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波 李 瑤
(1綿陽師范學院 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2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美國ACT的統(tǒng)計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四年的學習生活中,大一的學習尤其是新生適應期的學習,對大學生四年的學習態(tài)度、工作成就及今后差異分化的貢獻率達到整體的53%,這說明對新生的入學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這個時期加強對新生的心理引導,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非常重要且棘手的問題。目前,國內的一些大學對新生的適應性教育非常重視,但是效果不太明顯,特別是“90后”的新生在思想、心理、行為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是大學教育必須面對并著力解決的關鍵。
進入大學后,離開了父母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懷,離開了高中老師“制約式”的學習管理,主要的學習生活都要自己管理,班上的學生來自于五湖四海,興趣愛好、生活習慣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需要重新適應,部分學生因此而表現出極度的不適應和排斥。
大學階段的學習,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大大增加,專業(yè)方向的基本確定,需要學生更多的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高中階段的學習讓大家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行動有方向,每天感到很充實。經過緊張的高考進入大學后,極易產生一種滿足感和松懈感,一下子沒有明確的目標,失去方向,心理上出現無目的狀態(tài),感到無所事事,不知干什么。有的同學對所學專業(yè)不感興趣,常常抱怨、后悔、氣餒,出現消極情緒;有的同學沒有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學習上好像失去了手杖,沒有了依靠,不知所措。于是經常上網聊天、玩游戲、看小說等,明知不該如此,卻控制不住。
中學時代人際關系如何好像不太重要,某些學生不大注重與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進入大學后,學生首先面臨的是重新確立新的人際關系,重新結識他人,要與來自不同地區(qū),性格習慣各不相同的學生朝夕相處,因此學生從不相識到相識需要一個過程,彼此理解更需要較長時間。由于沒有人際交往方面的經驗,有的學生總是期望別人理解自己,自己又不善于理解別人;有的學生思維方式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造成與同學難以溝通;有的學生因缺乏交往經驗不會交往;有的學生因性格內向、不會交往,造成與同學難以溝通,感到孤獨壓抑,甚至發(fā)生矛盾沖突。
某些學生過去是學習尖子,老師稱贊,家長夸獎,同學羨慕,自我感覺良好。進入大學后,人才薈萃,高手林立,在學習上的優(yōu)勢將會削弱甚至消失,面臨學習成績的重新排列組合的局面,過去可能是“鶴立雞群”,現在成了平凡之輩,這種心理上的落差容易導致自卑感,造成自我評價失調。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在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讓中國家庭的經濟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變,很多獨生子女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中不健康地成長著。尤其是在經濟發(fā)展的今天,更多“90后”學生存在著心理素質相對較差、抗壓能力明顯不足、生活自理與適應能力相對較弱等普遍問題。
大學是學生進入社會前的一個小熔爐,在這個地方有全國不同文化、觀念、飲食、風土人情的交融,而初次面對的這些差異的大學生往往會出現茫然與矛盾,尤其是在初次的背井離鄉(xiāng),離開父母的嚴重的思鄉(xiāng)情緒影響下,在對大學的新鮮感退卻之后,某些“90后”新生會出現對新環(huán)境、新事物、新同學莫名的抵觸和矛盾中,從而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個別學生更會引發(fā)嚴重的心理疾病。
在進入大學之前,高中三年充滿酸甜苦辣的學習讓某些學生把大學想象成人間天堂,是充滿自由和美好的快樂之地。當進入大學后,某些“90后”新生發(fā)現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學校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美麗,生活條件比起家里差了一大截,陌生的室友比起自己的高中同學少了一份熟悉和熱情,失落與灰心油然而生,嚴重的學生甚至為此而深深苦惱,從而嚴重影響生活和學習。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是新生入學后接觸的一門思政課程,該課程的內容設置充分考慮到大學新生各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對大學新生入學后的適應性教育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基礎課”教師不能照本宣科,要增強責任感和親和力,真正走進學生,成為他們心靈的朋友,才能讓新生愿意將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和老師分享,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讓新生的適應性教育更顯成效。同時,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要加強改進,增強教學的實效性,通過教學強化新生的大學生意識、成人意識和人際交往意識,讓學生從心理上發(fā)生轉變,才能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接受和進入大學生的角色。
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推進德育工作的主力軍,是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更是學生大學健康成長的指路人。輔導員應構建新的新生適應性教育的方法,深入一線,了解學生,著力解決新生的實際問題和困難。同時,輔導員應考慮班級實際,培養(yǎng)和發(fā)展一批具有理想和信念的充滿正能量的班干部隊伍,以幫扶式教育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生活情況,有針對性地及時解決問題。輔導員還應充分利用大學的有利資源,結合新生的課余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以提高新生的交際能力、實踐能力和學習能力。另外,輔導員還應結合每位新生的實際,幫助學生進行生涯設計、職業(yè)規(guī)劃和進行全方位的就業(yè)指導,以幫助新生儲備更多的知識,鍛煉必需的能力。
“90后”的新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基本是在良好的家庭條件中長大,家長無微不至的呵護讓這群孩子的獨立能力和心理素質相對較弱。所以,對新生的適應性教育不能離開家長的協助,家長應該和學校站在同一條戰(zhàn)線上,幫助新生完成角色的轉變。首先,應從思想上入手,讓自己的孩子意識到大學生應該具備獨立的人格和責任意識,在孩子求助的時候應當做出判斷是否可以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該狠下心不予理睬的時候堅決不能心軟;其次,應加強家長、學校、學生三方的溝通交流,及時發(fā)現新生的心理不適以加強心理的疏導和問題的解決。
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學生自己的問題關鍵還是要依靠學生解決,加強團隊建設,建立群體間良性的互動溝通機制就顯得至關重要。學校團委、相關社團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的活動開展,發(fā)揮高年級學長們對低年級學弟妹的“朋輩”支持的影響力,以互幫互助的方式引導新生坦然面對問題,增強克服問題的信心和勇氣。同時,新生也可以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學術交流、專家講座、團體競賽、新老生交流等積極向上的活動不斷發(fā)揮自己的潛力,發(fā)現自己的價值,從而促進身心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1]趙鵬,丁菊.“90后”大學新生的適應教育研究[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10(2).
[2]張國進.大學新生心理適應教育研究[J].考試周刊,2012(77).
[3]白志賢,黃恒學,張艷萍.新生大學適應期輔導員工作策略探析[J].商界論壇,2012(18).
[4]彭時敏.《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對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探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