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濤
1、腹中何物
肚子中有什么?當然是臟器和油脂??墒枪湃藚s不這么老實回答。
東漢有個文思敏捷、善于辯才的經(jīng)學大師,名邊韶,字孝先。有一次,他在講授經(jīng)書之后,不知不覺睡著了。學生們看著他那睡態(tài)以及那肥大的肚子,編了幾句順口溜來開玩笑:“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盡管聲音不大,但還是驚醒了邊孝先。他略一思索,也隨口唱出了一首歌謠來:“邊為姓,孝為先。腹便便,五經(jīng)笥(盛物的方形竹器)。但欲眠,思往事。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
邊韶將自己的肚子說成是裝五經(jīng)的容器,自然是越大越好。從此以后,人們就愛把便便腹跟讀書聯(lián)系在一起,如清代張月樓詩云:自家慢詡便便腹,開卷方知未讀書。意思是白長了一個肥肚子,讀書還欠些火候。
《世說新語》中也有個類似的故事:“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卑凑諘r俗,七月七要晾曬衣物。郝隆沒有多余的衣物可曬,只好曬曬肚子,這個故事后來衍化為“仰臥曝日”的成語。邊韶只是自詡五經(jīng)笥,說說而已;郝隆卻仿佛腹中真有現(xiàn)貨,要亮出來曬曬,以免受潮,可見他行事何其灑脫幽默。
倘若遇見更有學問的人,便便腹者就得另辟蹊徑。東晉時,王導曾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無物,然容卿輩數(shù)百人”。問的人借開玩笑譏周腹中空無所有,回答的人就借“空洞無物”表明自己胸懷寬闊,大肚能容,這種回答就很有巧妙了。
唐代發(fā)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是個奇胖之人。據(jù)史載,安祿山體重330斤,“腹垂過膝”,走路時,需要侍從“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平素穿衣服,都有兩個仆人抬起安祿山肥碩的大肚子,他的貼身侍者李豬兒用頭頂起肚子上的一大坨肉,才能幫他系上腰帶。玄宗見他這個樣子,就好奇地問:“你腹中何物之有,怎么會這么大呢?”安祿山答:“沒有什么,只有對陛下的一顆赤心!”一句話,贏得了玄宗的歡心。
蘇軾也有個便便大腹,裝的卻是不合時宜。一日退朝,用過晚飯。蘇軾手捧隆起的肚皮,環(huán)顧左右說:“你們說我的肚子里有何物?”一女婢忙說:“都是文章”,蘇軾不以為然。又一人說:“老爺滿腹都是見識!”蘇軾亦不以為當。走至侍女朝云,朝云道:“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捧腹大笑說“知我者,唯有朝云也!”朝云逝后,蘇軾將其葬于惠州孤山的松林中,并在墓邊筑六如亭以紀念,撰寫的楹聯(lián)是:不合時宜,唯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用得正是這個典故。
章惇(字子厚)也問過蘇軾同樣的問題。據(jù)宋代《道山清話》記載:章子厚與蘇子瞻少為莫逆交;一日,子厚坦腹而臥,適子瞻自外來,摩其腹以問子瞻曰:“公道此中何所有?”子瞻曰:“都是謀反底家事。”子厚大笑。章惇曾經(jīng)是蘇軾最好的朋友,后來成了蘇軾的死敵。章惇在哲宗朝曾權傾朝野,善于使壞整人,后來被貶睦州而死。從結果上看,蘇軾的戲言并不準確(是唐玄宗對安祿山說倒還可以),要說是一肚子壞水,倒還屬實。
有人問肚子里有什么,譏諷也好,玩笑也罷,以古人的智慧,總能支吾過去,還可以在文化史上留一段趣話。最怕的就是朱元璋這樣的“檢驗派”,只相信眼睛看到的,不相信耳朵聽到的。心里有疑問,卻不給你解釋的機會。戶部尚書滕德懋被人舉報為貪污,朱元璋見他肚子不小,沒有細查就把他處死了。之后剖開肚子,想看看這個貪官肚子里都有些什么。孰料剖開之后,發(fā)現(xiàn)里面全都是粗糧草菜,只好悻悻地長嘆一聲:“原來是個大清官??!”
古人把肥胖人士分為脂人、膏人和肉人三類。所謂脂人,也就是現(xiàn)代醫(yī)學上說的“均一性肥胖”類型。人雖肥胖,但形體勻稱,沒有某一部位的比例過大;所謂膏人,即現(xiàn)代醫(yī)學上說的“腹型肥胖”,也叫“蘋果型肥胖”,身小腹大,脂膏集中于腹部,有“肉肥下垂”之態(tài);所謂肉人,雖肥胖但并不是脂肪之肥,而是以肌肉之肥為主,屬于壯實體格。
便便腹者,屬于最不健康的“膏人”一類。所以不管古人把肚子美化成什么樣,我們最好還是收著點。
2、漫話護短
護短,指為缺點或過失辯護。最早出自《孔子家語·致思》:孔子遇雨,學生建議去子夏(也是孔子的學生)家借傘??鬃硬煌?,說:“子夏比較吝惜財物,這是他的短處。我們去向他借東西,會暴露他的短處?!?后來嵇康評論這件事說:“仲尼不假蓋(借傘)于子夏,護其短也!”“護其短也”經(jīng)過縮略,就成了今天“護短”這個詞。
古往今來,不乏護短之人。采用的方式,不外乎兩種:一是掩蓋或否認短處,二是打擊報復揭短的人。
唐太宗之前,史官所記,皇帝也沒有權力查閱。但唐太宗在位期間一再違例要求親看國史和起居注,并為自己辯白道:“今欲自看國史者,蓋有善事,固不須論,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鑒誡,使得自修改耳。”事實上,唐太宗并沒有像他聲稱的那樣對照文字改正錯誤,而是修改了文字。在他的授意下,史官們把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的動因寫成“安社稷,利萬民”的大義行為,歷史從此開始面目不清了。
蘇軾是宋代大書法家,他寫的《黃州寒食詩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可是因為他握筆姿勢不對(三指握筆),有些字寫得不好,被時人譏諷。黃庭堅就為蘇軾辯護說:“或云東坡作戈多成病筆,又腕著而筆臥,故左秀而右枯,此又見其管中窺豹,不識大體。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顰,雖其病處自成妍。”其實黃庭堅知道蘇軾握筆姿勢不對,也曾當面譏諷蘇軾寫字像“石壓蛤蟆”,可是面對外人時卻將病處解釋成風格和特點,就跟阿Q說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別人還沒有一樣牽強。
明代徐禎卿的《剪勝野聞》中記有這樣一事:“太祖嘗于上元夜微行京師。時俗好以隱語相猜為戲。乃畫‘一婦人赤腳懷大西瓜。帝就視,因喻之曰:‘是謂淮西婦人好大腳也。蓋馬后,淮西人,故云?!?,朱元璋因此而“大戮居民”?;次鞯貐^(qū)婦女不纏足,當時看來是致命的缺陷,馬皇后正好也是淮西人,也長有一雙大腳,朱元璋既不能學唐太宗改歷史記錄,也不好學黃庭堅渲染大腳美麗,只好用他最擅長的方式——“殺人”來護短了。endprint
即使沒有殺人手段,也可以靠罵人來護短。有一次陳獨秀造訪章太炎,談到清代漢學的發(fā)達,陳獨秀列舉戴、段、王諸人,多出于蘇皖,頗為蘇皖人自豪。話題又轉到了湖北,說湖北沒有出什么大學者。正在隔壁屋子里偷聽的章太炎大弟子黃侃突然跳出來反詰道:“湖北固然沒有學者,然而這不就是區(qū)區(qū);安徽固然多有學者,然而這也未必就是足下?!弊岅惇毿愫苁请y堪。其實陳獨秀說的是一種現(xiàn)象,黃侃舉例用特殊性來反駁普遍性,邏輯上是站不住腳的。
古人云:“短不可護,護短終短;長不可矜,矜則不長?!笨墒乾F(xiàn)在有些教育專家竟然提倡護短,認為護短是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和寬容,是一種無私的、理智的愛,是原諒他們的年幼和不成熟,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曾經(jīng)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學生成績年年倒數(shù)第一,常與人打架。學校規(guī)定,寫評語時要盡量多寫學生的優(yōu)點,少寫或不寫學生的缺點。于是老師就寫了如下幾個字:該學生成績穩(wěn)定,動手能力較強。如此護短,實在是誤人子弟。
3.著書翻恨古人多
《隨園詩話》里記了這樣一則趣事:袁枚先生偶見一寒士,衣敝履穿,幾上有詩稿云:“此事未知何日了,著書翻恨古人多。”袁枚先生驚問其姓名,回答說“丁珠,懷寧人,訪親不遇,流落于此?!痹断壬∮叙佡洠瑒衿涔ピ?。
這個丁珠真是詩癡,窮困落魄,仍不忘寫詩。不恨食無肉、出無車,偏偏恨古人太多,擠壓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空間。
“著書翻恨古人多”,恐怕是所有文藝創(chuàng)作者的同愁共恨。
“長亭外”是我相識多年的老朋友了,在音樂鑒賞方面造詣頗深。他也曾嘗試作曲,先后為沈葦?shù)缺镜卦娙说脑娮髯V曲,并親自演唱。但有個很大的問題是他聽得音樂太多了,創(chuàng)作的曲子難免會雜糅進其它歌曲的旋律。每次聚會,他演唱過新創(chuàng)作的歌曲,先請我們分辨其中有沒有耳熟的曲調。我們倘若聽出某一句像某首歌中的片段,他立即進行修改,直到改得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為止。
我認識的另外一個朋友,原先做過記者。她多次去新疆阿瓦提縣,想寫那里維吾爾族的刀郎文化。白天她去老鄉(xiāng)家走訪,晚上住招待所,收集了很多素材,有當?shù)匾环N特產(chǎn)穆塞萊斯酒,有音樂刀郎木卡姆,有磕雞蛋的游戲,有“下雪書”的習俗(下第一場雪時,到鄰居家藏一封信,暗示主人后找借口迅速離開,如果主人及時找到,并追上藏雪書者,就可以用鍋灰抹臟他的臉,并且可以要求他請客,否則晚上就要由主人請客),林林總總,足夠出一本像樣的書了??墒钦斔磉@些素材時,作家陳漠寫刀郎人的書《你把雪書下給了誰》面世了,她的書自然不能出了。
翻恨古人多的不光有今人,古人同樣也有類似的煩惱。
王安石就曾說過一句話:“世間好語言,已被老杜道盡;世間俗語言,已被樂天道盡?!?王安石認為,世上典雅的好的詩句,優(yōu)美的句子,都被杜甫寫光了,而通俗一點的好句子,都被白居易寫光了,寫詩時一不小心就會撞見古人,迫使后人“眼前有景道不得”。
北宋詩人王禹偁曾被貶到陜西商州,做“團練副使”。有一天,大風把庭院中的桃樹、杏樹的樹枝刮斷了。王禹偁詩興大發(fā),寫詩說:“兩株桃杏映籬斜,妝點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shù)枝花?!?沒想到他十幾歲的兒子王嘉祐檢舉揭發(fā):“這首詩好像是從杜甫的詩里偷來的!”王禹偁查閱后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非常高興,說:我的詩寫得這么好了,都接近杜甫的水平了!構思創(chuàng)意跟古人重合,就好像明星出席晚宴時撞衫了一樣,本是無比尷尬事,可以王禹偁卻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可見他對于古人跑馬圈地、不留死角的現(xiàn)狀早已無可奈何了。
幾個月前,一家旅游熱線有獎征集宣傳語,一等獎是一萬元現(xiàn)金,附帶臺灣數(shù)日游。我苦思冥想,終于想出了個“旅游好向導”,覺得簡單又實用,突顯出了旅游熱線的功能。我興沖沖地去旅游網(wǎng)發(fā)帖,卻發(fā)現(xiàn)有人已經(jīng)捷足先登了。更悲催的是,后來正是這句“旅游好向導”拔得了頭魁。只恨我思澀手僵,反應太遲,眼看到手的鴨子又飛到別人那里了。對于那位拔得頭籌的高手,我不僅沒有恨意,反而生出許多欽佩。
著書翻恨古人多,想表達的也許只是一種羨慕和遺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