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芹
操作實踐為學生提供了探究、思考、交流的廣闊空間,既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激活,又有助于學生更科學地深究現(xiàn)象背后的數(shù)學本質。下面,結合兩次教學“統(tǒng)計與可能性”一課中的摸球活動,談談有效的操作實踐給學生帶來的情感沖擊和思維水平提升的巨大作用。
1.這樣的操作實踐有利于學生的思維訓練嗎?
師:知道布袋中放了什么球嗎?各有多少個呢?(學生打開布袋,倒出球,數(shù)出袋中有5個紅球和1個白球)
師:如果從袋中任意摸出1個球,可能是什么顏色?
生1: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大。
師:結果是不是真是這樣呢?下面就進行摸球游戲活動。(學生小組開始摸球,并進行記錄、統(tǒng)計、分析和交流)活動有結果了嗎?
生2:我們共摸出紅球26次,白球4次。
生3:我們共摸出白球5次,紅球15次。
……
師:聽了這么多的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生4:摸出紅球的次數(shù)多,白球的次數(shù)少。
師:實踐告訴我們,事情發(fā)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
教學伊始,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引出將要學習的知識,看似有深意,實則缺乏思維含量,且這種教學模式也讓學生對學習失去了應有的新鮮感和趣味性,不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fā)和思維的激活。其中,暴露出了諸多的不足:一是學生對進行摸球活動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盡管表面上課堂氣氛是活躍的,但學生的學習明顯缺乏應有的積極性與自覺性,這樣的操作實踐也缺乏思維訓練的有效整合;二是摸球活動的組織顯得蒼白,有的小組摸30次,有的只摸20次,活動太隨意,要想獲得統(tǒng)一的見解是何其的困難。
2.讓操作實踐成為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助力。
師:這個布袋中有紅球和白球共6個,大家猜一猜,會有什么樣的可能呢?
生1:是3個紅球和3個白球。
生2:不相等的話有許多種可能,就是一年級學習過的6的分法。
師:不錯!但這僅是猜測而已。如果不打開袋子,你們能用什么辦法知道袋子中哪種球多呢?
生3:我猜一定是白球多。
生4:不對!我猜一定是紅球多。
師:既然猜的結果大家都不怎么信服,那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
生5:可以通過摸球來判斷,球的出現(xiàn)有一定、可能、不可能三種情況。
師:真了不起!大家回憶起來了嗎?這種方法可行嗎?
生:記得,一定行。
師:那我們就試試吧!不過在動手之前,大家要認真地閱讀和掌握操作的要領:①選好組長和記錄員;②安排好摸球的順序;③每次只摸出一個球,且要放回袋中,再甩一甩布袋;④每組摸40次。(學生小組進行合作探究)
生6:一共摸出紅球32次,白球8次,所以紅球會多些。
生7:我們也認為紅球多,因為紅球摸出了27次,白球摸出了13次。
生8:我們也認為紅球多,因為紅球摸出了30次,白球摸出了10次。
師:通過摸球活動推斷出紅球多、白球少,但這仍然是個推想啊,該怎樣證明自己的推想呢?
生9:打開袋子,看一看、數(shù)一數(shù)就清楚了。
師:好辦法,那我們就一起來驗證一下吧!
生:我們猜對了?。ㄕn堂上一片歡呼,學生個個情緒高漲)
師:如果再繼續(xù)摸下去,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情況呢?
……
教學開始,教師并沒有直接組織學生進行操作活動,而是營造猜一猜、想一想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自覺地喚醒舊知,增強深入學習的信心,再通過摸一摸、議一議等活動,使學生意識到摸球活動是檢驗猜想的有效途徑。此時的實踐操作自然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因為解決問題的需要,所以學生迫切地想知道實驗結果。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摸球活動的回憶,有助于學生喚醒已有的知識儲備,使學生有能力去操作、去分析、去思考。
3.操作實踐應成為學生思維提升的有效載體。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預設的操作活動應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第一次執(zhí)教此課使我們深深地認識到:只有科學預設活動的各個要素,操作探究才會具有較高的實效性,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訓練與發(fā)展,有助于學生在活動中積累經驗,使學生快樂學習。第二次執(zhí)教此課,也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一是要把喚醒認知作為學習的基石,催生學生探究學習的愿望;二是要善于引導學習比較,促使學生自覺探究、科學探究;三是要善于對活動進行有效延伸,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有助于他們認知體系的建構。
總之,教師要巧妙地設計操作實踐,用活動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讓他們進行合理的猜想、科學的推斷,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的訓練。
(責編 杜 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