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梅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國際商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高校思政課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就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和法律觀,增強大學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對于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隨著手機媒體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大學生現在人手一部手機一起進入課堂,由于經不住手機多功能的誘惑,在課堂上發(fā)短信、看小說、玩游戲等情況時有發(fā)生,尤其是思政大課成了大學生上課玩手機的災區(qū),影響課堂教學。大學生思政課玩手機的嚴重問題,成為當前高校思政課亟待解決的課題。
調查數據顯示:專業(yè)必修課上課玩手機的學生占17.9%,在專業(yè)選修課中上課玩手機的學生占37.4%,在跨專業(yè)選修課中上課玩手機的同學占28.1%;不包括思政課的公共必修課中,上課玩手機的學生占25.1%;在思政理論大課中玩手機的同學占68.7%。通過這組數據,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出,在大學生的觀念里的不同課程的重要程度。專業(yè)必修課最重要,所以在這類課中玩手機的學生人數最少,而學生認為公共課和選修課不如專業(yè)必修課重要,所以在這些類型的課堂中玩手機人數普遍較高,尤其是在思政課中,使用手機的學生人數竟然接近七成,成為大學生玩手機的災區(qū)。
根據調查顯示,約80.2%的大學生在思政課堂中使用手機,接近七成學生把手機當成思政課堂上娛樂的工具,課堂上玩手機已成為行為習慣。手機里的世界很精彩,吸引著迷的同學走不出來。講臺上老師激情地講課,講臺下部分同學用手機激情地看著新聞、小說、空間、電影,發(fā)著短信、微信,刷著微博及玩著游戲等,把手機當成課堂消遣工具,甚至有的同學課堂不玩手機就找不著北,不知這節(jié)課該做些什么,玩手機已經成為課堂行為習慣。筆者在調研中了解到:“有的學生上課手機不關機也不調成振動或靜音,如果電話來了,素質高點的學生會走出教室接電話,有的就直接在教室接電話,影響課堂教學秩序。當然,也有少部分學生把手機當成課堂學習工具。比如,個別學生用手機把老師上課的重要部分拍成視頻,方便課后復習、鞏固上課學習內容?!?/p>
首先,7.8%的學生認為思政課是大課、學生多,老師可能不認識他,老師上課哪有時間管這么多學生,于是乎就放任自己在課堂上玩手機。其次,32.5%的學生認為思政課不重要,學不學無所謂,開卷考試,六十分萬歲,于是就把手機拿出來上上網、玩玩游戲、看看空間等。還有8.7%的學生想當然地認為大學的思政課和高中學的內容大同小異,還不如玩玩手機,充實一下自己。
通過走訪發(fā)現,有的學生在上課時總是擔心手機有重要消息,時不時拿出來看看,控制不住自己就無節(jié)制地玩了起來;有的學生已經成了手機控,離開手機就有病,老是擔心這、擔心那,心神不寧;有的學生出現手機聲音幻覺,總覺得自己手機在響。
學生上課玩手機有45.1%是因為一些老師上課平淡無奇,“授課方式不當、課程內容安排與學生興趣不符”[1];有的老師講課欠缺激情、太無聊、沒有吸引力,上課內容和高中的思修課大同小異,有的學生說老師有時只是讀課文,沒有高中老師講得精彩;還有的老師上課地方話嚴重,學生聽課很費勁,不愿意繼續(xù)聽下去,用玩手機打發(fā)上課時間。思政大課,部分老師只管自己講課,課堂中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學生在下面做什么、聽什么、玩什么等,老師不聞不問,因此,部分自控力差的學生就出現課堂中玩手機的現象。
自我教育是有效提升個體素質的基本途徑,而素質又決定一個人未來的生存和發(fā)展方式。因此,高校的大學生要不斷強化自我教育,時刻記住自己的天職就是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也就會在思政課堂上科學理性地使用手機。大學生在對待課堂上手機使用問題上,首先要積極主動地定期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和自主學習;其次,要增強辨別是非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面對手機媒體使用時有足夠的辨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和正確的行為選擇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最后,做到科學、合理地安排使用手機媒體的時間,不沉醉于手機,不依賴于手機,能夠自己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手機使用行為。
1.老師要提升教學藝術魅力。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不斷給自己充電,繼續(xù)學習,加強研究,深化專業(yè)知識,強化專業(yè)技能,提升教學魅力,培養(yǎng)教學藝術。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能激情飛揚,緊扣教材,重點突出又能旁征博引,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幽默風趣而又不失嚴肅認真,善于引導學生,既充分彰顯自身專業(yè)內涵與教學藝術魅力,又熟練運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讓學生愛上老師并愛上老師的課。
2.老師要創(chuàng)新課堂授課方式?!敖逃绞絼?chuàng)新是高校思政課堂教學生命力的集中表現”[2]。思政課是高校公共課,一些學生存在忽視課堂,出現上課玩手機的現象,認為老師上課枯燥乏味。因此老師要想杜絕學生上課瘋玩手機的現象,達到課堂授課的最大績效,就要創(chuàng)新課堂授課方式,營造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高校的思政課不同于專業(yè)課程,部分大學生在上課前就給貼了標簽,大學思政課就是高中的政治課,是做學生思政工作的宣傳陣地。在這種思想觀念的統領下,一些學生對該課程缺乏興趣,第一感覺就是任課教師會用一種老套的講授法進行授課,而且課堂很可能是枯燥乏味的。因此,要想上好思政課,把學生從手機中拉出來。第一,要打破學生的這種舊觀念,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上。思政老師可以用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視頻、圖片或者網絡資源導入新課,用一種全新的體驗式的方式把課程內容與課堂有機結合起來,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通過視、聽覺的刺激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讓學生自身產生一種課堂參與感,自覺擺脫傳統的思政課學習舊觀念,主動提高對思政課的重視度。第二,教師主動為學生營造一種相互激勵、共同成長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幫助學生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第三,課上與課下活動相結合。課上,先給學生分好小組,讓學生自由選擇與課堂內容相關的主題,利用課余時間做社會實踐,然后在規(guī)定時間完成。把學生課下的各項活動與課堂聯系起來,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學生上課玩手機的現象會逐漸減少。第四,科學使用手機媒體。思政課堂上學生玩手機已成普遍現象,多數學校嚴厲禁止學生帶手機進教室或嚴禁學生在課上使用手機,但是效果并不明顯。教育宜疏不宜堵,因此,對于大學生課堂玩手機的問題,可采取疏導的教育方式,讓手機成為教學的有益輔助工具,引導學生科學合理使用,以促進學生學習。
首先,學校老師課上發(fā)現有手機依賴綜合征的學生,課下要對其密切關注,做好心理輔導和教育,及時干預大學生手機使用的情緒障礙,幫助大學生走出手機使用的心理困境,以健康、文明的心態(tài)使用手機,做到課堂上尊重老師、尊重自己。其次,強化學生手機使用倫理道德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理性、高尚的現代社會公民意識,增強手機使用的道德責任感,自覺約束課堂手機使用行為,把精力放在學習上。
在思政課教學中,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手段。課堂教學效果如何,是關系教學目標、教育功能實現的關鍵所在。要想減少學生思政課玩手機現象,就要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打破一支粉筆、一本書的常規(guī),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1]劉福利,劉麗丹.哈爾濱地區(qū)手機媒體對大學生課堂表現的影響分析——以哈爾濱地區(qū)幾所大學本科生手機使用情況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4).
[2]楊忠東.手機網絡信息化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困境及出路[J].教育與職業(yè),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