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敏 王偉 馬俊美 葉靜輝 任麗娟 潘慧嫻 李莉
(邯鄲市第一醫(yī)院呼吸科,河北 邯鄲056002)
肺癌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一經發(fā)現(xiàn)多已是中晚期,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治是治療肺癌的關鍵[1]。現(xiàn)在對早期肺癌診斷的研究很廣泛,方法也較多,目前常用的有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經超聲或CT引導下的肺穿刺活檢、以及近年來發(fā)展較快的放射性核素檢查等,均使肺癌的早期診斷率有所提高,而應用血清腫瘤標記物的測定作為診斷肺癌的手段,則是近十幾年來出現(xiàn)的新方法[2-3]。該方法具有陽性率高,對病人的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目前血清CEA、CYFRA21-1和NSE的檢查已有較多文獻報道,臨床價值也得到肯定,但肺泡灌洗液中腫瘤標記物檢查報道較少[4]。本實驗通過測定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CEA、CYFRA21-1和NSE的含量,探討其在肺癌診斷中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治療的肺癌患者65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24例;年齡56~79歲,平均(66.13±3.54)歲;小細胞肺癌11例,鱗癌34例,腺癌20例;按照TNM分期,其中Ⅰ~Ⅱ期21例,Ⅲ期20例,Ⅳ期24例。選取同期在我院呼吸科治療的肺部良性疾病4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51~77歲,平均(65.67±3.48)歲;肺炎25例,結核病5例,支氣管擴張6例,慢性支氣管炎4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采取組間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血清學檢測方法為所有患者均采空腹靜脈血3mL,分離后待檢。BALF檢測方法為采用日本Olympus BF P60纖維支氣管鏡,依照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操作技術規(guī)范進行操作,根據影像學提示病變部位所在的葉、段支氣管,將氣管鏡遠端嵌入病變部位所在的支氣管,進行肺泡灌洗,注入溫鹽水20mL,然后負壓吸引,收集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約10mL進行離心,吸取上清液待檢。對肺泡灌洗液及血清進行CEA、CYFRA21-1和NSE含量檢測,試劑盒選用美國Centovor公司產品,各指標均采用放射免疫方法進行檢測。
1.3 觀察指標 記錄肺癌組和肺部良性疾病組患者的CEA、CYFRA21-1和NSE在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和血清檢測中的濃度變化情況;記錄肺癌組不同病理類型患者支氣管肺泡灌洗液CEA、CYFRA21-1和NSE的濃度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取SPSS 19.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使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百分比表示,數據資料對比使用χ2校驗,P>0.05示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肺癌和肺部良性疾病組兩種檢測方法測定CEA、CYFRA21-1、NSE情況 肺癌組兩種方法檢測三項腫瘤標記物含量均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組;肺癌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三項腫瘤標記物測定濃度顯著高于血清檢測濃度,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肺癌和肺部良性疾病組兩種檢測方法測定CEA、CYFRA21-1和NSE情況(±s)
表1 肺癌和肺部良性疾病組兩種檢測方法測定CEA、CYFRA21-1和NSE情況(±s)
注:與肺部良性疾病組比較,aP<0.05;與肺部良性疾病組比較,b P<0.05;肺癌組兩種檢測方法比較,c P<0.05
組別 n 檢測方法 CEA(ng/mL) CYFRA21-1(ng/mL) NSE(ng/mL)肺癌組 65 支氣管肺泡灌洗液 246.97±81.02ac 221.67±68.74 ac 76.84±24.11ac血清 65.34±20.05b 21.01±16.49b 37.58±14.35b肺部良性疾病組 40 支氣管肺泡灌洗液 13.16±6.22 10.64±5.43 16.49±4.87血清3.01±1.26 3.34±1.35 6.14±1.57
2.2 肺癌組不同病理類型兩種檢測方法測定CEA、CYFRA21-1和NSE情況 CEA升高腺癌顯著高于鱗癌和小細胞癌,肺泡灌洗方法測定結果更為顯著;CYFRA21-1鱗癌顯著高于腺癌和小細胞癌,肺泡灌洗方法測定結果更為顯著;NSE升高小細胞癌明顯高于腺癌和鱗癌,肺泡灌洗方法測定結果更為顯著。見表2。
表2 不同病理類型兩種檢測方法測定CEA、CYFRA21-1和NSE情況比較(±s)
表2 不同病理類型兩種檢測方法測定CEA、CYFRA21-1和NSE情況比較(±s)
注:與腺癌比較,aP<0.05;與鱗癌比較,b P<0.05;與小細胞癌比較,c P<0.05;與同組的血清檢測結果比較,d P<0.05
腫瘤標記物病理類型腺癌(n=20) 鱗癌(n=34) 小細胞癌(n=11)CEA支氣管肺泡灌洗液 351.38±102.54d 99.72±45.98a 109.97±51.72a血清 89.97±24.87 23.87±10.86a 34.54±15.81a CYFRA21-1支氣管肺泡灌洗液 167.29±51.37b 491.83±187.36d 150.28±50.08b血清 11.09±4.87b 33.85±12.03 9.97±3.52b NSE支氣管肺泡灌洗液 25.01±13.05c 29.07±12.38c 310.76±142.79d血清 17.68±6.41c 15.66±8.76c 103.82±49.96
腫瘤標記物是腫瘤自分泌產生或腫瘤與宿主機體相互作用產生的,存在于體液、組織或細胞內的標志著新生物出現(xiàn)的物質。目前一般包括抗原、激素、受體、酶和同工酶、抗癌基因和有關的單克隆抗體等。理想的腫瘤標記物應當是腫瘤組織所特有,而不存在于正常組織的物質[5-6]。然而迄今為止,尚未找到真正的不存在于正常組織的腫瘤特異性成分,故腫瘤標記物一般是指腫瘤患者與相應的正常人相比,增高特別明顯而有顯著意義的化學成分,其中包括某些不由癌細胞直接產生,但卻因癌細胞的存在而導致其功能或含量發(fā)生變化的物質。肺癌細胞分泌產生的腫瘤標記物,先排泄到支氣管肺泡內,然后再進入血液而被稀釋,在疾病早期腫瘤標記物產生量較少時,在血清中很難檢出。而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取自病變局部的支氣管肺泡內,其腫瘤標記物水平比血清出現(xiàn)更早,濃度更高,因此,相對來說對肺癌的診斷就更有意義。
腫瘤標記物屬于細胞癌變發(fā)生、發(fā)展、浸潤過程中分泌、產生的活性物質,主要存在于癌癥組織與宿主體液當中,是腫瘤組織所產生的能夠反映腫瘤自身存在的化學物質。CEA是主要存在于癌與胚胎組織中的高分子糖蛋白,屬于細胞黏附分子,可促使癌癥細胞之間以及癌癥細胞同基質膠原間發(fā)生黏附,因此在腫瘤生長、轉移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作為腺癌標記物廣泛使用[7]。CYFRA21-1是細胞角蛋白19片段,屬于兩種單克隆抗體可以特異性識別的片段,腫瘤細胞死亡時被激活的蛋白酶加速細胞角蛋白發(fā)生降解,大量的溶解片段釋放入血液循環(huán)中,讓該項腫瘤標記物濃度升高[8]。NSE是屬于肝糖分解的多肽酶類,主要存在于大腦神經元、周圍神經組織與神經內分泌組織中,由于小細胞肺癌屬于神經內分泌起源腫瘤,占到了支氣管肺癌近三分之一,其神經內分泌細胞的特性使得具有過量的NSE是表達,因此NSE是能夠反映出小細胞肺癌的病程、分期、腫瘤負荷以及對判斷有無復發(fā)具有重要意義的腫瘤標記物[9-10]。我們通過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及血清聯(lián)合檢測三種腫瘤標記物可以提高對肺癌的臨床診斷價值,對肺癌的病理類型和疾病分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支氣管肺泡灌洗液 CEA、CYFRA21-1、NSE的檢測對肺癌患者早期診斷價值高于血清檢測,其在對肺癌病理分型和預后的判斷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臨床進一步深入研究。
[1] 張恩莉,杜娟.45例肺癌病人的臨床特點及腫瘤標志物分析[J].貴州醫(yī)藥,2012,36(3):241-242.
[2] 劉曉麗,張龍舉,歐陽瑤.經纖維支氣管鏡確診的中老年女性肺癌90例臨床分析[J].貴州醫(yī)藥,2012,36(3):243-244.
[3] 孟曉燕,趙杰,賈曉民,等.肺泡灌洗液中Survivin、CYFRA21-1、NSE和CEA在肺癌中診斷價值[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9):1661-1662.
[4] 王永,韓淑艷,陸莉,等.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腫瘤標志物檢測在肺癌診斷中的價值[J].廣東醫(yī)學,2012,33(6):805-807.
[5] 馬蘭.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檢測對肺癌的診斷價值[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1):100-101.
[6] 鄭曉璐.支氣管肺泡灌洗液腫瘤標記物檢測在肺癌診斷中的應用[J].臨床醫(yī)學,2012,32(6):47-48.
[7] 童建林,龔曉敏.支氣管肺泡灌洗液腫瘤標志物檢測對肺癌診斷的價值[J].九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3):60-61.
[8] 潘建英.聯(lián)合檢測 CEA、CYFRA21-1、NSE 在肺癌診斷中的意義[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3,12(14):1140-1141.
[9] 羅玲,王江紅.支氣管肺泡灌洗液SCCA、CYFRA21-1、CEA聯(lián)合檢測在肺癌診斷中的價值[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5(11):1716-1719.
[10] 趙連爽,趙俊華,任慧雯,等.肺癌患者血清細胞角蛋白19片段與病理類型及吸煙的相關性分析[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1,19(5):891-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