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夢妮
〔摘要〕學前兒童的音樂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教師們通過適當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激發(fā)學前兒童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的愛好,以達到美化他們心靈,陶冶情操的目的,使音樂素質教育真正得到普及。
〔關鍵詞〕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教學方法及手段
幼兒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幼兒群體的教育。音樂作為一種情感藝術,其獨特之處在于“以情動人”,它對個人成長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在培養(yǎng)人的問題上,音樂既是手段,也是目的,這一點在音樂教育中體現得最為充分,因為音樂以其獨特的形式,使人在音樂的學習實踐中感受、理解、表達和創(chuàng)造美,使人融美于心靈,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換位互動、以趣激學、寓教于樂等各種方法,營造一種寬松活躍的課堂氣氛,為學前兒童(后簡稱學童)提供一個大膽嘗試、展示自我的空間,使每個學童能夠根據自身對于音樂的感性認識、豐富想象來自由表現和創(chuàng)作,使學童萌發(fā)對音樂的興趣與愛好,達到美化學童心靈、陶冶情操的教學目的。
一、音樂題材的選擇
在教學中,我們要認識到學童的言語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與成人的差異,避免以成人的言語及思考習慣去授課,尤其在挑選教材與備課的時候就要充分考慮到這點,不妨多進行換位思考,站在學童的角度,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學童普遍持有一種“看到導致知道,沒有看到導致不知道”的觀點,他們對于知識究竟是如何獲得的,不懂得去反思,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知識是如何獲得的、何時何地獲得的。所以,想讓小孩聽得懂我們要表達什么,要告訴他們什么,必須要在準確把握學童心理特點的前提下進行備課與授課。
此外,我們還應充分認識到興趣培養(yǎng)的重要性。興趣是求知的興奮感和成功感的源泉,是在老師不斷引導、啟發(fā)、練習、創(chuàng)造、反饋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的。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童對音樂的興趣與愛好。備課時可注意兩點:第一、愛聽故事是學童的普遍愛好,可選取一些短小、容易記熟的小歌謠,給音樂配上一些小故事。抓住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提高學童學習時的注意力。第二、在授課的時候不一定要順著書上歌曲的編排來一一進行教學,可把曲子稍微分類,把教學內容集中。例如,課堂上教授三拍子曲子時,告訴學生三拍子的節(jié)奏特點后,可把幾個三拍子曲子的第一句挑出來讓學生進行練習,這樣,他們就能牢牢的記住三拍子是強弱弱這個節(jié)奏特點。
二、寓音樂教育于情景之中
要讓學童進一步了解音樂,擴大他們的眼界,培養(yǎng)他們音樂的耳朵、藝術的頭腦、美好的心靈,為此,我們可以嘗試創(chuàng)造賞心悅目的學習環(huán)境,潛移默化激發(fā)他們的音樂情感和審美情趣。首先,從根本上改變教學方式,使學童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備課時根據各班的情況制定對應的教學計劃,改變傳統(tǒng)的古板的教學風格,從學童的角度出發(fā),引導他們先學會聆聽音樂,感知音樂的節(jié)拍、風格、情緒、特點等,讓學童在音樂情景中體會曲子的音樂特點及教學重點。然后,在授課上,要切記注意語言的表達,說學童能聽懂的話,編學童能聽明白的故事。例如,在教授強弱拍這個知識點時,可以讓學童先看看曲子旁邊的圖畫,告訴他們,這是一首胖子和瘦子對話的曲子,把二分音符看成是穿白色衣服的大胖子,把四分音符看成是穿黑色衣服的瘦子,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想像,分別說出胖子和瘦子說話時音量大小的區(qū)別。運用這種方法,學童在練習時就能很快的把強弱拍彈奏出來。在教授新課的過程中,老師可把要教授的曲子先給學童演奏一遍,讓他們先感受一下這首曲子,然后再演奏一遍,第二遍的時候,老師可先把問題提出來,讓學童帶著問題去聆聽。演奏完畢后讓他們各抒己見,這樣,不但可以從小培養(yǎng)他們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還可以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三、老師與學生角色互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其教育活動中,一再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幼兒好比幼苗,必須培養(yǎng)得法,方能繁榮成長,否則他們易受損傷,即使不夭折也難成材。3至6歲是學童學習交往技能的關鍵期,為了促進他們的健全發(fā)展,民主意識和恰當的表達方式能使學童的學習過程一直處于“成功—快樂—成功”的良性循環(huán)之中,在實踐中,要充分利用教學活動,促進學童交往的合作能力。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可讓學童嘗試當小老師,請他出來教大家學習。通過這樣的鍛煉,小孩在與別人交往的時候往往會表現得更加活躍,性格會更開朗。角色轉換在課堂中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huán)節(jié),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可使小孩慢慢的從被動的學習上變得主動起來。而傳統(tǒng)的教學上,方法一般比較死板,老師永遠是老師,學生永遠是學生,這樣的課堂,師生之間缺乏交流,小孩的興趣也會慢慢的被打消掉。因此,教師在備課與授課上,要多注意這點,家長把小孩帶來學習音樂,就是要讓自己的小孩快樂起來,如果不快樂,這個課堂對于小孩來說,就像一個密室,教授的知識就像是枷鎖,可以想像,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這樣的課堂,既不能讓小孩得到快樂、學到音樂知識,也不可從根本上改變音樂教學中師生的關系,更沒辦法把教學真正落實到音樂素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上。
四、讓歌聲充滿課堂
從娃娃落地開始,我們就會接觸到音樂,音樂一直伴隨著我們。孩子在還沒正式學習音樂的時候,都會不自覺的跟著音樂去晃動身體或是哼唱出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妨讓小孩一邊練習一邊跟著大聲唱出來。方式可以變換一下,可把小孩分成兩組,一組彈奏的時候,另外一組就伴唱,然后換過來。有時候可以讓一個小孩出來當指揮,一個小孩出來唱旋律或者歌詞,然后剩下的小孩演奏曲子,還可以做一些小游戲,一邊唱曲子,一邊跟著節(jié)奏去拍打身體各部位,把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運用在其中,通過這些方法,小孩在課堂上往往表現得更積極,更愿意去多練習。一節(jié)課下來,既可讓學童學到該堂課要教授的知識點,又可以讓他們玩得很愉快。
五、父母的引導
孩子在音樂道路上除了需要教師的教以外,還需要父母的引導和幫組。家庭教育是先于一切教育的。孩子們從小跟隨著父母,他們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他們。所以,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嬰兒呱呱落地那一瞬間,便被身邊的聲音所吸引,嬰幼兒時期是聲音的敏感時期,如果能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和訓練,便為以后的音樂學習打下了基礎?;谟變旱倪@一特點,家長在激發(fā)幼兒音樂興趣的時候,可多注意聽覺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多聽樂曲。人與生俱來便對音樂有著不同層度的感覺,音樂能夠傳達言語無法比擬的感受,是人類溝通的橋梁。家長在家里可以多放一些節(jié)奏感強、旋律明快悅耳、比較經典的有藝術欣賞價值的音樂給幼兒聽,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在嬰幼兒時期聽不懂音樂便放棄播放,只要持續(xù)不停的反復播放這些歌曲,孩子們在音樂的長期熏陶下,心靈會慢慢萌發(fā)出對音樂的興趣和喜好的。不過要注意一點的是,在挑選歌曲時,要挑選一些適合幼兒年齡階段的兒歌、古典音樂、童謠等,讓這些音樂伴隨著孩子睡覺、吃飯、玩耍,讓孩子們在音樂的陪伴中成長。二是聽聲音。幼兒的生活中被各種各樣的聲音圍繞著,嬰幼兒時期正好是聲音的敏感時期,家長可通過一些小訓練,如敲拍各種玩具發(fā)出不同的聲響,讓幼兒在各種聲音的刺激感染下,聽覺能力和對聲音的敏感度漸漸得到提高。聽聲音其實就是聽一種簡短的音樂,當幼兒感受到聲音的長短、大小、高低等變化后,他就開始初步具備了欣賞音樂的能力了。三是聽節(jié)奏。節(jié)奏是音樂的骨骼,是音樂的靈魂。瑞士著名音樂家達爾克羅斯在強調節(jié)奏訓練重要性是曾指出:“人無不具有節(jié)奏本能,不過需要誘發(fā)、培養(yǎng),進而為音樂所用。”家長平??勺尯⒆勇犅犆脶樉鶆蜃邉拥牡未鹇?,聽火車經過的“轟隆”聲等,幫助孩子在生活中漸漸形成節(jié)奏的感念。
音樂是孩子離不開的伙伴,孩子的發(fā)展需要音樂。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音樂環(huán)境,是為孩子的音樂潛能開發(fā)奠定良好基礎。激發(fā)孩子學習音樂的興趣和熱情,使他們在一點一滴的音樂灌溉中去了解、體會和表演音樂,從而提高他們的音樂水平,促進身心的全面和諧發(fā)展,讓孩子們在音樂的海洋里暢游,讓他們的生活充滿歡樂。
(責任編輯: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