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袁家方
大柵欄軼事
文 袁家方
正是這些老年間的農(nóng)民工和北漂,他們帶來了各地的文化,并使這些地方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入境隨俗”,與京城文化交相融匯,形成了北京城特有的一種京味商文化。
攝影 張斯偉
大柵欄在前門大街全長的0.618的位置上,同仁堂則在大柵欄全長的0.618的地界兒。我是用步測的方式發(fā)現(xiàn)的。此外,北京的老商街上,還有4處類似的地方:鼓樓大街的0.618在萬寧橋,隆福寺街在隆福大廈,王府井大街在東安市場西門,西單商業(yè)街在堂子胡同西口。這幾處“黃金漩渦點”往往是逛街的人流最暢旺的地界兒,自然是財源輻輳、寸土寸金之地,歷來為商家格外看重。
美國小說《達?芬奇密碼》中有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是離不開黃金分割的生物?!?/p>
15世紀,意大利數(shù)學家帕契奧里稱:“黃金分割對我們的作用是:一、實質性的;二、特殊的;三、無法表達的;四、無法解釋的……最后,是寶貴的?!?/p>
誰能想到,在老商業(yè)街上,也有黃金分割率的體現(xiàn)。它們是怎么形成的?我想,是人們用腳走出來的,也可能有的是規(guī)劃出來的。地安門外大街的萬寧橋,怎么就恰恰在這條街的0.618位置上,這會是偶然、巧合?
老北京城是經(jīng)過縝密規(guī)劃后建成的,它又是集中國古代都城規(guī)劃建設之大成。北京的老商業(yè)街及胡同民居或也對黃金分割有相關的應用——大柵欄就給我們這樣的啟發(fā)。
北京的老商家曾有“明茶暗布”之說。
“明茶”,是說茶莊的店堂講究高大豁亮,空氣流通,便于茶葉的保護。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炎夏酷暑,我曾路過老“張一元茶莊”,茶香從那店里散發(fā)出來,突然把人包圍,頓時暑氣全消,全身清爽。
“暗布”,是說綢布店的店堂,光線要比室外略低一些,這樣,顧客挑選布料,對顏色、質地等的判斷,才能真實、確當。
瑞蚨祥的店堂,縱深近40米,如果店內(nèi)高度不變,會給人一種壓抑感。就在店堂中部,建了個四面玻璃窗,約8米高的天棚,既給人豁然開朗的舒暢,又為室內(nèi)補充了自然光,還有通風換氣的效用。走到天棚下,人們會不由自主地環(huán)顧四周,上下打量,自然而然地發(fā)現(xiàn)瑞蚨祥還有二樓另一片天地。所有這些——不能不說是其在商業(yè)建筑上的一大創(chuàng)造。
瑞蚨祥現(xiàn)存建筑是二十世紀初建成的。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一把火燒了前門數(shù)千家鋪戶,瑞蚨祥也在其中。重建的瑞蚨祥,在建筑和設施上,構造了就地防火的三道防線。第一,門面墻壁厚實高峭,木制的大門包覆著鐵皮,如遇火險,大門關閉,能隔火于墻外。第二,大門內(nèi)是個天井,遇火災,它就是隔火帶。第三,店后小院里有個地下室,一遇災害,將貨品搶運進去,就是房子全沒了,商品也會安然無恙。小院的后門,又是員工的逃生通道。在擁擠狹窄的商業(yè)街區(qū)里防災自衛(wèi),瑞蚨祥有“絕招”。可惜,“文革”中,那地下室被拆除了。
瑞蚨祥建筑的整體,已名列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前門大街的瑞蚨祥綢緞莊
“步瀛齋”的店名,典故出自“登瀛”。據(jù)《漢語大詞典》:登瀛,比喻士人得到榮寵,如登仙界。唐李肇《翰林志》:“唐興,太宗始於秦王府開文學館,擢房玄齡、杜如晦一十八人,皆以本官兼學士,給五品珍膳,分為三番更直,宿於閣下,討論墳典,時人謂之‘登瀛洲’”。《資治通鑒?唐高宗武德四年》:“士大夫得預其選者,時人謂之‘登瀛洲’。”胡三省注:“自來相傳海中有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人不能至,至則成仙矣,故以為喻。亦省作‘登瀛’?!痹诠糯恍├L畫、瓷器、木雕、竹刻等藝術品中,還能看到“十八學士登瀛洲”的畫面。
以“步瀛”為店名,提示人們,步瀛齋的目標顧客是文人學士。這倒和內(nèi)聯(lián)官靴店有了市場細分的區(qū)別。看到店名,往來顧客思忖自己的身份,就知道該進哪家店去選購腳下的風光了。
位于前門大街的大觀樓影城為原“大亨軒茶樓”,1905改名為“大觀樓影戲園”,是北京南城最早的固定放映電影場所之一
六必居,從它的始創(chuàng)年代到店名含義,再到嚴嵩題匾故事的真?zhèn)?,時不時的,媒體上就會有新聞冒出來。若是從上世紀初算起,“六必居現(xiàn)象”持續(xù)小一百年了。近年來,隨著糧食店街源號博物館的開館,六必居與源號的歷史淵源,讓人們從北京二鍋頭的起源和源號的角度,再看六必居。
原來——“六必”出自《禮記?月令》。其原文是:“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齊,曲必時,湛熾必,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監(jiān)之,毋有差貸”。譯為白話,即:冬季的第二個月(農(nóng)歷十一月),命令掌管釀酒的大酋:秫米必須純凈,酒曲必須適度,浸泡和燒蒸過程必須清潔,泉水必須甘甜,裝貯的陶器必須完好,釀造的火候必須充分。以上六點,由大酋監(jiān)督實施,不可有差錯?!兑葜軙?卷六》及宋朝朱翼中的《北山酒經(jīng)》等,也都有“六必”的記載。
據(jù)此可見,六必居最初的確是一家酒坊。它以《禮記?月令》等經(jīng)典中釀酒的“六必”為店名,強調的是對氣候與物候以及對綿延兩千余年釀酒古訓的遵從。當它轉為醬菜的經(jīng)營,仍然沿用“六必”的字號,其實是在講述制售醬菜亦如當年釀酒一樣一絲不茍。只是六必居和源號博物館所展示的“六必”,其文字需對照《禮記?月令》作差誤糾正。
創(chuàng)始于清光緒二十二年的祥義號綢緞店
夏仁虎先生所著《舊京瑣記》中提到這件事:“大柵欄之同仁堂生意最盛,然其門前為街人聚而便溺之所,主人不為忤,但清晨命人泛掃而已。蓋惑于堪輿家言,謂其地為百鳥朝鳳,最發(fā)旺云?!?/p>
唐魯孫先生的《老古董》書中,有《西鶴年同仁堂——三百年的老中藥鋪》一文,也有這個“逸事”的記述:
談到同仁堂樂家,據(jù)樂詠西說:“雖然是三間門臉頗夠氣派,因為地勢低凹變成倒下臺階,顯得有欠堂皇了。老年間大家都不懂什么叫空氣污染環(huán)境衛(wèi)生,同時大柵欄商店鱗次櫛比,十家倒有八家沒有廁所,于是各鋪眼兒掌柜徒弟清晨起來遛早,同仁堂門口變成最佳的方便處所。你走過來方便一下,我走過去小解一番,開張不久的同仁堂門口就變成尿騷窩子了。樂掌柜的凡事不與人爭,雖然堅此百忍,可是門堂之間騷氣烘烘的,實在對買賣有絕大影響,打算把門堂墊高,豁亮通風,也就不至于引來方便大眾了。于是請來一位堪輿先生來擺擺羅盤,看看風水。哪知堪輿先生一看之下,認定同仁堂正坐在財源輻輳、百鳥朝陽的旺地,氣脈長達兩三百年,要是一墊高地基就破壞龍脈了。”所以同仁堂從康熙到民國兩百多年,始終是倒下臺階的門面。
有夏、唐兩先生所言,才知民間老人家所說同仁堂故事,還真的是有所本源。
若果換個角度看,既然同仁堂以懸壺濟世為業(yè),作醫(yī)生的,就絕不會嫌棄任何人的“臟亂差”。伺候病人如此,便是一般人等,也一體對待。于是,雖有街坊、路人在門前遺灑“污穢”也安之若素。于是,黎明既起便清理糞便之類,也就成了每天每必做的功課。這倒也是一種“忍受”,一種“犧牲”,也是一種“擔當”了。這——就是“同仁堂”。
字 號 行 業(yè) 創(chuàng)始人籍貫 始創(chuàng)年代六必居 醬 園 山西臨汾 1436/1454/1530/……同仁堂 中藥店 浙江寧波 1699瑞蚨祥 綢布店 山東章邱縣 1893祥義號 綢布店 河北靜海 清末張一元 茶 莊 安徽歙縣 1910聚順和 果脯店 山西文水 清末內(nèi)聯(lián)鞋 店 河北武清縣 1853步瀛齋 鞋 店 在朝官員 1858馬聚源 鞋 店 直隸馬橋 1811/1817(1958年遷入大柵欄)大觀樓 電影院 遼寧法庫 1905年(由茶園改稱大觀樓)
大柵欄全長297米,南北寬約5米。就是這個狹窄的街巷,據(jù)說在清末的全盛時期曾有店鋪80余家,且多有名家字號。如果把其中部分名家字號與其創(chuàng)始人籍貫開列,又會有怎樣的發(fā)現(xiàn)?
這10家字號存續(xù)時間都在百年以上。
它們的開辦人基本為各省市來京人員。其中,步瀛齋的創(chuàng)辦人為籍貫不詳?shù)脑诔賳T,或可稱之為“老北漂”。由此聯(lián)想到延壽寺街的王致和醬園和琉璃廠的一得閣墨汁店都是科考落第舉子創(chuàng)辦,大柵欄及附近的店鋪,也還有不少是這些“老北漂”創(chuàng)辦。據(jù)此,可以說大柵欄、琉璃廠,擴展開來說,北京的老字號絕大多數(shù)是“農(nóng)民工”或“老北漂”創(chuàng)辦的。
正是這些老年間的農(nóng)民工和北漂,他們帶來了各地的文化,并使這些地方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入境隨俗”,與京城文化交相融匯,形成了北京城特有的一種京味商文化。
作者系中國商業(yè)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地理學會北京旅游地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