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孟建軍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講話
8月24日上午,《曾侯乙編鐘》新書首發(fā)式及學術研討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禮堂舉行。金城出版社、西苑出版社、湖北省博物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單位領導及學界嘉賓、《曾侯乙編鐘》主創(chuàng)人員一百余人出席了會議。
曾侯乙編鐘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隨州市,現(xiàn)存湖北省博物館,是戰(zhàn)國早期曾國國君的大型禮樂重器。它由65件青銅樂鐘組成,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曾侯乙編鐘保持了卓越的音樂性能,證明了戰(zhàn)國早期曾國音樂內(nèi)容的豐富和音樂水準的高超,3775字的長篇銘文揭示了迄今為止最為完整的周代樂音系列及樂律稱謂體系。曾侯乙編鐘同時包含了豐富的禮樂文化,反映了當時具有禮樂色彩的審美意識和精神追求。自出土以來,曾侯乙編鐘以其獨特的科學、藝術、歷史價值,在考古學、歷史學、音樂學、科技史學等多個領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2003年秋,由著名考古學家鄒衡、譚維四二位先生領銜,率領三十余位不同學科中的老、中、青專家,開始對曾侯乙編鐘出土三十余年來的各學科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整合?!对钜揖庣姟芬粫嵌辔粚<遥瑲v時十二年研究的最終成果。本書從對曾侯乙編鐘的研究成果出發(fā),對我國先秦時期的禮樂制度、鑄造技術、藝術成就等方面進行了分門別類的系統(tǒng)論述,內(nèi)容橫跨歷史、考古、音樂、藝術、科技等多個領域,并與最新研究成果及考古發(fā)現(xiàn)同步,資料更新時間截止至2015年3月。書中還首次公布了曾侯乙編鐘的大量圖片,其中包括全部樂鐘、鐘架構件、銘文的細節(jié)照片,是目前曾侯乙編鐘研究最為全面、詳實的研究專著。
會議由金城出版社總編輯潘濤、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樂器專委會副主委馮光生研究員主持,來自北京大學等地的學者分別致辭,本書執(zhí)行主編馮光生代表創(chuàng)作團體最后發(fā)言。與會嘉賓就《曾侯乙編鐘》一書的學術價值、社會影響及后續(xù)研究方向等進行了熱烈討論,對《曾侯乙編鐘》的出版給予高度評價,充分肯定了該書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認為該書不僅全面梳理了現(xiàn)有研究成果,還填補了學術研究尚未涉及的部分研究領域,是一部全面反映曾侯乙編鐘文化面貌及多學科研究成果的大型專著,為全面再認識曾侯乙編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次在《曾侯乙編鐘》新書首發(fā)式上,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宣布,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樂器專業(yè)委員會、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三家單位聯(lián)合發(fā)起,以《曾侯乙編鐘》作者為基本學者群成立編鐘研究院。在隨后的編鐘研究院成立會議上,方勤當選為理事會主席,著名音樂考古學家馮光生被聘為首任院長。他們表示編鐘研究院將以曾侯乙編鐘研究為基礎,邀請世界各領域?qū)W者加入,從多角度對世界鐘鈴類樂器及其他音樂文化遺產(chǎn)展開綜合研究。
與會學者對編鐘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賀,表示這一機構的成立,必將加強國際學術的交流,推動世界音樂文化研究。黃鐘大呂再起時,更有輝煌樂章。
會場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