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有為
古稀之年,閑暇日多。與老妻端坐陽臺相互凝視,腦海中悠然浮現(xiàn)出李白老先生“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詩句。抬頭望見老妻四十多年前親手做的十個鐵絲衣架,竟覺得它們與老妻有不少相似之處。
一是樸實無華。我與老妻是“文革”期間結(jié)為連理的。那年月物資匱乏,人們囊中羞澀。為了晾曬衣服,妻從廢品站買來一些粗鐵絲,手握鉗子,三下五除二就做成了十個衣架。這些衣架雖然不及從商店買來的端莊,更比不上能工巧匠們或氧焊電鍍、或裹了彩色塑料的衣架光鮮,卻也規(guī)規(guī)整整、實實在在。一如我妻,從不涂脂抹粉,從不矯揉造作,一輩子素面朝天,一輩子樸樸實實,“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
二是吃苦耐勞。十個衣架雖然出身寒微,卻十分結(jié)實。特別是秋冬季節(jié)晾曬一些厚重的濕衣物,別人家的衣架有的被壓彎腰,有的干脆垮掉了;而我家的十個衣架卻表現(xiàn)出“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氣概。一如我妻,不怕苦,不怕難,重活累活干在前。我因工作經(jīng)常下鄉(xiāng),妻不僅承擔(dān)了幾乎全部家務(wù)勞動,在單位還連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三是知足常樂。說來也怪,幾根普通鐵絲做的衣架,歷經(jīng)四十余載嚴寒酷暑,四十余載雨雪風(fēng)霜,至今仍然完好如初,且于素樸中透出淡淡的光亮,活脫脫一副知足常樂的神態(tài)。一如我妻,從來沒有因為生活中缺這少那抱怨過,縱然蝸居陋室,全家其樂融融。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我家日子亦如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但與不少同齡人相比,節(jié)奏還是慢幾拍。因此,我偶爾也產(chǎn)生過一些非分之想。是妻及時為我敲響警鐘:人在做,天在看,昧良心的事情咱不干。話語雖簡短,道理蠻深刻。近年屢在報端見諸身陷囹圄的貪腐分子,“身后多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我打心底慶幸自己有一位賢惠的妻子。古人云:“妻賢夫禍少”。誠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