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禮 繪圖/鄒春玉
拜水都江堰
文/周禮 繪圖/鄒春玉
都江堰位于成都西北岷江干流上,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修建于公元前3世紀中葉秦昭襄王時期,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今年夏天,我們一家人乘上了去都江堰的汽車。下了車,只見周圍林木繁茂,滿目蒼翠,空氣清新,山風徐徐,令人備感舒暢。這座山叫玉壘山,二王廟依山而建,下面就是聞名于世的都江堰大壩。
走進二王廟,里面陳列著許多建壩時所用的物品標本,諸如鵝卵石、竹器、木樁等。在大殿內還看到了仰慕已久的李冰父子的塑像。之前,我一直不明白,這座廟為什么叫二王廟,現在才知道,原來是為了紀念李冰父子而專門修建的。在廟內的石壁上刻有李冰父子治水的口訣:“深掏攤,低作堰?!倍潭塘鶄€字卻道出了治水之精華。閉上眼,李冰父子當年帶領工匠們修筑大壩的景象歷歷在目,心中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幾千年來,正是因為有了李冰父子的卓越功績,岷江沿岸的老百姓才免遭生靈涂炭,才得以休養(yǎng)生息、安居樂業(yè)。對著偉人的塑像,我們虔誠地鞠躬作揖,表達著心中的懷念。
站在二王廟的觀景臺上,憑欄遠眺,可見壯麗的西嶺雪峰。俯視腳下,古堰雄姿盡收眼底。下了樓閣,到達江邊堤岸,江風陣陣,輕拂于面。盡管烈日高照,但依然感到十分涼爽。
沿著堤岸步行了幾分鐘,前面出現了一座索橋,橋上游人如織。這座橋名叫安瀾橋,是我國古代五大橋梁之一。以前是用木排和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而今竹纜已被改為鋼索,木樁橋墩被改為混凝土樁。漫步橋上,西望岷江,滔滔江水滾滾而來,東望灌渠縱橫,良田無數,都江堰大壩的概貌一覽無余。
過了索橋,就是魚嘴壩,因大壩其形如魚嘴,故而得名。魚嘴壩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在魚嘴壩留影紀念后,我又轉身沿著平坦的堤壩往前走,約摸十分鐘,到達了飛沙堰。堰口由幾扇大閘門構成,主要起泄洪、排沙和調節(jié)水量的作用。不少好奇的游客走到堤下,手捧黃沙,慨嘆建造之神奇。與飛沙堰比鄰的是寶瓶口,因江口的形狀如瓶頸,故而得名。寶瓶口的主要作用是控制進水流量,減緩水流的沖力,使其不能破壞大壩。內江之水經過寶瓶口時,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潤澤蜀中百姓。
令人驚嘆的是,都江堰大壩歷經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依舊巋然不動,完好無損。不少國內外的水利專家,都對它堅固的結構和高超的技藝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