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又 天
電影節(jié)給北京帶來了什么
文 又 天
如果能借此把中國文化精髓與電影文化契合在一處,又能夠對外來文化兼容并蓄,那么,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這張名片就絕不僅僅是讓世界了解北京、了解中國那么簡單了,她還將是傳遞世界“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中國夢”的最生動表達。
“天人合一,美美與共”,一番角逐與碰撞,隨著“天壇獎”花落各家,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圓滿落下帷幕。紅毯最懂年華,轉眼間,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已走過五個年頭,宛如小女初長成,在這最美的年齡,除卻眾人翹首贊嘆,深愛者還有些囑咐寄托。
在談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給北京帶來了怎樣的影響之前,很有必要先理清楚:它是誰的電影節(jié)?作為核心而基礎的話題,直至本屆,才在其展映活動單元中有所體現——唯親民不能立,電影節(jié)必須是先屬于大眾的。
不得不稱贊本屆電影節(jié)的展映單元竟然能奉獻出多達300余部中外佳作的大餐。然而,意料之中的是,為期14天的展映周期,全座售罄幾乎在頃刻之間,一票難求而捶胸頓足的影迷大有人在。
大眾對展映的關注最能反映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是不是接地氣。因為,對受眾個體而言,最實在也是唯一能將自己跟電影節(jié)維系起來的,只有他們手中的觀影票。除了少部分幸運兒,絕大多數受眾根本沒有機會感染慶典的現場氛圍,更難言參與到具體的議題交流了。
所以,大眾“參與”是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存在最好的證明。一旦缺少這種“參與”的聲勢,就會與支撐電影節(jié)“文化共融、全民共享”的文化理念背道而馳,而寄希望于由電影節(jié)衍生出的全面開花的疊加效應也將無從談起。
幸運的是,本屆電影節(jié)的展映單元確實走了一步好棋,不僅舉辦方空前地感受到了一線受眾的熱情,也讓大眾真真切切地從電影節(jié)文化當中有所受益。
這喜聞樂見的結果背后,其實印證了一個共識:在當前的文化環(huán)境下,中國其實早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穩(wěn)定的,完全具備鑒賞能力的觀影群體。這應該被視作中國電影文化日漸成熟的重要表現之一。
基于上述的大眾所求,再去回望過去的幾屆電影節(jié),院線一度極不情愿地為展映排片,只顧自我經營,生生堵塞了大眾觸摸電影節(jié)的最佳途徑,使得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實在是有些愚蠢。
第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在天壇公園祈年殿舉行開幕式
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能給北京帶來多大的影響完全取決于它自身的實力,那么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的影響力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是不是名頭中勾描上“國際”二字就具備國際影響力了呢?
當然不是?!皣H”二字充其量就是“面兒”上的香粉。
用排場贏得面子幾乎百試不爽。本屆電影節(jié)的活動地點選擇在雁棲湖,何嘗不是借著APEC會場的影響力賺著面子呢。似乎很是奏效,就有某些知名演員十分應景地感慨道:“好大氣,是世界級的電影節(jié)”——這種用場地就能斷定是“世界級”的明星,也真是被面子灌醉了。
不僅如此,為了把面子裝扮得更加國際范兒,北京還招賢納士聘請了眾多國際電影大鱷前來助陣,試圖通過名人效應招徠更多的電影資源。
其實,上述之努力,僅能算是錦上添花的點綴,大可不必過于勞神費力,抓住一個核心,基于中國無窮無盡的票房影響力,即便是沒有這樣宏大的排場,國際電影資源仍會涌入北京,給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制造焦點。因為,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唯利益論,哪有利益,哪的聚合能力就會呈現趨之若鶩的夸張之態(tài),文化領域也是一樣,超出想象力的票房號召,哪位國際電影人不是垂涎欲滴,爭相惦記著來分一杯美羹呢!
可以說,無論排場有多么熱鬧,排場本身是制造不出國際影響力的。唯有中國電影人一方面利用好票房的市場空間,吸引發(fā)達的國際電影文化前來碰撞,另一方面快速提升中國電影的制作水準,進而借助電影節(jié)進行中國文化輸出,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才能真正稱得上具有國際影響力。
對此,中國導演陳可辛的一番話很有冷靜功效:“北京電影節(jié)已經做到第五屆了,(它的使命)不只是帶動產業(yè)發(fā)展,更重要的是把中國電影帶到海外去,要建立雙向的交流。這些年,中國的市場越來越大,但中國電影在海外表現越來越不好,其實很不健康?!?/p>
顯而易見,中國電影的制作水準遠遠不足以與世界同爭,必須要培養(yǎng)出破釜沉舟的趕超勇氣,不然,隨著中國文化領域的逐漸放開,脫離了政策的保護,中國電影市場難免淪為只為國外淘金者下金蛋的機器,當下外國影片動輒就能卷走幾個億、十幾個億就是對中國電影市場最大的威脅。
如果中國電影業(yè)的底氣一直提不起來,那么電影節(jié)的存在又有什么意義呢?請國際友人吃喝玩樂,然后再把我們的市場拱手相讓?
對于底氣不夠硬的短板問題,國外電影人比我們看得更清楚,我們在準許他們以合作共贏為目的向我們靠攏的同時,也很有必要警惕他們對中國電影有意或者無意的吹捧。
就像呂克?貝松回應陳可辛時說:“我眼中的中國電影還是很厲害的。我第一次接觸的中國電影,看了很多(包括)李小龍在內的中國武打片……”
很顯然,呂克?貝松所謂的“中國電影很厲害”,還是停留在李小龍時代和香港武俠片時代,我們不能判斷呂克?貝松的話是否有嘲諷意味,但是他的贊美好像戳到了我們的痛處。在中國資本大量涌入電影市場的今天,中國為何仍舊鮮有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在國內推陳出新的佳作?
對于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這顆剛剛誕生的國際電影文化慶典來說,追逐些面子無可厚非,但是沒有底氣的熱鬧到頭來一定是孤獨的,隨著第五個年頭的走過,未來它更需要的是調劑出具有國際范兒的“里子”。只有脫胎換骨的“里子”,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才能因實力而匯聚,因才能而領航,真正發(fā)揮它該有的角色和使命。
眾多國際電影大鱷前來電影節(jié)助陣
一直以來,媒體都比較偏重解讀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成交的訂單數量和衍生效益。其實,對于剛剛成長五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來說,談機遇可能要比談現在這一點點成績更實在。
首先,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為北京領航中國電影業(yè)提供了國際化水準的平臺支持。
文化唯有碰撞才能絢爛,電影也一樣,北京作為國家文化中心,以開放的姿態(tài)搭建了一個與世界電影文化共舞、對撞的溝通平臺,雖然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國外實力派的沖擊,但是只要虛心耐心,中國電影人就可以借此學到先進的電影技術和理念。這對于當下香港電影文化日漸走低的態(tài)勢,和越來越多的電影資金、電影人才涌入北京的現狀來說,都可謂是久旱逢甘霖的機遇。只要努力,中國電影行業(yè)的革新崛起必然會從北京開始。北京該做的,就是抱著“吸血鬼”的心態(tài),利用好這個平臺,抓住每一次交流的機會,盡我所能地榨干、吸光國外友人的寶貴經驗,再讓他們離開。
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設立的“天壇獎”
其次,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打造了一張中國軟實力提升及中國文化輸出的寶貴名片。
電影節(jié)是文化的舶來品,但它是世界進步文化的縮影,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的創(chuàng)立,契合“文化北京”的定位,是對北京文化功能的重要補充。北京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肩負著傳播中國軟實力的重任,如果能借此把中國文化精髓與電影文化契合在一處,又能夠對外來文化兼容并蓄,那么,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這張名片就絕不僅僅是讓世界了解北京、了解中國那么簡單了,她還將是傳遞世界“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中國夢”的最生動表達。不妨以此為契機,寄情于有朝一日,不用走出國門也可以向世界輻射、輸出我們的本土文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就指日可待了。
再者,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也勢必會激發(fā)經濟新增長。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雖然還很年輕,但文化和經濟一直以來都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憑借中國當下良好的經濟環(huán)境,不斷擴大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在亞洲乃至世界的影響力是極具有利條件的。一年一度的舉辦頻率及其背后各種資源交互衍生的產業(yè)鏈,越來越多的訂單將會在北京成交,越來越多的周邊產業(yè)將會在北京聚合,文化產品的增值,又將有力地反哺中國經濟朝著更高水平的方向發(fā)展。
總之,機遇總是令人看到美好。
“天人合一,美美與共”——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展現世界交融的多元,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和繁榮。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這位剛剛長成的小女,滿載著北京的誠意,奔跑在“共享資源,共贏未來”的路上。
我們理所當然地期盼著下一次相遇,并希望看到一個更加親民、自信、睿智的她。
責任編輯徐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