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榮新
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有的指揮員看到給養(yǎng)難籌,產(chǎn)生畏難情緒,部分隊伍甚至出現(xiàn)紀律松弛的現(xiàn)象。“軍事紀律壞,就是政治危機的開始”。鄧小平與各部首長“約法三章”:槍打老百姓者槍斃!搶掠民財者槍斃!強奸婦女者槍斃!
“約法三章”發(fā)布后,鄧小平親自站在路口檢查軍紀。一次,他在黃岡縣街頭發(fā)現(xiàn)一位軍人刺刀上掛著一捆花布,一捆粉條,顯然來路不正。鄧小平下令盤查,果然東西是從一家店鋪順手拿走的,店主不敢作聲。鄧小平只說了兩個字:“槍斃!”立即有人找劉伯承,說那位軍人是一個警衛(wèi)連副連長,立過戰(zhàn)功,請求從輕處罰。這位副連長也痛哭流涕,提出帶頭沖鋒,希望戰(zhàn)死在沙場上。劉伯承聽了,說了四個字:“慈不掌兵?!?/p>
在如此嚴格的要求下,我軍在大別山上軍紀嚴明,人民軍隊真正做到了秋毫不犯,道不拾遺。不擾民,不害民,用鮮血和生命去解放人民,使大別山成為了鞏固的革命根據(jù)地。
鄧小平在財政部時,除了有緊急事情臨時找黨組幾個人談話外,平時一般每星期聽一次副部長們的匯報。1953年夏季財經(jīng)會議對財政工作特別是對修正稅制進行批評以后,財政部大多數(shù)干部都比較謹慎小心,甚至有點畏首畏尾。鄧小平察覺了這一點。一次部辦公會議,他說了這樣兩句話:“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今天同你們‘約法三章’:我到財政部工作,決策方面主要靠你們反映情況。如果你們反映的情況對了,我決策錯了,這個錯誤責任由我負;如果你們反映的情況錯了,我根據(jù)你們反映的情況作了錯誤的決策,這個錯誤你們負責?!边@兩句話很好地回答了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問題。由于權(quán)責分明,使得下面同志的工作好做了,也大膽了。
無論是在我們國家處于建設初期,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無論是到落后地區(qū),還是經(jīng)濟發(fā)達的沿海地區(qū),鄧小平每次外出視察,事先總是一再向地方提出“約法三章”:不要影響群眾;不搞特殊化;輕車簡從,不要搞前呼后擁的陪同。在吃飯方面,每到一地,鄧小平也都事先聲明,不要當?shù)馗刹颗愠耘愫?。飯菜也很簡單,一般每頓飯是四菜一湯。
1979年7月,復出不久的鄧小平在安徽視察期間,省里安排鄧小平登黃山。當時正值黃山旅游的高峰期,登山之前,鄧小平就對陪同的安徽省委書記萬里提出“三不準”說:“第一,不準妨礙群眾游覽;第二,不準省委同志來陪;第三,不準搞特殊化?!北M管他再三叮嚀,保衛(wèi)人員為安全起見,還是想悄悄控制一下人數(shù),鄧小平發(fā)覺后,嚴肅地說:“要讓群眾上山,不要搞得戒備森嚴。”鄧小平在黃山的“三不準”,體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人親民、愛民的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