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震
摘要: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下一代的歷史重任,現(xiàn)在我國兩億多中小學生在課堂上學什么,怎么學,事關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這次新的課程改革的實施,充分表明了我國基礎教育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打好課程改革攻堅戰(zhàn)的決心,預示著一個符合素質(zhì)教育要求的新課程體系的誕生。加快構建新時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是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擺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緊迫任務和歷史使命。
關鍵詞:新課程;語文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4-0138-01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方式上要由原來簡單地灌輸訓練轉變?yōu)樽寣W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這正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語文老師適應語文變革形勢,改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已是迫在眉睫。
1.課堂導入精彩化
導入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關系著整個教學目標的完成和教學效果的好壞。導語的設計除了要為講解課文環(huán)節(jié)做好鋪墊外,還要與結課環(huán)節(jié)做到首尾呼應,使整篇課文達到渾然一體的藝術效果。如《長亭送別》一課,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展開聯(lián)想,說出他們所熟知的愛情故事,老師再總結概括:"從關關雎鳩的吟唱到孟姜女哭長城的凄美,愛情在文學作品中始終占據(jù)著不可替代的位置。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西廂記》講述的是富千斤與窮書生的愛情故事,而這節(jié)課我們要欣賞的便是其最精彩的一折。"這樣的導語不僅讓學生們回顧了學過的相關課文,也交代了本課的主題,將作品的主要人物拉到了臺前,學生們會有意識地將《西廂記》中主人公的形象與他們以前所知的愛情故事中的主角相比較,從而達到完成本課的教學難點即分析藝術形象崔鶯鶯的典型意義的目的。
2.變教師主導課堂為學生主導課堂
"把課堂還給學生",這個口號已喊了很多年,并且得到了很多人的響應。然而真正領悟其真諦人不多。許多教師認為課堂上學生能積極的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能小組合作得出一個結論就實現(xiàn)了"學生主導課堂"的理念。其實不然。我聽過許多語文老師的公開課,有的老師講的不多,提出幾個比較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分組合作解答,小組之間熱鬧地爭辯著,教師在恰當?shù)臅r候做一些中肯的點評,于是學生們沒意見了,這堂課在近乎完美中結束了。但是我總覺得哪里不對勁。學生是否對老師提的這些問題真的感興趣呢?他們自己有沒有別樣的體會和發(fā)現(xiàn)呢?而這些問題好像都被我們的老師忽略了。其實這才是屬于學生自己的東西啊。把課堂還給學生,又真正地體現(xiàn)在哪里呢?
我認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就要做到真正地以學生為課堂的主導和體驗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在學生獨特感悟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和提升。曾看過一堂《失街亭》第四課時的視頻課。"評一個我喜歡的三國人物"。提前讓學生查找資料,人物自定,主題自選。在課堂上,有四個學生上臺發(fā)言,有講諸葛亮、曹操的,有講貂嬋、呂布的。雖然發(fā)言有優(yōu)有劣,講得內(nèi)容有深有淺,但看得出來,學生們是在用心談自己喜歡的人物,并用語言來與別的同學分享。講完之后,老師的點評也非常深刻,不是拘泥于單純的肯定或否定學生的觀點,而是在學生的觀點基礎上作更高層次的解讀。比如有個同學談到諸葛亮的悲劇色彩,老師后來是這樣點評的:魯迅曾說"羅貫中欲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如果沒有后面對諸葛悲劇性的刻畫,諸葛亮就會像姜子牙、吳用(《水滸》人物)一樣成為一個模糊的影子??梢哉f,因為悲劇,所以真實,因為真實,所以感人。寫人物一定要寫出人物的真情實感。這樣的學生發(fā)言,這樣的老師點評,我想學生一定受益匪淺,也愿意投入更多的熱情去學語文。
3.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合理利用課堂時間
一堂課,老師講的少了,多出來的時間怎么辦?所以"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實際上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教學方式,它不但脫離了教學的實際,而且嚴重影響了教學的效果。我們應該懂得充分利用課堂的40分鐘,將語文相關問題在課堂解決,切實緩解學生學業(yè)負擔過重的問題。這無疑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出發(fā)點。
語文學習離不開"聽、說、讀、寫",一堂課無論怎么改,都應該遵循語文學習的這個規(guī)律,單一的教師授課,只解決了"聽"的問題,顯然是不夠的,需要加入其它環(huán)節(jié),來強化學習的效果。所以老師的講解要少而精,以誘導為主,讓學生來"說",讓學生來點評同學的回答,傾"聽"別人的理解。一旦達成了知識上的共識,不妨當堂做上幾道題試一試;遇上好的文章,要帶著學生多讀幾遍,體會一下古人所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作為教師,不要急著將一個所謂的知識點灌輸給學生,更不要害怕學生的答非所問。課堂40分鐘,就是一個語文的魔方,可以在你的主持下,有讀、有寫、有聽、有說,變幻出一場語文的盛宴,而學生就是赴宴者。他們沉浸其中,方能領悟語文的美妙之處。
以戲劇單元的《雷雨》為例。本文作為戲劇單元的典范之作,完全可以通過它幫助學生建立對戲劇常識性的了解和鑒賞評價。但由于時代的原因,學生理解不了,也就是"入不了戲",更說不上鑒賞了。所以我采用"多媒體+討論+寫作"的教學模式。先組織學生看電影《雷雨》,以形象化的方式讓學生入戲,看完戲后拿出半節(jié)課來讓學生談印象最深的地方,進而引導他們體會"何謂戲劇沖突"、"三一律"等較為抽象的概念,最后要求學生以200字左右寫出一個簡要的戲劇評論,這樣做既幫助學生完善了鑒賞過程,又培養(yǎng)了其文字表達能力。盡管花費了5個課時,但為后面單純的戲劇知識講解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取得較好的實際教學效果。
因材施教,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是時代的呼喚。學會引導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思路,選擇學習方法,成為教師必要的素質(zhì)。如課前問學生這節(jié)課想學些什么,然后根據(jù)學生的意向選擇取舍課堂教學的目標。如在一節(jié)課中,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把選擇的自主權大膽地交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有能力選擇決定,將激發(fā)學生最大的能動性,促進學生更自主地參與學習。
當然學無止境,教無定法。時代的號角呼喚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自主能動學習。只有我們深入課堂,致力于探索,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恰當運用教法和教學機智,不斷實踐,不怕失敗,勇于創(chuàng)新,這就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更廣闊的空間,他們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在知識在藍天上自由翱翔!
作為教育者,我們不可忘記,一切形式都應為內(nèi)容服務,好的教學模式是不定的,但好的教學效果卻是一定的,那就是讓學生在有效地時間內(nèi)學到知識。所以,筆者一向主張,語文知識的引導一定要在課內(nèi)解決,每節(jié)課必有所得;同時語文的學習又不能僅僅靠課堂,教師要能在課堂上為學生打開學好語文的大門,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去自主積累,用語文的心靈去觀照大千世界,讓周圍的生活成為學生學之不竭的源泉。
總之,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寓教于樂,才能真正讓學生在知識面前變得自信和快樂起來,也才能最終實現(xiàn)我們課改后所要達到的目標,作為課程改革執(zhí)行者的人民教師,我們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