼻癢和鼻塞[1]。近年來,AR在大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發(fā)病率顯著上升,疾病負擔日益加重,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問題。據(jù)推算目前全世界AR患者超過5億[2],美國的人群患病率為15%~30%[1],最近的調(diào)查顯示我國城鄉(xiāng)的AR患病率為6.2%~7.2%[3]。因此AR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并且與支氣管哮喘有密切關系,值得引起重視,加強臨床研究,以進一步提高診治水平。
AR的典型癥狀為陣發(fā)性噴嚏、清水樣鼻涕、鼻腔瘙癢和鼻阻塞??砂橛醒鄄堪Y狀,包括眼癢、灼熱感、流淚和眼充血等,多見于花粉過敏患者,稱為季節(jié)性AR或花粉癥(pollinosis)。隨著致敏花粉飄散季節(jié)的到來,花粉癥患者的鼻、眼癥狀發(fā)作或加重。如果致病因素以室內(nèi)過敏原(塵螨、動物皮屑、蟑螂等)為主,癥狀多為常年發(fā)作,即常年性AR。值得注意的是,40%的AR患者可合并支氣管哮喘[1],在有鼻部癥狀的同時,還可伴胸悶、憋氣、喘鳴和咳嗽等肺部癥狀。臨床上應重視AR與哮喘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影響[1,2]。
AR發(fā)作時最主要的體征是雙側鼻黏膜蒼白、腫脹,下鼻甲水腫,鼻腔有多量水樣分泌物。眼部體征主要為結膜充血、水腫,有時可見乳頭樣反應。伴有哮喘、濕疹或特應性皮炎的患者有相應的肺部、皮膚體征。季節(jié)性AR發(fā)作間歇期鼻黏膜可表現(xiàn)為基本正常,但在有多年病史的患者,可見鼻黏膜慢性水腫和/或鼻腔黏性分泌物。
2.1 皮膚試驗
過敏原皮膚試驗是確定IgE介導的速發(fā)型超敏反應的重要檢查手段,主要方法包括皮內(nèi)試驗(intradermal skin test)和點刺試驗(skin prick test,SPT)。SPT具有高敏感性和特異性,一般均在80%以上[5],因而對AR的診斷可提供有價值的證據(jù),且可用于兒童和老年人,臨床推薦該方法[2,4,5]。假如患者對某種過敏原產(chǎn)生超敏反應,則在點刺部位出現(xiàn)風團和紅暈。需要指出的是,口服抗組胺藥(H1受體拮抗劑)對皮膚反應有抑制作用,一般持續(xù)2~7d[4],故宜停藥1周后行SPT。而且,由于操作不正確和使用的材料不合適等因素,有可能出現(xiàn)假陽性或假陰性反應,故須結合患者病史對SPT的結果作出合理解釋。
SPT所采用的過敏原種類應該是本地區(qū)常見的氣傳過敏原,主要包括花粉、塵螨、動物皮屑、霉菌、蟑螂等。其操作注意事項包括[4,5]:①盡量使用標準化過敏原浸液;②應采用陽性和陰性對照液;③在正常皮膚上進行試驗;④評判是否有皮膚劃痕癥;⑤詢問并記錄患者用藥情況和末次用藥時間;⑥試驗后15~20min判定皮膚反應;⑦測量風團最長直徑。SPT的常見操作錯誤有[4]:①點刺部位靠太近(<2cm)導致反應重疊而無法區(qū)分;②出血可能導致假陽性結果;③點刺針進入皮膚過淺導致假陰性結果,多發(fā)生在使用塑料針;④試驗過程中過敏原溶液流失或被拭去。
2.2 血清IgE檢測
包括血清總IgE(total IgE,tIgE)和特異性IgE(specific IgE,sIgE)檢測。由于過敏性疾病、寄生蟲感染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如種族)均可使tIgE水平增加,故測定血清tIgE對過敏反應篩查的預測價值低,不能作為AR的診斷依據(jù)[2]。而且,約1/3的常年性AR患者血清tIgE值在正常范圍。
吸入性過敏原血清sIgE檢測適用于任何年齡的患者,與SPT具有相似的診斷性能,但總體而言SPT敏感性更高[2,5]。血清sIgE檢測的優(yōu)點是不受皮膚條件的限制,也無需提前停用抗組胺藥和其他一些對SPT有影響的藥物(例如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β受體阻滯劑)。血清sIgE水平的臨界值為0.35kU/L,超過該值即為陽性,提示機體處于致敏狀態(tài),但其定量分級與AR臨床癥狀之間無相關性,甚至某些無癥狀者的血清中也存在特異性IgE抗體[2]。因此,檢測結果陽性并不能肯定該過敏原具有臨床意義,需結合病史進行全面的診斷評估。
血清sIgE檢測已有40多年歷史,最初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抗IgE抗體進行,稱為放射性過敏原吸附試驗(radioallergosorbent test,RAST),現(xiàn)已很少運用。目前在臨床使用的檢測方法主要包括:①根據(jù)包被固相載體不同,可分為紙片法、微孔板法、纖維素法、硝酸纖維素膜-免疫印跡法等;②根據(jù)抗原抗體反應及是否有放大系統(tǒng)不同,可分為間接法(載體上包被抗原)、捕獲法(載體上包被抗體)、生物素-親和素放大系統(tǒng)等;③根據(jù)標記方法不同,可分為放射性同位素、熒光、酶、化學發(fā)光法等。
2.3 鼻激發(fā)試驗
是將某種過敏原直接作用于鼻黏膜,觀察是否誘發(fā)鼻部癥狀。試驗方法為使用定量泵噴霧或吸附有過敏原浸液的濾紙片使激發(fā)劑沉積于鼻腔,記錄激發(fā)后產(chǎn)生的噴嚏、流涕、鼻癢和鼻塞等癥狀,并可將癥狀評分與客觀檢查結果(鼻分泌物的量、鼻阻力或氣流的變化等)進行綜合評價,以獲取有臨床診斷價值的數(shù)據(jù)資料[6]。鼻激發(fā)試驗主要用于科研,而在臨床實踐中較少運用[2,5]。
3 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jù)目前臨床應用的我國成人和兒童AR指南[7,8],其診斷依據(jù)為:①癥狀:打噴嚏、清水樣涕、鼻癢和鼻塞等癥狀出現(xiàn)2個或以上,每天癥狀持續(xù)或累計在1h以上,可伴有眼癢、結膜充血等眼部癥狀;②體征:常見鼻黏膜蒼白、水腫,鼻腔水樣分泌物;③過敏原檢測:至少一種過敏原SPT和/或血清sIgE陽性。對于過敏原檢測結果需要結合患者病史(包括過敏原暴露、發(fā)病經(jīng)過)、癥狀和體征作出合理解釋。AR的診斷應根據(jù)患者典型的過敏病史、臨床表現(xiàn)以及與其一致的過敏原檢測結果而作出。
“變應性鼻炎及其對哮喘的影響”(ARIA)指南根據(jù)患者癥狀的持續(xù)時間和嚴重程度,將AR分為4種臨床類型:輕度間歇性、中重度間歇性、輕度持續(xù)性和中重度持續(xù)性[2],這種新分類方法有別于傳統(tǒng)分類(季節(jié)性、常年性)。值得重視的是AR常與支氣管哮喘同時存在,尤其在持續(xù)性和/或中重度AR患者中更是如此,臨床應根據(jù)患者的病史、癥狀、胸部查體和肺功能檢查等確定是否合并哮喘。
AR需要與臨床較常見的各種類型非變應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進行鑒別診斷[1,2],主要包括:血管運動性鼻炎(vasomotor rhinitis,VMR)、非變應性鼻炎伴嗜酸粒細胞增多綜合征(non-allergic rhinitis with eosinophilia syndrome,NARES)、感染性鼻炎(infectious rhinitis)、激素性鼻炎(hormonal rhinitis)、藥物誘發(fā)的鼻炎(drug-induced rhinitis)、食物誘發(fā)的鼻炎(food-induced rhinitis)等。
其中VMR是非變應性鼻炎中最常見的類型,病因不明,又稱為特發(fā)性鼻炎(idiopathic rhinitis)。其臨床表現(xiàn)與AR極為相似,但往往以一種癥狀(噴嚏、流涕、鼻塞)比較突出,過敏原檢測陰性[9]。發(fā)病可能與鼻黏膜的自主神經(jīng)功能障礙有關,常見的誘發(fā)因素有溫度、濕度和/或氣壓變化,暴露于冷空氣,強烈的氣味(例如芳香味、烹飪味、化學氣味),吸入刺激物(例如煙草煙霧、污染物、揮發(fā)性有機物),攝入酒精飲料,體育運動以及強烈的情感因素(例如焦慮、緊張、疲勞)等[10]。有研究采用過敏原鼻激發(fā)試驗為診斷標準對AR和VMR作鑒別,結果顯示:基于SPT或血清sIgE陰性而診斷為非變應性鼻炎的患者中,有超過一半的患者鼻分泌物中過敏原sIgE呈陽性,稱之為“局部變應性鼻炎”(local allergic rhinitis)[1]。對此鼻炎類型,值得深入研究。
AR的防治原則[2]包括環(huán)境控制、藥物治療、特異性免疫治療和患者教育,概括地形容為“防控結合,四位一體”。環(huán)境控制主要是指避免接觸過敏原和各種刺激物,此乃本病防治策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通常很難達到這一目標。對于某些居室內(nèi)過敏原(塵螨、動物皮屑)濃度極高的患者,在環(huán)境評估之后,建議采用多方面措施避免接觸塵螨和寵物[2,5]。對花粉過敏的患者,在空氣中花粉濃度較高的季節(jié)進行戶外活動時,最好避開花粉飄散高峰期,以減少癥狀發(fā)作。在自然暴露于花粉的環(huán)境中,使用特制的口罩、眼鏡、鼻腔過濾器或阻隔劑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花粉吸入。推薦采用抗過敏藥物進行預防性治療[11],以減輕花粉季節(jié)患者的鼻、眼癥狀。
AR目前尚不能徹底治愈,但通過規(guī)范化的綜合防治,患者的各種癥狀可得到良好控制,并顯著改善生活質(zhì)量。因此對患者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疾病管理和隨訪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措施有:①進行科普宣教,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②加強生活指導,盡量避免接觸過敏原,減少發(fā)病誘因;③構建良好的醫(yī)患關系,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④加強臨床隨訪,在客觀評價療效的基礎上,進一步優(yōu)化治療方案,這對于癥狀嚴重的患者尤其重要。
5.1 藥物治療
5.1.1 抗組胺藥
第一代抗組胺藥對H1受體的選擇性不高,療效不顯著,且有明顯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副作用(鎮(zhèn)靜、嗜睡等),故不推薦使用。第二代無鎮(zhèn)靜作用的抗組胺藥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AR治療藥物,可口服或鼻內(nèi)局部使用,主要用于輕度AR的治療,由于起效較快,在過敏癥狀突然發(fā)作時也可用作“按需治療”[1]??傮w而言,抗組胺藥緩解鼻塞癥狀不明顯,但新型的鼻用抗組胺藥具有抗炎作用,可較好地緩解鼻塞[5]。一般每日用藥1~2次,療程不小于2周[7,8]。
5.1.2 鼻用糖皮質(zhì)激素
具有強烈的抗炎、抗水腫作用,是目前治療AR最有效的藥物[5]。鼻內(nèi)局部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可以使高濃度的藥物直接作用于鼻黏膜的糖皮質(zhì)激素受體部位,對患者的所有鼻部癥狀均有顯著的改善作用,而很少發(fā)生全身不良反應。一般每日用藥1次,早晨噴鼻,療程2周以上。鼻用糖皮質(zhì)激素可用于輕度和中重度AR的治療,對于中重度持續(xù)性AR,療程不少于4周[7,8]。鼻用糖皮質(zhì)激素聯(lián)合鼻用抗組胺藥對中重度AR的療效優(yōu)于單一藥物治療[1,5]。另外,鼻用糖皮質(zhì)激素對緩解AR患者的眼部癥狀也有效,有報道[12]其療效不亞于口服抗組胺藥。
5.1.3 抗白三烯藥
是AR和哮喘的重要治療藥物,可單獨使用或與抗組胺藥、局部糖皮質(zhì)激素聯(lián)合治療AR(伴或不伴哮喘)[1,2]。一般每日用藥1次,晚上睡前口服。我們新近的薈萃分析顯示[13]: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孟魯司特)對于AR患者的鼻、眼癥狀及生活質(zhì)量具有全面的改善作用,可以作為AR的一線治療藥物;與抗組胺藥(氯雷他定)聯(lián)合應用可以更好地改善季節(jié)性AR患者的日間和夜間綜合癥狀,其療效優(yōu)于單一藥物治療。另外,如患者不愿意鼻內(nèi)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或使用后產(chǎn)生明顯副作用,孟魯司特聯(lián)合口服抗組胺藥是一個替代選擇[1]。
5.1.4 其他藥物
鼻用減充血劑作用于α腎上腺素能受體而引起鼻腔血管收縮,緩解鼻黏膜充血和腫脹引起的嚴重鼻塞,建議與鼻用糖皮質(zhì)激素聯(lián)合短期使用(<3d)[5],以防發(fā)生藥物性鼻炎。鼻用抗膽堿能藥主要用于緩解頑固性流涕(包括鼻后滴漏),對其他癥狀無明顯效果。色酮類藥物具有穩(wěn)定肥大細胞膜的作用,減少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炎性介質(zhì),起效較慢,可用于季節(jié)性AR預防性治療[11]。另外,薈萃分析表明[14],中草藥對改善AR的癥狀有一定效果,應提倡辨證論治。
5.2 特異性免疫治療
5.2.1 皮下免疫治療(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是過敏原特異性免疫治療的經(jīng)典方式,迄今已100多年歷史。通過皮下注射過敏原疫苗,逐漸增加劑量,達到一定的維持劑量,使得患者對暴露于該過敏原產(chǎn)生耐受,從而有效改善臨床癥狀。SCIT具有長期療效和預防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阻斷兒童AR發(fā)展為哮喘,并減少新的過敏原對機體產(chǎn)生致敏。其治療適應證為診斷明確的AR(由IgE介導),吸入性過敏原2~3種以內(nèi)[15]。但如果AR合并哮喘,而哮喘處于未控制狀態(tài),則為禁忌證。其他的禁忌證還包括[15]:正使用β受體阻滯劑或ACE阻滯劑治療;患有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患有嚴重心理障礙;患者及家屬無法理解治療的風險性和局限;妊娠期婦女。
SCIT的最佳療程尚未確定,假如第一年取得明顯效果,通常建議持續(xù)治療3年以上[1]。隨著過敏原疫苗的標準化,SCIT的安全性有了明顯提高,但臨床上仍然要注意在治療過程中可能發(fā)生局部和全身不良反應。我們對81例塵螨致敏的中重度持續(xù)性AR患者進行SCIT(屋塵螨疫苗),在2年治療期間,有11例患者(13.6%)發(fā)生全身不良反應,共18例次(占注射總次數(shù)0.9%),大多數(shù)為注射后30min內(nèi)發(fā)生的速發(fā)性反應,多見于劑量維持階段(治療16周后),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胸悶/呼吸困難、哮喘發(fā)作及蕁麻疹等,其中1例次為嚴重過敏反應,但未使用腎上腺素[16]。據(jù)美國2008~2012年的監(jiān)測資料[17],SCIT在1000次注射中出現(xiàn)1次全身不良反應(0.1%),但極少發(fā)生致死性嚴重過敏反應(1/100萬),說明SCIT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歐洲變態(tài)反應和臨床免疫學會(EAACI)2006年根據(jù)全身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時間和嚴重程度制定了分級標準[18],包括1級(輕度)、2級(中度)、3級(嚴重,但非致死)和4級(過敏性休克)以及相應的處理方法。2010年,世界變態(tài)反應組織(WAO)提出了SCIT全身不良反應新的分級體系[19,20],根據(jù)累及器官系統(tǒng)和嚴重程度分為五個級別:1級為僅在單個器官系統(tǒng)(例如皮膚、結膜或上呼吸道)發(fā)生不良反應,但不包括哮喘、胃腸道或心血管系統(tǒng);2級為多個器官系統(tǒng)發(fā)生不良反應,或哮喘發(fā)作(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可緩解),或胃腸道不良反應;3級為哮喘發(fā)作(吸入支氣管擴張劑不能緩解),或上呼吸道水腫;4級為呼吸衰竭或低血壓,伴或不伴意識喪失;5級為死亡。這一新分級將有助于準確判斷使用腎上腺素的時機,對發(fā)生致死性嚴重過敏反應的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救治。
5.2.2 舌下免疫治療(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是一種無創(chuàng)、方便的過敏原特異性免疫治療新方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逐漸在臨床應用。系統(tǒng)性評價和薈萃分析證明[21,22],SLIT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可顯著降低呼吸道過敏性疾病患者的癥狀評分及藥物用量評分。2013年WAO意見書指出[23],作為AR的早期、初始的特異性治療手段,SLIT的臨床應用無需以藥物治療失敗為前提,這有力地提升了SLIT的治療地位和價值。
SLIT對患者年齡沒有具體的上限或下限[23]。但目前針對5歲以下兒童的研究不多,新近國內(nèi)的一項臨床觀察顯示[24],伴或不伴哮喘的AR患兒(3~13歲)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粉塵螨滴劑進行1年的SLIT,與單純藥物治療的對照組相比,鼻炎和哮喘癥狀評分及藥物用量評分均顯著降低,肺功能(呼氣峰流速)得到明顯改善,且較少發(fā)生新的過敏原致敏。另外,該研究還證明3~5歲患兒與5歲以上患兒相比在療效和安全性方面無顯著差異,這為低齡AR和哮喘患兒早期進行SLIT提供了臨床依據(jù)。
SLIT作為一種特異性免疫治療的新方式,其安全性引起臨床關注。我們對79例塵螨致敏的中重度持續(xù)性AR患者進行SLIT(粉塵螨滴劑),在2年治療期間,有11例(13.9%)患者出現(xiàn)輕、中度全身不良反應,主要發(fā)生于劑量遞增階段(治療開始后6周內(nèi)),包括胃腸道反應、蕁麻疹和鼻炎癥狀加重等,未出現(xiàn)嚴重過敏反應[16]。目前國內(nèi)外尚無SLIT導致死亡的病案報道,總體安全性好。但應注意的是,SLIT首次給藥在醫(yī)師指導下進行,而后續(xù)治療一般在家中由患者自己或監(jiān)護人操作,無直接醫(yī)療監(jiān)督,故需要提高其治療依從性。而且,應告誡患者或其監(jiān)護人在治療期間仔細觀察各種不適反應,如遇較嚴重的局部或全身反應,應及時到醫(yī)院就診處置。
5.2.3 外科治療
AR以藥物和免疫治療為主[25]。但臨床上有一部分AR患者(10%~20%)經(jīng)規(guī)范化治療后癥狀仍持續(xù)存在或頻繁發(fā)作,尤其是嚴重鼻塞,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造成嚴重影響,故有必要探討其他治療方法[26]。AR的外科治療多年來一直受到臨床關注,其主要方法包括針對下鼻甲肥大的手術和阻斷副交感神經(jīng)的手術[27,28]。臨床實踐中應嚴格掌握手術指征,選擇適宜的手術時機。
(1)下鼻甲手術
目前,以下鼻甲為治療靶點的外科干預手段越來越多,常用的有下鼻甲部分切除術、骨折外移術以及各種激光、射頻(等離子)和動力系統(tǒng)輔助的下鼻甲成形術[28,29]。另外,對于伴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通常同時行鼻中隔矯正術。這些手術方式均可緩解下鼻甲肥大引起的、且對藥物治療無效的鼻塞癥狀。臨床研究表明,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骨折外移術對緩解鼻塞的效果最好,且手術并發(fā)癥最少[30]。近年來,組織消融技術(tissue ablation)廣泛用于臨床。我們針對100例塵螨致敏的中重度持續(xù)性AR患者,應用低溫等離子治療儀行雙側下鼻甲和鼻丘部位組織消融,結果顯示具有良好的近期療效(術后3個月),不僅改善了患者的鼻部癥狀、降低了鼻黏膜敏感性,而且有助于鼻呼吸和嗅覺功能的恢復[31]。已有研究顯示,AR患者行下鼻甲消融術后1年鼻塞改善仍較明顯[32],但更長期的療效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
(2)神經(jīng)切斷術
神經(jīng)源性反應在AR的發(fā)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來,鼻內(nèi)鏡下翼管神經(jīng)切斷術(endoscopic vidian neurectomy)治療難治性AR取得較好的長期效果[33,34]。鼻后神經(jīng)(posterior nasal nerve)來源于蝶腭神經(jīng)節(jié)的翼管神經(jīng)節(jié)后纖維及上頜神經(jīng)的感覺纖維,主要經(jīng)蝶腭孔進入鼻腔。與翼管神經(jīng)切斷術一樣,切斷鼻后神經(jīng)就切斷了分布到鼻腔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jīng)纖維,還切斷了分布到鼻腔的軀體傳入神經(jīng)纖維,可以降低鼻腔黏膜的高反應性和軸突反射,而且不會發(fā)生干眼癥狀(切斷翼管神經(jīng)的副作用),故認為鼻內(nèi)鏡下鼻后神經(jīng)切斷術(endoscopic posterior neurectomy)有望取代翼管神經(jīng)切斷術[35]。我們對79例高反應性鼻?。╤yperreactive rhinopathy)包括AR和VMR等非變應性鼻炎患者,經(jīng)鼻內(nèi)鏡行鼻后神經(jīng)切斷術,通過術后1年隨訪,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能明顯改善鼻部癥狀,并有利于哮喘控制,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36]。該手術在鼻內(nèi)鏡下操作簡便,并發(fā)癥少,屬于低侵襲性的微創(chuàng)手術。當然,對于長期療效仍需進一步隨訪觀察。
1 Wheatley LM,Togias A.Clinical practice.Allergic Rhinitis.N Engl JMed,2015,372(5):456-463.
2 Bousquet J,Khaltaev N,Cruz AA,et al.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2008 update(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A2LEN and Aller Gen).Allergy,2008,63 Suppl 86:8-160.
3 Zheng M,Wang X,Bo M,et al.Prevalence of allergic rhinitis among adult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china:a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urvey.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2015,7(2):148-157.
4 Bousquet J,Heinzerling L,Bachert C,et al.Practical guide to skin prick tests in allergy to aeroallergens. Allergy,2012,67(1):18-24.
5 Seidman MD,Gurgel RK,Lin SY,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A llergic rhinitis.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5,152(1 Suppl):S1-43.
6 陸美萍,程雷.鼻激發(fā)試驗.//殷凱生,何韶衡,周林福,主編.臨床過敏疾病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461-469.
7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委會鼻科組,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09年,武夷山).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44(12):977-978.
8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鼻科組,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小兒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0年,重慶).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1,46(1):7-8.
9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鼻科組,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血管運動性鼻炎診斷和治療建議(2013年,蘇州).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48(11):884-885.
10 程雷,陶綺蕾,王云麗.血管運動性鼻炎的研究進展.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45(12):1056-1059.
11 程雷.重視季節(jié)性變應性鼻炎的預防性治療.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48(7):532-534.
12 Bielory L.Allergic conjunctivitis and the impact of allergic rhinitis.Curr Allergy Asthma Rep,2010,10(2): 122-134.
13 陸憶,殷敏,程雷.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孟魯司特治療變應性鼻炎的薈萃分析.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4,49(8):659-667.
14 Wang S,Tang Q,Qian W,etal.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medicine for treatment of persistentallergic rhinitis.Allergy,2012,67:583-592.
15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鼻科組,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變應性鼻炎特異性免疫治療專家共識.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46(12):976-980.
16 朱亮,陸紀紅,謝青,等.皮下免疫和舌下免疫治療塵螨變應性鼻炎的安全性及依從性分析.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45(6):444-449.
17 Epstein TG,Liss GM,Murphy-Berendts K,et al.AAAAI/ ACAAIsurveillance study of 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years 2008-2012:an update on fatal and nonfatal systemic allergic reactions.J Allergy Clin Immunol Pract, 2014,2(2):161-167.
18 A lvarez-Cuesta E,Bousquet J,Canonica GW,et al. Standards for practical 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 Allergy,2006,61 Suppl 82:1-20.
19 Cox L,Larenas-Linnemann D,Lockey RF,etal.Speaking the same language:The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 systemic reaction grading system.JAllergy Clin Immunol,2010,125(3):569-574.
20 陳若希,朱亮,程雷.過敏原特異性免疫治療的臨床進展.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2,6(9):2454-2459.
21 Di Bona D,Plaia A,Scafidi V,et al.Efficacy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with grass allergens for seasonal allergic rhini ti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llergy Clin Immunol,2010,126(3):558-566.
22 Radulovic S,Wilson D,Calderon M,et al.Systematic reviews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Allergy, 2011,66(6):740-752.
23 Canonica GW,Cox L,Pawankar R,et al.Sublingual immunotherapy: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position paper 2013 update.World Allergy Organ J,2014,7(1):6.
24 Shao J,Cui YX,Zheng YF,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in children aged 3-13 years with allergic rhinitis.Am J Rhinol Allergy,2014,28(2): 131-139.
25 朱魯平,程雷.變應性鼻炎的治療對策和展望.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11,19(5),301-304.
26 Hellings PW,Fokkens WJ,Akdis C,et al.Uncontrolled allergic rhinitis and chronic rhinosinusitis:where do we stand today Allergy 2013,68(1):1-7.
27 程雷.變應性鼻炎手術.//錢永忠,樊忠,李培華,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手術指南.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2000:267-272.
28 Chhabra N,Houser SM.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Otolaryngol Clin North Am,2011,44(3): 779-795.
29 Ye T,Zhou B.Update o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adult inferior turbinate hypertrophy.Curr Opi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5,23(1):29-33.
30 Passàli D,Passàli FM,?Damiani V,Treatment of inferior turbinate hypertrophy: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Ann Otol Rhinol Laryngol,2003,112(8):683-688.
31 李佩忠,顧東升,陸美萍,等.鼻腔低溫等離子消融術對持續(xù)性變應性鼻炎的近期療效觀察.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48(11):891-894.
32 Bitar MA,Kanaan AA,Sinno S.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ferior turbinates coblation in children.J Laryngol Otol, 2014,128 Supp l 2:48-54.
33 Jang TY,Kim YH,Shin SH.Long-term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endoscopic vidian neurectomy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rhinitis.Clin Exp Otorhinolaryngol,2010,3 (4):212-216.
34 Tan G,Ma Y,Li H,et al.Long-term results of bilateral endoscopic vidian neurectomy in the management of moderate to severe persistent allergic rhinitis.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2,138(5):492-497.
35 Kanaya T,Kikawada T.Endoscopic posterior neurectomy: an altenative to Vidian neurectomy.Clin Exp Allergy Rev, 2009,9(1):24-27.
36 劉懷濤,馬瑞霞,閆小會,等.鼻后神經(jīng)切斷術治療高反應性鼻病的臨床觀察.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3,48(12):1032-1034.
(收稿:2015-05-06)
10.16542/j.cnki.issn.1007-4856.2015.03.001
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JX10231801);江蘇省科教興衛(wèi)工程醫(yī)學重點人才(RC2011071)
1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江蘇省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科(江蘇,210029)
程雷,教授,主任醫(yī)師.Email:jspen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