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武侯墓是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墓,位于陜西漢中勉縣定軍山下。
多種史料記載,諸葛出廬之前,絕然一位普通文者,既同曹操無恩無怨,又與孫權(quán)毫無瓜葛。那為什么要棄筆從戎,血戰(zhàn)疆場呢?諸葛亮曾在其著名的《出師表》中表述:“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位卑,學(xué)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這正所謂知遇之恩,理當(dāng)盡忠報效。
在武侯墓中,我們可以看到那篇著名的《隆中對》。自諸葛亮離開隆中草廬,跟隨劉備去往新野,他便踏上了萬劫不復(fù)的征戰(zhàn)之路,并最終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實踐了自己的諾言。諸葛亮以輔佐先帝從無到有,終創(chuàng)蜀漢大業(yè)而聞名天下,更以智勇忠義而流芳于世,其對先帝的至死不渝,在中國的人物史上從跟隨劉備開始,諸葛亮可謂殫精竭慮,無一日安生。他明知荊州之失,關(guān)羽被斬,想要繼續(xù)抗擊曹魏已不可能,但卻硬著頭皮“六出祁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為什么要這樣呢?為了報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
劉備白帝城托孤之時曾說:幼主無能,貪圖享樂,萬不得已,丞相可取而代之,興我漢室。諸葛明知劉禪昏庸,遲早玩完,面對托孤卻毫不推諉。為什么明知難為而為之?這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孔明可謂神的化身,他能掐會算,呼風(fēng)喚雨“借東風(fēng)”;焚香撫琴藏萬軍,嚇退司馬父子兵;他制造的“木牛流馬”像極了古希臘人圍攻特洛伊城時使用的木馬計;他能把周瑜硬生生氣死,更能把王朗活生生罵死。
蜀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8月28日),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突然暴卒于五丈原前線(五丈原位于寶雞岐山縣,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60公里),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猝死,年僅54歲。諸葛亮生前留有遺囑:葬于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即可。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近年來,河南、山東、河北、湖北都在爭搶諸葛亮,何故?據(jù)好事者探究,依今日戶籍而論,諸葛亮應(yīng)屬河南省人;但若依出生地而論,他又該是山東人(老家在徐州瑯邪郡諸縣—山東諸城);后遷居于河北陽都縣(今河北沂水縣附近)。更嚴(yán)格地說,他的“近代祖先”與“遠(yuǎn)代先人”分別是諸城縣的葛家,遷居到別的郡縣后,葛家血脈均喜稱自己為“諸葛”。葛家最古的祖先,則是河南東部葛國的國君,曾與商朝的成湯做過鄰居,還被成湯討伐過。
兜了這么一大圈,諸葛亮究竟是哪里人?諸葛亮本人在《出師表》中有言:“臣本布衣,躬耕南陽”。然而此南陽非彼南陽,此處的南陽,不是今日的河南南陽,而是湖北襄陽縣之西的鄧縣,古漢朝時鄧縣又名“隆中”,你說諸葛亮到底算哪的人?
今日武侯墓內(nèi)的建筑,多為明、清兩代修葺,大小古廟、拜殿共計54間。步入大門,墻垣肅穆,氛圍莊嚴(yán)。54株古漢柏補拙霸氣,據(jù)說它們與墓前古廟同時栽建,均為公元263年,距今都有1750年的歷史。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院內(nèi)的兩株漢桂,樹圍1米有余,至今年年開花。
在武侯墓大殿四周,擁有歷代文人墨客題寫的詩詞和復(fù)修墓廟記文的多通石碑。墓冢在大殿正后方,頭北腳南,據(jù)講解為取“北顧中原,南立蜀國”之意。墓冢為斗形,墓周60米,墓高約6米。墓前有一小亭,稱謂“墓亭”,內(nèi)立“漢諸葛忠武侯之墓”的巨型石碑。
諸葛亮一生光明磊落,其情,蒼天可表;其義,大地動容。此“情義”二字,自古至今誰能堪比?后人感懷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記得曾經(jīng)拜謁成都的武侯祠,在諸葛亮殿前的柱子上懸掛有一聯(lián):“ 能攻心則反側(cè)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不審勢即寬嚴(yán)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眮辛⒂谥T葛先生墓前,回味此聯(lián),久久難以釋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