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錦俊,劉 琴,王 楠,姜愛玲,尚 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 00083;.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河北 三河 0650)
?
國家級錫礦實物地質資料的篩選
易錦俊1,2,劉 琴1,王 楠2,姜愛玲2,尚 磊2
(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 100083;2.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河北 三河 065201)
國家級實物地質資料包含的內容非常龐雜,數(shù)量大、渠道多、來源廣,但這些實物地質資料應能反映中國總體地質特征和礦產(chǎn)資源條件,顯示國家重大地質工作成果,代表地質科學創(chuàng)新成果,在全國范圍內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系統(tǒng)性的特點。本文根據(jù)庫藏體系的總體定位,初步確定了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的收藏內容,研究了固體礦產(chǎn)實物地質資料的篩選條件,同時根據(jù)我國錫礦床的礦床規(guī)模、成因類型、時空分布等篩選要素,確定了個舊錫礦等32個錫礦床為國家級錫礦實物地質資料,反映了中國錫礦的成礦特點和地質勘查水平,為系統(tǒng)開展錫礦實物地質資料采集提供了必要的依據(jù)。
錫礦;礦床規(guī)模;成因類型;實物地質資料
中國是世界上錫礦資源豐富的國家,據(jù)美國地質調查局統(tǒng)計,2010年中國查明錫儲量150萬t,占世界錫儲量的28.8%[1]。前人對我國錫礦地質特征和資源分布特點多有研究[2-5],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也初步總結了實物地質資料的篩選技術方法[6-8],并開展了鐵礦、銅礦等單個礦種的實物地質資料篩選研究[9-11],筆者認為作為國家優(yōu)勢礦種和重點礦種的錫礦,也十分有必要對其展開實物地質資料篩選研究。本文擬根據(jù)國家級實物地質資料庫藏體系建設要求,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系統(tǒng)總結我國錫礦資源特征,篩選出國家級錫礦床實物地質資料名錄。
1.1 庫藏體系定位和收藏內容
國家級實物地質資料包含的內容非常龐雜,具有數(shù)量大、渠道多、來源廣的特點。這些實物地質資料按照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構成一個有序系統(tǒng),即國家級實物地質資料庫藏體系。它的總體定位是能夠反映中國總體地質特征和礦產(chǎn)資源條件,顯示國家地質工作成果,代表地質科學研究成果,在全國范圍內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系統(tǒng)性特點。
在庫藏體系定位的指導下,根據(jù)我國近年來地質工作部署情況,按地質工作手段劃分可以進一步確定國家級實物地質資料的收藏內容及其比例,其中,固體礦產(chǎn)勘查資料是國家級實物地質資料庫藏體系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其收藏比例應達70%,收藏內容主要是我國主要礦種的中型、大型、超大型礦床或具有特殊意義礦床的重要實物地質資料;區(qū)域地質調查資料收藏比例約10%;而地質科學研究資料約13%;能源勘查資料、海洋地質方面的資料以及水工環(huán)資料則少量地補充收集。
1.2 固體礦產(chǎn)實物地質資料的篩選
固體礦產(chǎn)實物地質資料的篩選主要是針對各個礦種,尤其是國家重點礦種,如鐵、鎢、錫、銅、鎳、金、銀等。根據(jù)國家級實物地質資料庫藏體系的定位,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的收藏條件主要有:①重要礦種的超大型礦床;②重要礦種的主要成因類型礦床;③重要礦種主要成礦時代內形成的礦床;④重要礦種不同成礦區(qū)帶內有代表性的礦床;⑤特殊礦床,如反映特殊成礦地質條件的、新成因類型或新礦種的礦床。上述收藏條件需統(tǒng)籌考慮才能最終確定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礦床名錄,對錫礦床的篩選亦不例外。
2.1 成礦構造背景和重要成礦區(qū)帶
受大地構造的強烈控制,我國錫礦床主要沿幾個特定的大地構造部位呈帶狀集中分布,特別是板塊俯沖碰撞所形成的環(huán)太平洋、特提斯-喜馬拉雅、天山-大興安嶺等深斷裂體系和造山帶[12-15]。
根據(jù)這一分布特征,趙一鳴等(2004)[16]將我國錫礦床劃分六大區(qū)(帶),具體如下:①華南錫多金屬成礦區(qū),即傳統(tǒng)意義上的南嶺地區(qū),屬環(huán)太平洋構造域;②東南沿海錫礦成礦帶,西部以北東向栗水-海豐斷裂為界,南部主要沿北東向大斷裂分布;③三江錫礦成礦帶,位于云南、四川兩省西部,向西延入西藏,該區(qū)為特提斯-喜馬拉雅褶皺帶;④揚子地臺西南緣錫礦成礦區(qū),包括廣西北部九萬大山-元寶山地區(qū),江西北部,云南、四川兩省的昆明和西昌地區(qū);⑤大興安嶺錫多金屬成礦區(qū),主要位于天山-大興安嶺造山系東部;⑥其他成礦區(qū)(帶),在準噶爾造山系、天山造山系、秦嶺造山系、東昆侖造山系、祁連造山系等地區(qū)也有少量錫礦床分布,這些地區(qū)統(tǒng)一歸為其他成礦區(qū)(帶)。
2.2 成礦時空分布
除新生代為砂錫礦外,中國原生錫礦大部分與各時代花崗巖有關,各時代的錫礦床時空分布特點突出。成礦時代由老到新依次如下:元古宙、加里東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和第四紀[16-17]。
元古宙時期的錫礦床較少,主要與兩期花崗巖有關:受晉寧期黑云母花崗巖影響的錫礦床主要分布在康滇地軸上;受雪峰期黑云母花崗巖影響的錫礦床主要產(chǎn)于桂北地區(qū)。
與加里東期花崗閃長巖有關的錫礦床,零星分布于華南造山系廣西南部、東昆侖造山系東部和祁連造山系,目前發(fā)現(xiàn)規(guī)模較大是產(chǎn)于阿爾金陸緣地塊與祁漫塔格褶皺帶交匯部位的白干湖鎢錫礦。
海西期錫礦床的主要分布區(qū)域有四個:①天山造山系西北部;②東準噶爾造山帶;③吉黑造山系;④華南造山系。
印支期錫礦床很少[16-18],主要分布于三江造山系和松潘-甘孜造山系,如四川甲基卡礦床。
燕山期是中國錫礦的主要成礦期,該時期的錫成礦作用與花崗巖、花崗斑巖等花崗質巖類有關,分布廣泛,分布地區(qū)有華南造山系、天山-大興安嶺造山系東部、三江造山系、秦嶺造山系、揚子地臺南緣、中朝地臺東北緣等。該時期的大型、超大型錫礦床很多,包括聞名世界的廣西大廠錫礦、云南個舊錫礦、云南都龍錫礦、江西巖背錫礦、廣西銀巖錫礦等,這些著名的錫礦均分布于華南造山系。
喜山期的錫礦較少,主要在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域中的三江造山系集中分布[16-18],如滇西的西盟錫礦、來利山錫礦。
而第四紀主要為砂錫礦床,由原生錫礦風化而來,多分布于原生錫礦附近。
2.3 成因類型
前文已述及,中國原生錫礦大部分與各時代花崗巖有關。20世紀中期,О.Л.列維斯基就已經(jīng)提出了詳盡的分類方案[19]。近期,隨著錫礦床地質工作的發(fā)展,涌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錫礦床劃分方案,但各類方案及其理論依據(jù)差異不大[16-17,20]。本文主要采用趙一鳴等(2004)[16]的分類方案,即與S型花崗巖有關的錫礦床,包括蝕變花崗巖型、偉晶巖型、矽卡巖型、熱液脈型和云英巖型5類;與火山-次火山巖有關的錫礦床,包括斑巖型和熱液脈型2類;與A型花崗巖有關的錫礦床為表生錫礦床,即砂錫礦床。
3.1 篩選因素
國家級實物地質資料主要依據(jù)實物地質資料的檔案價值、利用價值、稀缺程度等因素來進行篩選確定,而針對固體礦產(chǎn),根據(jù)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的定位,目前常用的方法是通過礦床規(guī)模、成因類型、時空分布和資源經(jīng)濟特性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9-11]。
1)礦床規(guī)模。在礦床規(guī)模上,大型、超大型礦床往往蘊含的礦產(chǎn)儲量和經(jīng)濟價值巨大,其特定的地質條件、成礦類型和豐富的地質信息對于揭示礦床成礦規(guī)律、發(fā)展礦床成因理論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從錫礦資源儲量來看,我國錫礦資源主要來自于超大型、大型錫礦床[21]。因此,超大型、大型礦床將在庫藏體系中占絕大多數(shù)。
2)成因類型。從代表性系統(tǒng)地考慮,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應該包含一個礦種的所有成因類型。從各成因類型的收藏比例考慮,矽卡巖型、熱液脈型和斑巖型的錫礦床相對較多[16],其次是火山熱液脈型、云英巖型和蝕變花崗巖型錫礦床,其他類型較少,因此,收藏的錫礦床要以斑巖型、矽卡巖型、熱液脈型為主,火山-次火山熱液脈型、蝕變花崗巖型以及云英巖型為輔,其他類型少量收藏。
3)成礦區(qū)(帶)。在成礦區(qū)帶上,華南錫多金屬成礦區(qū)集中分布了一批大型、超大型礦床,如個舊、大廠、柿竹園等世界知名的超大型礦床,資源儲量占絕大多數(shù);而三江錫礦成礦帶、揚子地臺西南緣錫礦成礦區(qū)、大興安嶺錫多金屬成礦區(qū)則分布的礦床較少,資源儲量占比相對較小[16](圖1)。因此,對于華南錫多金屬成礦區(qū)的錫礦床和成礦遠景區(qū)要重點關注;而三江成礦帶、揚子地臺西南緣成礦區(qū)和大興安嶺成礦區(qū)將作為次要目標;而其他成礦區(qū)帶由于錫礦床較少、儲量低,將作為一般目標選擇性地少量收藏這些地區(qū)的錫礦床實物地質資料。
4)成礦時代。中國錫礦成礦時代以燕山期為主,該期錫礦資源儲量占比很大,而第四紀次之,接下來依次為元古宙、喜山期、加里東期等,這幾個時代的錫礦資源占比不到8%[16](圖2)。因此,在篩選錫礦床實物地質資料時,每個時代的錫礦床都要收藏,同時全面考慮成礦時代對礦產(chǎn)的約束條件,按照成礦時代主次進行針對性的篩選。其中,第四紀砂錫礦床主要由原生礦床和含礦巖石經(jīng)表生作用富集形成[16],其本身地質意義很小,不具有收藏價值,可不予篩選。
圖1 我國錫礦重要成礦區(qū)(帶)資源儲量圖
(據(jù)趙一鳴等,2004[16])
圖2 我國錫礦各成礦時代資源儲量比例
(據(jù)趙一鳴等,2004[16])
5)其他次要因素。我國錫礦床共伴生的組分較多,因此,錫礦作為主礦產(chǎn)出現(xiàn)的錫礦床占比較大,單一礦產(chǎn)形式出現(xiàn)的錫礦床則相對較少[16]。我國錫礦這種共伴生組分多的特點,使得對錫礦床的篩選需要將共伴生礦種作為次要因素進行考慮,主要是對比錫在礦床中是否是主要礦種以及其他礦種的經(jīng)濟價值問題。
根據(jù)特殊性的原則,一些勘探和研究程度較低礦區(qū),在開展進一步的地質工作以后,往往可能形成新的成礦理論和重大找礦突破;新類型錫礦床(隱爆層間裂隙帶型錫礦床)對完善錫礦床的地學理論或指導尋找相似類型礦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它們也是錫礦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應該考慮的一個因素。
3.2 篩選結果
綜合考慮上述篩選因素,確定32個錫礦床為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收藏對象(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我國超大型錫礦基本全部入選;而入選的中、小型礦床僅有7個,占比很小,主要是考慮到成礦時代或成礦區(qū)(帶)的全面性、系統(tǒng)性。各時期入選的代表性礦床分別為:喜山早期的來利山錫礦床、西盟錫礦,燕山期早期的栗木錫礦床、巖背錫礦床、錫田錫礦、香花嶺錫礦等,燕山期晚期的大廠錫礦床、個舊錫礦床、都龍錫礦和銀巖錫礦床等,印支期的新寨錫礦、西坑錫石-偉晶巖型鈮鉭礦,海西期的薩惹什克錫礦和喀孜別克錫礦,元古宙的岔河錫礦、寶壇錫礦、九逢錫礦等;入選的錫礦床分布于湖南、云南、廣西、廣東等11個省(區(qū)),各錫成礦區(qū)(帶)基本都有錫礦床入選,同時又以華南錫礦成礦區(qū)為主、揚子地臺西南緣錫礦成礦區(qū)和三江錫礦成礦帶等其他錫礦帶為輔,基本符合現(xiàn)今國內錫礦床的地理分布和時空分布。入選的錫礦床也基本涵蓋了所有的錫礦床成因類型,特別是新發(fā)現(xiàn)的隱爆層間裂隙帶型、蝕變底礫巖型錫礦床以及成因類型復雜的錫礦床(如野雞尾復合型錫礦床、白蠟水中高溫熱液礦床等),這些成因類型基本構成了當前的國家級錫礦實物資料庫藏體系。
需要說明的是,一些沒有入選的錫為次要礦種的多金屬礦床中,如東昆侖造山系東部的青海錫鐵山鉛鋅(錫)礦床、吉黑造山系的翠宏山鐵鉛鉬多金屬礦床、天山-興安造山系的內蒙大井銀錫銅多金屬礦床等,在研究錫礦成礦作用時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對其他礦種礦床進行篩選時要予以重點關注。
表1 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錫礦床名錄
續(xù)表1-1
1)國家級實物地質資料具有數(shù)量大、渠道多、來源廣的特點,其總體定位是在全國范圍內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系統(tǒng)性的特點;收藏的實物地質資料則以固體礦產(chǎn)勘查資料為主,區(qū)域地質調查和地質科學研究資料次之,而能源勘查、水工環(huán)、海洋地質等調資料則少量收藏;
2)根據(jù)國家級實物地質資料庫藏體系的總體定位,綜合考慮礦床規(guī)模、成因類型、成礦區(qū)(帶)等篩選因素,初步確定個舊錫礦、大廠錫礦等32個礦床為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錫礦的收藏目標。
[1] 張莓.全球錫礦資源及開發(fā)現(xiàn)狀[J].中國金屬通報,2011(32):19-21.
[2] 李希勣,楊莊,施琳,等.中國錫礦床[M]//中國礦床編委會.中國礦床(中冊).北京:地質出版社,1994:105-186.
[3] 陳毓川,王登紅.重要礦產(chǎn)預測類型劃分方案[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0.
[4] 孫虎,王建平,王玉峰,等.我國錫礦開發(fā)利用現(xiàn)狀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建議[J].資源與產(chǎn)業(yè),2012,14(4):58-62.
[5] 韋棟梁,何繪宇,夏斌.對我國錫礦業(yè)發(fā)展的幾點思考[J].中國礦業(yè),2006,15(1):58-61.
[6] 李寅,趙世煌.礦產(chǎn)資源調查評價項目實物地質資料篩選[J].地質通報,2003,22(10):814-817.
[7] 夏浩東,鄧會娟,楊富全,等.國家級礦產(chǎn)實物地質資料的篩選和管理意義[J].地質通報,2005,24(10-11):1069-1073.
[8] 易錦俊,高鵬鑫.西澳大利亞州巖心館礦產(chǎn)巖心篩選準則及其啟示[J].中國礦業(yè),2013,22(12):117-120.
[9] 夏浩東,王志強,鄧會娟.中國銅礦主要特點及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銅礦床入選名錄的確定[C]//劉玉才,李寅,等.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論文選編.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73-77.
[10] 崔立偉,夏浩東,王聰,等.中國鐵礦資源現(xiàn)狀與鐵礦實物地質資料篩選[J].地質與勘探,2012,48(5):894-905.
[11] 崔立偉,夏浩東,王聰,等.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館藏體系建設_以鐵礦實物地質資料為例[J].中國礦業(yè),2013,22(2):35-39.
[12] 孫虎,王建平,王玉峰,王雄偉.我國錫礦開發(fā)利用現(xiàn)狀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建議[J].資源與產(chǎn)業(yè),2012,14(4):58-62.
[13] 杜方權.華南地殼的演化與錫的成礦作用[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1987,11(3):233-245.
[14] 唐紅峰,蘇玉平,邱華寧,等.新疆東準噶爾貝勒庫都克錫礦帶錫成礦的40Ar一39Ar 年齡[J].巖石學報,2009,25(6):1303-1309.
[15] 曹華文,張壽庭,林進展,等.滇西錫礦帶地質特征與成礦構造背景[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0(4):457-467.
[16] 趙一鳴,吳良士,白鴿,等.中國主要金屬成礦規(guī)律[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4:165-193.
[17] 陳毓川,王登紅.重要礦產(chǎn)預測類型劃分方案[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0.
[18] 趙龍云.礦區(qū)找礦效果潛力評價與成礦規(guī)律及礦床定位預測[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10.
[19 ] О.Л.列維斯基.錫礦床的成因分類[J].地質與勘探,1957(18):29-33.
[20] 李希勣,楊莊,施琳,等.中國錫礦床[M]//中國礦床編委會.中國礦床(中冊).北京:地質出版社,1994:105-186.
[21] 《礦產(chǎn)資源工業(yè)要求手冊》編委會.礦產(chǎn)資源工業(yè)要求手冊(2014年修訂本)[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4.
[22] 秦德先,黎應書,范柱國,等.個舊錫礦地球化學及成礦作用演化[J].中國工程科學,2006,8(1):30-39.
[23] 秦來勇,韋可利,馮國玉等.廣西大廠錫礦田新類型礦化體的發(fā)現(xiàn)及其地球化學特征[J].有色金屬,2010,62(5):18-22.
[24] 張春紅,黎應書,王金良,等.云南馬關都龍錫鋅多金屬礦床成礦控制條件[J].有色金屬,2008,60(4):140-143.
[25] 楊鋒,李曉峰,馮佐海,等.栗木錫礦云英巖化花崗巖白云母40Ar/39Ar年齡及其地質意義[J].桂林工學院學報,2009,29(1):21-24.
[26] 饒燦,王汝成,胡歡.福建南平31號花崗偉晶巖脈中綠柱石的電子探針成分與成因[J].高等地質學報,2009,15(4):496-505.
[27] 黎傳標.郴州白臘水錫礦礦床地質特征[J].國土資源情報,2010(2):35-38.
[28] 黃革非,侯茂松,劉陽生,等.湖南騎田嶺白臘水錫礦圍巖蝕變與礦化關系淺析[J].華南地質與礦產(chǎn),2005(3):38-43.
[29] 付建明,李華芹,屈文俊等.湘南九嶷山大坳鎢錫礦的Re- Os同位素定年研究[J].中國地質,2007,34(4):651-656.
[30] 譚若發(fā),黃滿湘.湖南郴州野雞尾錫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意義[J].南方金屬,2009(5):23-25.
[31] 羅洪文,姜端午.茶陵錫田地區(qū)錫礦成礦條件及找礦遠景[J].湖南地質,2003,22(1):38-42.
[32] 戴塔根,陳克琴,賈亮亮,等.香花嶺錫多金屬礦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及其地質意義[J].國土資源導刊,2014(5):54-58.
[33] 蔣喜橋.香花嶺底礫巖型錫礦床地質特征及控礦規(guī)律研究[J].南方國土資源,2013(11):26-31.
[34] 陳曉翠.滇西梁河來利山錫礦床地質及其有關的花崗巖地球化學特征[J].礦物學報,2011(S1):565-566.
[35] 金燦海,范文玉,張海,等.滇西來利山錫礦正長花崗巖LA-ICP-MS鋯石U-Pb年齡及地質意義[J].地質學報,2013,87(9):1211-1220.
[36] 高永寶,李文淵,張照偉.祁漫塔格白干湖-戛勒賽鎢錫礦帶石英脈型礦石流體包裹體及氫氧同位素研究[J].巖石學報,2011,27(6):1829-1839.
[37] 楊國尼.云南文山麻栗坡新寨錫礦成礦條件分析[J].云南地質,2008,27(2):228-233.
[38] 李文堯.云南麻栗坡新寨錫礦物化探異常特征[J].云南地質,2002,21(1):72-82.
[39] 冼柏琪.寶壇錫礦田的礦化蝕變分帶及其意義[J].礦床地質,1986,5(4):62-70.
[40] 譚榜平,張成江.四川岔河錫礦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分析[J].礦物巖石,2001,21(1):67-70.
[41] 盧樹東,杜楊松,肖鍔,等.江西彭山巖體的地球化學特征及成礦關系探討[J].華南地質與礦產(chǎn),2004(2):46-51.
[42] 余長發(fā),趙海杰,徐林剛,等.江西巖背錫礦床流體包裹體特征與成礦作用研究[J].礦床地質,2013,32(2):280-288.
[43] 徐敏林,張國培,漆富勇,等.江西省會昌縣淘錫壩大型錫礦床構造控礦機制探討[J].資源調查與環(huán)境,2011,32(4):256-266.
[44] 陳婉君,楊智榮.廣東大頂鐵礦田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及成礦規(guī)律[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29):98-99.
[45] 左瓊華,朱婉明,楊加慶,等.云南西盟阿莫錫礦成礦流體特征及礦床成因[J].地質學刊,2013,37(2):373-378.
[46] 李紅亮,宋慈安,鄧江.廣西珊瑚鎢錫礦田的原生分帶及礦化富集規(guī)律[J].華南地質與礦產(chǎn),2012,28(3):213-219.
[47] 范曉.四川巴塘縣亥隆—措莫隆矽卡巖型錫多金屬礦的礦床特征、成礦作用與礦化分帶[J].四川地質學報,2009,29(S2):112-123.
[48] 葉韻琴.西藏類烏齊錫礦床錫石標型特征[J].礦物巖石,1990,10(4):48-56.
[49] 翟德高,劉家軍,楊永強,等.內蒙古黃崗梁鐵錫礦床成巖、成礦時代與構造背景[J].巖石礦物學雜志,2012,31(4):513-523.
[50] 張巧梅,翟東興,李華.內蒙古毛登鉬錫銅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J].礦產(chǎn)勘查,2013,4(3):248-256.
[51] 何財,李少云,高賀祥,等.黑龍江省翠宏山矽卡巖型鐵多金屬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J].吉林地質,2010,29(3):56-58.
[52] 張子軍,黃叢運.青海日龍溝錫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及礦床成因探討[J].上海地質,2010(S1):187-191.
[53] 唐紅峰,蘇玉平,邱華寧,等.新疆東準噶爾貝勒庫都克錫礦帶錫成礦的40Ar一39Ar 年齡[J].巖石學報,2009,25(6):1303-1309.
[54] 蘭天佑,岳書倉.新疆喀孜別克錫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研究[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17(1):160-164.
[55] 岳亮.廣東省惠來縣西嶺錫礦區(qū)地質特征及礦化富集規(guī)律[J].西部探礦工程,2012(8):168-174.
[56] 王旭東,倪培,袁順達,等.贛南漂塘鎢礦錫石及共生石英中流體包裹體研究[J].地質學報,2013,87(6):850-859.
Screening of national physical geological data on Tin-ore deposits
YI Jin-jun1,2,LIU Qin1,WANG Nan2,JIANG Ai-ling2,SHANG Lei2
(1.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2.Cores and Samples Centre of Land and Resources,China Geological Survey,Sanhe 065201,China)
It`s known that National Physical Geological Data gathered extremely abundant information within which shows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quantity,multi-channels and wide sources.Therefore,these physical geological data should be sufficient to reflect the overall geology characteristics and conditions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and represent the significant results of national geological works,further to reveal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on geological science.Overall,the physical geological data shared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ypicality,representative,particularity and systemic national wide.Based on the overall positioning of storage system,the paper identified the initial collection scope and content of the national geological data,research of the screening condition for solid minerals.Meanwhile,Gejiu and other 31 tin deposits are determined as national physical geological data based on the screening elements such as scale of deposit,genetic type,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which is not only a reflection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and level of geological prospecting of tin-ore,but also a necessary basis for systematic collection of tin-ore deposits.
tin-ore resources; scale of deposit; genetic types; physical geological data
2015-03-05
中國地質調查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監(jiān)管與篩選示范項目資助(編號:12120114080601)
易錦俊(1984-),男,漢族,江西余江人,博士研究生,工程師,攻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巖石學、礦物學、礦床學專業(yè),主要從事礦床地質研究。E-mail:firstkiller181@163.com。
F407.1;P618.44
A
1004-4051(2015)09-012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