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陳幽攸
苗山侗水 醉美黔東南
文·圖/陳幽攸
在貴州省東南部,有這樣一個世外桃源:青綠的梯田遍布挺峭的山丘,成團成群的棕黑色干欄式吊腳樓比鄰而筑,淙淙溪流穿寨而過,沒有什么地方比這里更適合“依山傍水”這一詞語。它就是隱藏在云貴高原中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貴州是典型的山地省,多地交通不便,進入黔東南多半是乘坐火車至省會貴陽、州府凱里或者鎮(zhèn)遠,而后接駁各路客車前往景點。首站選定為歷史文化名城鎮(zhèn)遠,碧色的舞陽河穿城而過,感覺與湘西的鳳凰古城頗為相似。鎮(zhèn)遠小城沒有公交,可以租一輛自行車,穿行于古街小巷,嘗一嘗最具貴州特色的酸。我至今想到苗伯媽酸湯和花溪牛肉粉仍口齒生津。稍休整一天,離了各種設施還較完善的鎮(zhèn)遠,乘火車前往凱里,便真正是進入了最具民族風情的黔東南腹地。遠離了紛繁冗雜的鋼筋囚籠,融入這山清水秀里,感受人與自然最和諧的相處,開啟民族文化的原生態(tài)之旅。
作為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逾1300戶吊腳樓依山而建,10余個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構成西江千戶苗寨。
從州府凱里至西江的路途中,已隨處可見長發(fā)挽髻于頭頂并插上鮮艷紅花的苗族婦女,更年長的則會用毛巾包住頭頂。民族風情撲面而來。
至西江已近正午,有幸遇上還未結束的寨佬迎賓,一襲青色左衽長衫的寨佬們吹起他們最喜愛的古老樂器蘆笙,身著盛裝的苗家婦女站在寨門前踩歌起舞。傳說苗族的祖神告且與告當造日月,后從天公處盜谷種土但收成差,為解憂,砍6根竹制成蘆笙吹奏,催得谷物茂盛,喜獲豐收。因此苗族人有句俗語“歌不離口,笙不離手”,每逢節(jié)日或貴賓來臨都會吹奏蘆笙,表達喜慶之情。
而在苗族服飾中女子著裝極艷麗繁復,而男裝極樸素簡單的傳統(tǒng)亦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后在客運車上與鄰座的雷山苗族姑娘聊天得知,她們身上的服飾均是由阿媽或外婆一針一線繡制而成,短需半年,長則兩三年,所以衣服上的每一塊繡布都是獨一無二的精品。苗族尚銀,漸漸形成了獨特的銀飾美學,苗女們胸前、腰間、頭頂佩戴的精致銀飾都是一個家庭耗費大部分積蓄傾心打造而成,而較貧窮的家庭僅能負擔起長女的銀飾。西江鎮(zhèn)附近的控拜村是中國唯一的銀匠村,村民苗族銀飾鍛造技藝相當精湛,故而西江的銀飾也異常精美繁復。
1逾千座干欄式吊腳樓鱗次櫛比排布在雷公山麓。2夜幕降臨,吊腳樓廊檐的引路燈依次亮起,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3身著盛裝的苗家婦女為遠道而來的客人踩歌起舞。4山中繚繞的霧還未散去,給古寨蒙上了一層縹緲輕紗。
每每節(jié)日來臨,姑娘小伙和寨中老老少少都會身著最美的盛裝聚集在廣場上,吹笙跳舞。黔東南號稱“百節(jié)之鄉(xiāng)”,一年之中大大小小的節(jié)慶集會多達200個,如若有心且條件允許,不妨選擇某個節(jié)日來這里感受一下最狂放的慶祝,絕對會不虛此行。譬如感謝天公賜福、慶賀當年豐收的“吃新節(jié)”,苗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苗年”,13年才舉行一次的古老祭祖儀式“牯藏節(jié)”等等。每一個節(jié)日都代表了苗族人民感念神先的庇佑與自然的饋贈知足常樂的美好心態(tài)。
除卻這些多彩的民俗文化,千戶苗寨的風光也是極美的,伴著木質水車的吱呀聲走入寨子,白水河如玉帶穿寨而過,河上前后架設了五座風雨橋,逾千座干欄式吊腳樓鱗次櫛比地排布在雷公山麓的斜坡上,再往旁去便是層層疊疊的梯田,種滿了水稻與糯稻。待晨起,天微亮,山中繚繞的霧還未散去。大批游客尚未來襲,勤勞的農人已割草歸來,中華田園犬在田埂間奔跑,脖的鈴鐺玎玲作響,稻葉上的露珠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光點,這一切是如此的寧靜與美好。沿著山道往上攀爬,梯田的全景愈發(fā)清晰,佇立發(fā)呆,好客的老農還會向你問好,得空與他們聊天總會有意外的收獲。
白日里回到人群熙攘的主街,啃著又香又糯的白糍粑沿著街邊小店淘一淘苗銀和手繡做成的精美飾品,到點了去看場演出,再沿著步道竄進游客罕至的寨子里探究一下原住民的生活,一天的時光轉瞬即逝。
待到夜幕降臨,吊腳樓廊檐的引路燈依次亮起,忙碌一天的苗家人也回到家中休憩,那些燈光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恍若銀河九天跌落凡間,蔚為壯觀。想起余秋雨先生對西江的評價:“用美麗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狈街苑翘?。
岜沙苗寨位于從江縣城以南月亮山岡巒的莽莽密林中,因著村寨隱蔽性強且交通不便,至今仍保留著神秘的武士遺風。相傳岜沙的祖先是蚩尤的九黎部落,蚩尤勇猛尚武力,他的后代亦承襲了這種陽剛與剽悍。這里的成年男子常年肩扛一桿火槍,身挎一把腰刀。當然現(xiàn)在用于打獵的火槍其本質用途已漸失,但這種獨特傳統(tǒng)卻保留了下來,把把火藥槍代代相傳?,F(xiàn)在岜沙漢子也會以鳴放火槍的方式來迎賓送客,意圖為客人驅邪消災,表達祝福。
較之西江的苗族,這里的黑苗支系服飾沒有那么繁復精細,卻實為方便勞作的裝束,隱隱多了分英氣。姑娘們會穿著似圍裙的大襟亮布上衣和百褶裙,扎上綁腿,佩戴銀飾。而漢子則身著右開襟亮布衣與直筒大褲管亮布褲。
岜沙苗族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紡紗、織布及做衣的習俗,寨中并無專門的成衣作坊,這些傳統(tǒng)的民族服飾均是女性歷經多道工序自織自染自繡而成,所有的技藝都是靠母教女的家族傳習方式得以承襲。我亦有幸得見姑娘們織花帶的場景,這也是岜沙苗族的傳統(tǒng)習俗之一。顏色鮮亮的花帶多用于衣裙的邊飾、腰帶和圍裙帶等,同時還可作為苗家姑娘的愛情信物。通常小女孩自七八歲起便隨母親或寨子里技藝高超的婦女學習織花帶,用彩線巧手編織出各式苗家紋樣。
在這里還不得不提一下除“火槍”、“古樹”外的岜沙三寶之——“戶棍”。此處凡年滿14、15歲的男孩都要接受一種特殊的成人禮儀,苗語稱“補蕩拎溜”,意即鐮刀剃頭?!把a蕩”這天其父母會邀請一位德高望重的寨老為他用一把平常割草的鐮刀剃除頭部四周的頭發(fā),僅留頭頂的長發(fā)盤挽 “鬏髻”(苗語即“戶棍),再在男孩額頭上系上一條挑花巾,讓他背起火槍,挎上腰刀,標志著獨立的開始。岜沙人相信頭頂上的這種獨特發(fā)髻是連接岜沙祖先的命脈,能夠得到祖先的庇佑,也是財富與權力的象征。
類似于西江千戶苗寨中的“游方橋”,這里也有姑娘小伙談戀愛的小天地——“守垴坡”。岜沙的孩子從小就一起在青山樹林里玩樂,“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 ,兩小無嫌猜?!遍L大成人后就會相約在“守垴坡”一起蕩秋千,秋千蕩得越高代表愛意越濃。在戀愛方面,往往都是女方主動向男方求愛,形成了岜沙獨特的婚戀習俗。俏姑娘只要在守垴時看上哪位帥小伙,就會把自己親手繡織的相思花帶送給他,表達自己的愛意。岜沙的婚俗簡約樸素,姑娘出嫁當天身穿苗族新裝,不坐車不坐轎,也沒有任何嫁妝,由娘家人護送著自己走到郎家去。
在寨子中閑逛,隨處可見身著多彩民族服飾穿行于寨中的苗女,有意思的是,很多老年婦女依然不愿意面對鏡頭,是認為相機能夠攝走她們的魂魄。在岜沙苗寨時我試圖與苗族婦女聊天,她們卻總以聽不懂來回答,所以便以為是當地重男輕女的思想使得苗女沒有機會進入學校學習普通話,但是當家的男主人卻告訴我說是因為她們的思想保守不愿與陌生人對話。讓我很納悶的是,從來都言苗疆女子最是大膽開放,從女追男這一點也可窺見一斑,然而卻在這些事情上表現(xiàn)得尤為閉塞,不禁令人莞爾。
1 古老的寨子處處透著祥和與安寧。2寨子里穿著傳統(tǒng)岜沙服裝的漂亮小女孩。3朦朧的晨曦中天光漸亮。4岜沙最獨特的成人禮——“補蕩拎溜”(鐮刀剃頭)。5岜沙漢子以鳴放火槍的方式迎賓送客,為客人驅邪消災。6巧手的岜沙姑娘用彩線編繡出各式紋樣的花帶。
離開從江前往黎平,一路行來,目之所及均是崇山峻嶺,間隔一會就能看到一些美麗的寨子。苗族人喜好將寨子沿著山坡的斜度一層層筑在山坡上,而侗族在選址建寨上似乎更為偏好較平坦的山地,事實上也是有著一套完整的“生存哲學”理念,有其獨特的風水寓意。山間水淌過的平地,侗人認為是“龍嘴”,視為理想的寨址,寨中人家立屋便高低錯落地隨地形自由伸展,八角鼓樓從這些民居建筑群中鶴立而出。鼓樓是侗寨的靈魂,侗人相信它能夠接通天地,素有“建寨先樓”之傳統(tǒng)。據說建寨之初首先就得由德高望重的寨老選定一吉祥之地建造鼓樓,而后才是各家構造房屋,所以鼓樓是侗寨風水的穴眼和中心。鼓樓是侗族人擊鼓議事、集會娛樂的場所,作為天下第一侗寨的肇興侗寨就有仁團、義團、禮團、智團、信團建造的五個鼓樓,代表了五大房族各自分居的片區(qū)。侗寨是典型的血緣聚落,一個村寨大致是按宗族劃片筑居的。
在侗鄉(xiāng),亭閣式與鼓樓式花橋也頗具特色,形狀與苗寨所見的風雨橋類似,但在橋身及廊內兩側請巧匠繪制了花鳥山水以及關于生產、婚戀等民風民俗的畫面,坐在美人靠上仰頭觀賞別有一番韻味?;蚩杀茱L雨,便利交通,供人納涼歇息、交往閑談,實用性極佳。
有人曾總結說,若把鼓樓當做一個龍頭,則圍繞在其旁的民居就是龍體,風雨橋就是龍尾。
不得不承認,此行最震撼我的實為侗族大歌。貴州侗族大歌已于2009年榮登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一個民族的聲音,一種人類的文化”,被譽為“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記得很久以前曾看過一個紀錄片,內容便是關于侗族大歌如何做到天人合一。事實上,這里已形成了一種循環(huán)往復的良好傳統(tǒng),年老的教歌,年輕的唱歌,年幼的學歌,如此代代相傳。侗家人常說“飯養(yǎng)身,歌養(yǎng)心?!倍备枧c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可分割。不同于西江略帶現(xiàn)代痕跡的表演,這里的侗族姑娘小伙很是享受這樣的演唱,特別夜幕降臨,游客漸少,鼓樓的燈光已亮起,隨著環(huán)佩叮當響起,美麗的姑娘小伙牽手走上舞臺。閉上眼睛聆聽這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的自然和聲演唱與琵琶演奏,堪稱天籟。以至于呆在這里的兩天時間里,我三場表演都未錯過,最愛的莫過于男女混聲演唱《蟬之歌》,無論聽多少遍都頭皮發(fā)麻的感覺,語言不通反倒平添一韻味。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編創(chuàng)的一大特色,能夠將人帶回自然之中,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最和諧的歌聲。在這里,歌唱得好、蘆笙吹得棒的小伙,就會贏得許多姑娘傾心,這種愛戀帶有一種別樣的純粹。
待夜幕降臨,找一座花橋,斜倚在上,溫柔的晚風拂過,帶來影影綽綽的歌聲,混合著琵琶聲、蘆笙聲,如此偷得浮生半日閑,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只靜靜地發(fā)呆做夢,拋卻一切煩惱憂愁,有的只是最本真的初心。在這人類疲憊心靈的最后家園,你可以走得慢一點,等一等自己的靈魂。
第二日可循著肇興到堂安這一條經典的徒步路線去探尋建寨700余年的堂安侗寨,行進的一路上均是清麗的田園風光,越往上走視野愈開闊,能看見層層疊疊的梯田遍布在落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侗寨內里有一個中國和挪威合建的生態(tài)博物館,可惜我無福得見,因為當日的管理員去田里勞作了,這其實也是生態(tài)博物館的一大特色,所有村民都是博物館的主人。若有閑時還可以在這里找一找堂安的九個寨門,喝一口古瓢井里的長壽水,看一看獨特的四角鼓樓。
穿行在侗鄉(xiāng),隨處可見制作亮布的婦女,似木魚的捶打聲聲聲入耳。侗族亮布質挺色固,結實耐用,是節(jié)日盛裝的主要布料。亮布制作時需先將白布浸入先前自制的靛藍液中染成藍布,再用柿子樹皮、猴栗皮、金櫻子根搗爛浸泡成染汁,將藍布染成青布。隨后用牛皮膠水和蛋清涂抹使其硬實、挺括,最后將其置于青石上以木槌多次捶打即成亮布。
事實上,除卻這些大寨,黔東南還有很多看點,有很多還沒有被旅游開發(fā)的寨子可以去一探究竟,在這些地方看到的都是最原生態(tài)的情景。
這里留存著最原生態(tài)的多民族文化,隨著以后交通會越來越便利,他們中的更多人會離開這里去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將現(xiàn)代文明帶回到這里。因而這些一點一滴都不可復制的遺產,也會顯得愈發(fā)珍貴,趁著這里變成下一個麗江之前,來窺探一下它的美麗吧。
1 八角鼓樓從民居建筑群中鶴立而出。鼓樓作為侗寨的靈魂,是其風水的穴眼和中心。2侗家人熱情的攔門酒伴著姑娘們清越的歌聲變得越發(fā)醇香。3 侗鄉(xiāng)正在專注制作亮布的婦女。4沉沉夜色里的八角鼓樓金碧輝煌,好似真的能夠接通天地。5侗家人安順地生活在這個世外桃源中,忘卻了一切俗事煩惱。6生態(tài)堂安,誤入云霧深處。7建寨七百余年的堂安依山而上,高低錯落地隨地形自由伸展。
TIPS
貴陽、凱里與鎮(zhèn)遠是交通樞紐,會有一些客運車前往較大景點。從從江出發(fā)到附近的岜沙苗寨,以“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高增鄉(xiāng)小黃村、“世外桃源”高增鄉(xiāng)占里村、侗鄉(xiāng)增沖鼓樓、加榜梯田等地無班車則需包車前往,記得多比較會砍價。
貴州人擅制酸亦嗜酸,有民謠云:“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如鎮(zhèn)遠的苗伯媽酸湯、岜沙苗寨苗家的腌魚,都是黔菜菜系里獨具特色的苗家菜。
:黔東南的民族特色濃郁,購物當屬苗族的苗繡、苗銀、蠟染與道地藥材最受歡迎,但需注意真假與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