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莉
展鐵甲雄風 請祖國檢閱
——內蒙古一機集團閱兵裝備研制及保障紀實
□ 王 莉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9 月3日,天安門廣場馬達轟鳴、鐵甲馳騁,當首發(fā)出場的99式坦克以“箭形”隊列轟鳴駛過天安門廣場時,充分體現了“陸戰(zhàn)之王”銳不可當的氣勢;當凝結著內蒙古一機集團廣大干部職工辛勞汗水和深厚情意的7型裝備產品,以威武雄壯的方陣,安全、順利、高標準地精彩亮相,再次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時,內蒙古一機集團廣大干部職工感到無比的自豪。
內蒙古一機集團始終堅持國家利益高于一切,以服務于國家國防安全、服務于國家經濟發(fā)展為使命,自1958年共和國第一輛主戰(zhàn)坦克在公司誕生以來,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軍品已形成輪履結合、輕重結合、車炮一體協(xié)調發(fā)展,服務陸、海、空、二炮等多軍兵種的研制生產格局,實現了涵蓋戰(zhàn)斗、保障、火力打擊和一體化信息裝備的拓展轉型。
今年,內蒙古一機集團承擔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閱兵、俄羅斯坦克大賽等一系列重大任務。為確保閱兵車輛萬無一失,公司專門成立了由董事長白曉光、總經理魏晉忠等組成的閱兵裝備保障領導小組,負責閱兵任務的總體籌劃、組織協(xié)調,制定了工作計劃、聯(lián)絡協(xié)調、安全保密等相關制度,分解落實了工作責任,為后續(xù)工作提供了組織和制度保障。1 月23日,公司專門召開動員會,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落實措施,落實責任,激發(fā)干勁。白曉光、魏晉忠等深入生產一線,要求全公司上下做到“立下軍令狀,制訂時間表,明確責任人,落實責任制”,全力以赴,按計劃高標準把裝備交付部隊。
各承制單位以高度的責任心組織好各階段生產,努力實現在重點上有保證、在難點上有突破、在薄弱環(huán)節(jié)上有彌補,確保生產任務快速推進。各管理系統(tǒng)都加強與生產一線的溝通,做到了解實情、靠前作業(yè)、現場辦公,及時協(xié)調解決科研生產中出現的問題??蒲屑夹g系統(tǒng)抽調精兵強將,組成現場服務隊,及時處理生產過程中出現的設計、工藝問題。質量系統(tǒng)結合精品工程的推進,突出強調全過程、可追溯的質量控制,推行了某重點產品生產責任鏈管理。
廣大職工勇挑重擔,你追我趕,無論你走進哪個車間、來到哪個機臺,到處是機聲轟鳴,到處是沸騰的場面。寧靜的夜晚,無論是科技樓、還是廠房里,到處燈光閃亮。公司還召開“決戰(zhàn)決勝100天、重點工程堅決完”勞動競賽動員會,廣大職工投入全面打贏攻堅戰(zhàn)之中,確保了6月4日閱兵裝備正式交付接裝部隊。
三軍列陣,鐵甲生輝。為確保裝備順利通過天安門廣場,公司把保障任務分為三個階段:3月到6月為基礎保障階段,6月中旬到7月底為集中保障階段,8月為全練保障階段。
從3月初開始,各參閱部隊開始閱兵訓練,公司先后派出20余人次,到各受閱部隊訓練現場進行培訓,指導部隊對車輛進行正確的維護保養(yǎng)與檢查。針對裝備在前期訓練過程中發(fā)現的產品質量問題和官兵使用問題,組織相關技術人員進行認真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確保每個問題都做到歸零管理。通過磨合,裝備狀態(tài)逐步趨于穩(wěn)定,官兵技術趨于成熟,為后期進駐閱兵村打下堅實基礎。
在閱兵裝備保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現場技術保障是重中之重。公司從技術部門和生產部門選拔25名政治合格、技術過硬的骨干作為保障隊員,進駐閱兵村。根據兵器工業(yè)集團和軍方的統(tǒng)一部署,技術保障隊按照軍方確定的訓練計劃,制定詳細的裝備技術保障計劃,與兵器工業(yè)集團公司和受閱部隊溝通,了解訓練情況,及時調整計劃,滿足部隊訓練技術保障的需求。
為使技術保障更有針對性,保障隊成立了四個保障組,按照預先編制的受閱車輛技術狀態(tài)檢查驗收標準,積極配合受閱部隊的保障人員開展工作,并建立了專門問題處理渠道,切實做到工作有依據,項目有檢查,責任落實到人,處理問題不過夜,確保受閱裝備始終處于完好狀態(tài)。為保證裝備備件的及時供應,公司一方面提前做好備件的儲備,另一方面及時組織生產和采購。公司所有閱兵保障所需備件均能按時交付技術保障隊。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保障,哪里有故障哪里就有我們”,保障隊員如是說。保障隊針對閱兵裝備品種多、產品新、保障難度大的特點,嚴格按照“打造精品工程,服務保障一流”的原則,始終堅持“零隱患、零故障、零拋錨,一切問題歸零”的目標,保障部隊訓練的順利進行。
在閱兵村工作時間不固定,有時凌晨兩點就開始保障工作,每天工作長達十個小時以上,冒著近40℃的高溫檢修設備,排除故障。團隊中的年輕人克服困難,勇挑重擔,比如,負責整個戰(zhàn)車關鍵部位制動系統(tǒng)保障的王利濤,剛剛結婚12天就告別妻子來到保障隊。經驗豐富的老同志,如宋寶立、盧永革等依然跟年輕人一樣奮戰(zhàn)在保障第一線。作為第二次參加閱兵保障工作的501車間主任陳剛和503車間副主任李志勇對“新手”言傳身教。負責保障協(xié)調溝通管理的技術保障隊隊長張德文,每天起的最早,睡得最晚?!芭_前保障尖兵,臺后無名英雄”,這就是對保障隊員最真實的寫照。
走過60年歷程的一機人,始終秉承“把一切獻給黨”的兵工精神,在傳承“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無私奉獻”兵工文化的基礎上,培育形成了“擔當責任、開拓創(chuàng)新、敬業(yè)奉獻、永爭第一”的企業(yè)精神,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無愧于歷史、無愧于人民的光輝業(yè)績。從1954年國家批準建廠,到1958年12月25日在新建成的生產線上,試制出新中國自己制造的第一輛主戰(zhàn)坦克,一機人不僅填補了中國國防工業(yè)生產中的一項空白,而且使工廠從此成為中國坦克制造生產的搖籃。
1959年10月1日,慶祝建國10周年閱兵式上,工廠生產的32輛主戰(zhàn)坦克在轟鳴聲中駛過天安門,萬眾歡呼,新中國僅僅用5年時間就造出了讓外國人斷言至少用20年才能造出的主戰(zhàn)坦克。
1963年完成自主研制的裝甲特種鋼定型,不僅填補了國家的空白,打破了西方國家和前蘇聯(lián)的壟斷,而且建立起了中國自己的坦克用鋼體系,獲得了國家創(chuàng)造發(fā)明集體特等獎。
1974年研制定型中國第一代中型坦克,被命名為“69式中型坦克”,標志著中國的坦克已由仿制轉到了自制,中國坦克研制步入了一個新時代。
1984年10月1日,3個新型掛膠履帶坦克方陣通過了天安門廣場,接受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坦克制造業(yè)的實力與進步。
1999年10月1日,在共和國成立50周年閱兵式上,公司生產的新式戰(zhàn)車組成3個方陣,威武雄壯地走在機械化部隊的最前面,3種型號的軍品裝備分別獲得了國家頒發(fā)的金、銀、銅獎。
2009年10月1日,在共和國60華誕的大閱兵方陣中,公司研發(fā)制造的新一代主戰(zhàn)坦克和步兵裝甲突擊戰(zhàn)車等5種產品組成5個方陣,又一次接受了檢閱,榮獲閱兵保障突出貢獻獎。
內蒙古一機集團始終堅持以軍民協(xié)調發(fā)展為根基,不斷創(chuàng)新,公司研制的某機槍遙控武器站方案競標成功,進一步鞏固了公司上裝武器系統(tǒng)領域的優(yōu)勢地位,豐富了小口徑武器系列,為公司坦克及輪式裝甲車輛武器平臺系列化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某輕型坦克在3年半時間內8次競標、8次勝利,分別獲得該項目的整車總體方案研制權、整機總裝生產權、4個分系統(tǒng)方案研制權;新一代“陸戰(zhàn)之王”——VT4坦克作為公司最新研制的外貿型主戰(zhàn)坦克,展現出色的機動性能和精確的行進間射擊能力,被外國媒體譽為可與美國M1A2和德國豹2等世界第一流主戰(zhàn)坦克相媲美;而輪式裝甲安防車的研制成功完成了從輕型到重型輪式產品領域的全覆蓋,進一步拓展了輪式譜系。國家“863計劃”大功率AT變速器研制成功,填補了我國現代交通技術領域的空白;4x4輕型戰(zhàn)術車填補了國內輕型戰(zhàn)術車防雷技術領域空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消防坦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經過60多年發(fā)展,軍品已形成輪履結合、車炮結合、輕重結合、內外貿結合的發(fā)展新局面;民品形成以鐵路車輛、石油機械、工程機械、車輛零部件為核心的新格局。軍民品發(fā)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經營業(yè)務由單一履帶車輛拓展到多種軍品。通過不斷改革,公司實現由封閉的計劃經濟向開放、合作的跨地區(qū)、股權多元、以軍為本、以車為主、軍民協(xié)調發(fā)展的現代化軍民結合型車輛制造集團轉變,榮膺“國家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行業(yè)十強企業(yè)”、“全國用戶滿意企業(yè)”和“中國名牌企業(yè)”等稱號,先后四次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