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齊 岳(財經(jīng)評論人)
泡沫生存法則
文 齊 岳(財經(jīng)評論人)
身處泡沫當中的人從來不愿承認自己是泡沫的一部分。在奇特的集體心理防御機制下,無數(shù)理由被制造出來去合理化瘋狂的投資行為。17世紀當一株“奧古斯都”郁金香賣到別墅價的時候,仍然能聽到很多人在描述勃艮第貴族如何珍視這一新品種。2000年美國人認為一切高流量的網(wǎng)站都可能賺大錢,盡管現(xiàn)在正飛快揮霍掉風險投資。陽光底下無新事,投資場也不例外。
為業(yè)余投資者宣傳良好的操作習慣,不失為推廣“泡沫生存法則”的辦法。當前股市的走勢增強了宣傳的必要性。我們可以用金融危機后美國的股指走勢為現(xiàn)在的“無基本面行情”辯護,可以用貨幣政策、國家戰(zhàn)略等等高大上的理由來預測雄偉圖景,但諸多泡沫跡象已經(jīng)出現(xiàn)。證券公司門口排起的開戶隊伍長度很可能就是泡沫強度的最相關指標。尤其是當我們又熟悉地看到保潔阿姨和鄰居張伯也開始選股買入,就知道有些事情已經(jīng)相當危險了。要是明年百度百科上增加“2015年股市泡沫”的詞條,我一定不會驚訝。相信其中的素材很多都可以拷貝2007年的描述。
困難在于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種種力量之下股指也許會在半年之后上6000點甚至8000點,誰也不能無限信服地讓大家確認這件事不會發(fā)生。泡沫破裂前開戶長隊是不會消失的。無數(shù)人希望補票上車,有所斬獲。面對不確定性時,完全的保守也是不負責任。
所以當丈母娘在上證綜指4000點時問我能否入場時,我的回答是:“少買一點,賺了再補,虧了也賠不到哪兒去?!边@基本上也成了我應對種種類似詢問的標準答案。倉位控制是投資的核心任務之一,循序漸進屬于常識。對于已經(jīng)入場多時而有所斬獲的投資者,我會建議他們止盈一部分股票,獲得安全墊。我一貫認為業(yè)余投資者只應該拿出很少的錢出來買股票,就如同我從來不建議他們拿很多錢出來打麻將一樣。不是說炒股本身一定是賭博,但不了解的情況下來投資與賭博差異真的不大。
另一項建議是:盡量少去業(yè)余投資者聚集的地方。三五好友相聚聊股票就已經(jīng)包含了不小的風險了,因為個體情緒會迅速放大成夸張行動。最極端的例子,是滿大廳的股民對著行情板一起群情激奮。這種電視劇情景的現(xiàn)實版本可能發(fā)生在微信群、論壇版和熟人飯局上。這種場合里面大家的言論往往被賣弄、消息和不完整分析充斥,極容易沖擊業(yè)余投資者本就不自信的操作理念。如果不想花時間研究,或者實在難得到專業(yè)指導,那么至少不要讓自己暴露在錯誤橫生的言論環(huán)境之下。努力告訴自己聊天在緩解市場波動帶給我們精神壓力的同時,實際上也可能摧毀了我們保護投資的最后一道防線。
如果說不清楚什么時候該賣,那么干脆就別買。即便開始拉了好幾個漲停,但一周時間也可能就會跌回成本。這個時候賣還是不賣?大部分業(yè)余投資者缺乏良好的交易紀律,而這種先漲后跌的波動往往成為套牢好幾年的開始。
這樣的建議還有很多,比如不要在大幅波動已經(jīng)成形的時候操作,無論暫時賠得有多慘。再次強調(diào)一遍,這些“泡沫生存法則”針對的只是業(yè)余投資者,讓他們盡量少進入無法自控的情緒暴動狀態(tài)。這些建議當成常規(guī)的操作法則也未嘗不可。如果大家都這樣做了,泡沫會失去重要原料——這其實是更徹底的保護。
責任編輯郭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