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吳夢啟
2015年1月8日,發(fā)生在巴黎的對《查理周刊》襲擊事件還在繼續(xù)。1月17日,南方周末記者在北京就此專訪了法國駐華大使顧山。
宗教信仰“不屬于公共領域”
南方周末:現在法國國內是否對《查理周刊》襲擊案以及與之相關的恐怖事件形成了共識?
顧山:1月11日在法國有大約占全國人口10%的人上街游行,以完全和平的方式,在全國(不僅在巴黎)進行游行,全法國各行各業(yè)、各個社會群體、各個宗教團體都參與了游行。在《查理周刊》遭受襲擊以及人質事件之后,這(游行)反映了法國人民所具有的共識。法國人民已經做出了自己的表態(tài)。在法國人民選出的總統(tǒng)推動下,我們將會有新的舉措。
游行反映出了法蘭西共和國的核心價值。以這些價值為基礎,我們有了1789年法國大革命。這些價值也是我們法國憲法的核心,那就是自由、反對各種形式的極端主義。
自由在法國還有一種具有法國特點的含義,那就是世俗化的概念。有宗教自由,但是宗教信仰是私人行為,不屬于公共領域。我在私人空間里有自己的信仰,但是在公共領域里,我和與我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平相處。我有信仰自由的權利,但法國的公共領域則是一個世俗化的領域。
世俗化也跟法國的歷史密切相關,法國歷史上有幾個世紀處于宗教沖突當中。190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就決定實行政教分離,為了保障社會和平而實施世俗化。法國人民希望保持社會和平,這也是上周末進行大游行的原因之一。
法國不承認特定族群
南方周末:這幾個恐怖分子實際上是在法國出生長大、在法國接受教育的年輕人。那么,法國的穆斯林社區(qū)是否存在著無法融入法國主流社會的問題?如果有這些問題,應該怎么做?
顧山:我們首先要注意到每個公民在法國所享有的權利,其次就是經濟情況。說到某些(穆斯林)社區(qū)受到歧視的說法,是個錯誤的說法。你說到的這個“社區(qū)”的概念,在法國憲法當中沒有這個概念。我們在憲法里定義的是“法國公民”,“法國公民”在憲法里是享有平等權利的。無論你是在法國出生,還是后來入籍,你只要是法國公民,都享有一樣的權利得到國家的教育和醫(yī)保等公共服務。
我們在法律上的環(huán)境一樣明確,無論你來自哪里,哪個種族和哪個宗教,都享有一樣的權利。而且為了保證權利平等,我們有專門的法院,每年有一系列報告,以及一直在進行監(jiān)督的工作,在法國沒有種族和宗教的不平等。
你說的這些可能是因為經濟和教育環(huán)境這些因素導致的,在這些方面我們確實要進一步努力。所以,我們要實現融合,就是要向所有法國公民提供最好的教育,向他們提供就業(yè)機會。
對于某些“社區(qū)”,不應該特別對待。因為你提到了某個“社區(qū)”,就會把它從整個國家當中孤立出來。我們在法國沒有社區(qū),只有公民。所有公民都參加整個國家的建設事業(yè),這就是法國一直以來的目標。
我非常欣賞中文“國家”這個詞,在一個國度里有“家”的概念。我們都住在同一個家里。
將與中方加強反恐合作
南方周末:據我了解,這幾個制造血案的恐怖分子其實已經受到法國反恐部門的關注。他們也受到美國的反恐機構的關注,他們已經進入了反恐組織的視線,但是血案還是發(fā)生了。以后法國是否會加強和別的國家的反恐合作,以提升反恐水平,比如說,加強和中國的合作?
顧山:我認為恐怖主義是一個重大的國際危險。它們的目標是摧毀社會,所以我們一定會加強反恐工作。法國政府將采取新的措施。我們也會在反恐問題上和中方合作。在這方面,我們和中方已經有對話的渠道。中國也遭受了恐怖主義的危害。在中國,也有無辜者遭遇了傷害。
南方周末:跟中方僅限于反恐方面的對話?
顧山:所以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合作,僅僅有對話是沒有用的。
南方周末:最后,能否預測經過了《查理周刊》以及相關恐怖案件之后,法國社會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顧山:我們要分析和更好地了解那些標榜代表伊斯蘭教的極端分子的問題;我們要應對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伊斯蘭國”的問題;我們也要打擊在網絡上煽動戰(zhàn)爭的行為;我們要在維護我們自由的同時,為打擊恐怖主義采取更加有效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