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玉+韓戈玲
內容摘要:電影片名的特殊作用和功能,決定了片名翻譯與眾不同的特征。關聯(lián)理論能有效解釋電影片名翻譯現(xiàn)象,并為提高片名翻譯質量提供理論基礎。本文期望從關聯(lián)理論的角度對英語電影片名翻譯進行一些分析。
關鍵詞:關聯(lián)理論 電影片名翻譯
電影片名作為電影的“眼睛”,是觀眾第一眼看到的東西,關系到觀眾對電影的興趣度,因而片名翻譯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如今翻譯市場良莠不齊,對于電影片名的關注程度也遠遠不夠。本文嘗試從關聯(lián)理論的角度對英文電影片名漢譯進行分析,以期能為片名翻譯的譯者提供一些借鑒。
一.關聯(lián)理論
1986年,法國學者Dan Sperber和英國學者Deirdre Wilson提出了關聯(lián)理論,重新認定了語言的交際模式,認為語言交際過程是一個明示-推理過程,說話人在明示,也就是用明白無誤地表達自己的意圖,而聽話人在推理,也就是從說話人明示的信息中推斷出說話人暗含的意圖。人類在交際過程中,力求做到的就是以最小的處理努力獲得最大的交際認知效果,實現(xiàn)交際的成功。
二.電影片名翻譯的關聯(lián)理論解析
電影片名的呼吁功能決定了應從側重話語功能的語用關聯(lián)角度加以分析。無論采用什么樣的翻譯策略,片名翻譯的最終目標都是在譯語觀眾中引起心理認同,激發(fā)審美愉悅,引發(fā)觀看欲望。
(一)電影片名翻譯中的明示——推理交際模式分析
在電影片名翻譯過程中,電影創(chuàng)作者、譯者和目標受眾組成兩對交際關系,也就是包含兩個明示-推理的過程。第一對交際關系發(fā)生在譯者和電影創(chuàng)作者之間,譯者從電影創(chuàng)作者明示的交際活動中建構語境并付出努力以尋找出最佳關聯(lián),通過推理形成對源語片名的理解;第二對交際關系發(fā)生在譯者與電影的目標受眾之間,譯者對目標受眾的認知語境做出判斷,對源語片名進行翻譯加工,通過譯文把自己對源語片名的理解向電影目標受眾明示,以激活譯者對目標受眾的認知語境,并讓目標受眾能通過最小的努力獲得最大的關聯(lián)。
(二)認知語境對電影片名翻譯的影響
認知語境通常由邏輯信息、百科信息和詞匯信息構成。交際雙方在交際過程中所應用的認知語境,只是認知語境中互為顯映的部分,當雙方的認知語境顯現(xiàn)的事實或假設相同時,認知環(huán)境會出現(xiàn)某些重疊,成為雙方共同的認知環(huán)境,這個共同的認知環(huán)境便成為雙方交際成功的前提。
譯者必須了解源語目標受眾的認知語境與譯語受眾的認知語境的差異, 選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形式, 讓目標受眾產(chǎn)生預期的語境效果——產(chǎn)生想去看電影的愿望。譯者只有在確定了讀者的認知語境允許的情況下,才能使用直接翻譯,否則只能用間接翻譯。
(三)電影片名翻譯的最佳關聯(lián)性
電影片名翻譯是一種交際活動,應該遵循最佳關聯(lián)原則。原文意圖與譯文讀者理解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度是翻譯活動的最高境界,也是譯者力爭達到的目標。
在影片片名的翻譯過程中, 譯者要具備良好的判斷力,精準地判斷出影片創(chuàng)作者通過電影表達的意圖,并努力將這種意圖傳遞給目標觀眾。
三.關聯(lián)理論下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策略
如上文所述,關聯(lián)理論對片名翻譯具有強大的解釋力。由此,筆者在關聯(lián)理論的指導下提出幾種翻譯策略。
(一)音譯
音譯是以源語的語音為依據(jù)的翻譯形式。音譯體現(xiàn)了譯語與源語的語音關聯(lián)。音譯的方法比較容易操作,也保留了源語語音,擴展了譯語觀眾的認知語境。通常,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電影可以采用音譯的方法。比如:Casablanca《卡薩布蘭卡》、Godzilla《哥斯拉》、Avatar《阿凡達》、Peter Pan《彼得·潘》、Harry Potter《哈利·波特》等。
(二)直譯
直譯是電影片名翻譯中最常見的譯法。直譯一般基于譯文與原片名意義的相關性。
許多電影片名本身的含義就能揭示電影的內容,并且蘊含意義與譯語觀眾的認知語境有重合。那么,譯者就可以采用直譯的翻譯方法,只要最大限度地將源語的意義表達出來,就能找到最佳關聯(lián)。例如:Captain American《美國隊長》、The Age of Innocence《純真年代》、Roman Holiday《羅馬假日》、Edward Scissorhands《剪刀手愛德華》等。直譯也可以擴展譯語觀眾的認知語境。比如,Brokeback Mountain《斷背山》,就是典型的直譯。電影講述了兩個男人之間的愛情故事,由此,“斷背山”這個表達也成了漢語語境中表示男同性戀的固定用詞。
(三)意譯
所謂意譯,是指當電影內容與譯文的表達形式有矛盾時,為了讓觀眾了解電影內容而改變原片名的形式。
由于語言文化差異,有些電影片名中蘊含的修辭或文化意象不容易為譯文讀者。這時就需要譯者發(fā)揮文采,努力尋找可以引起譯語觀眾共鳴的電影譯名,以提高電影的接受度。比如電影Waterloo Bridge譯名為《魂斷藍橋》,與中國人的認知語境,讓人一看就知道講的是悲劇愛情故事?;F盧在中國人的認知語境中是指失敗,如果直譯為《滑鐵盧橋》,就會引起讓人誤解。其他經(jīng)典的意譯片名有: Fringe《危機邊緣》、Die Hard《虎膽龍威》、French kiss《情定巴黎》等。
(四)補譯
補譯是指在直譯或意譯基礎上,在片名翻譯中體現(xiàn)影片內容,使其更符合譯語觀眾的認知語境,達到譯名與影片故事內容的最大關聯(lián)性。例如電影Life of Pi,如果直譯為《派的一生》,未免讓人摸不著頭腦,而譯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成功地將故事內容聯(lián)系起來,讓觀眾在看電影之前有所想想。諸如此類的優(yōu)秀譯名還有很多,、Sister Act《修女也瘋狂》、Rio《里約大冒險》、The Notebook《戀戀筆記本》、Ghost《人鬼情未了》等。
(五)創(chuàng)譯
創(chuàng)譯是指譯者對電影片名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演繹。當無論直譯還是意譯,原片名的文化聯(lián)想也無法喚起譯語觀眾的共鳴時,譯者可以完全拋棄原片名的形式和意義,根據(jù)電影內容,對電影進行重命名,以在更大程度上符合譯語觀眾的認知語境,達到片名和內容的最大關聯(lián)。類似的電影片名有Maleficent《沉睡魔咒》、The Croods《瘋狂原始人》、Inception《盜夢空間》、Rebecccaa《蝴蝶夢》等。
四.結語
關聯(lián)理論從語用的角度重新闡釋了電影片名翻譯,為電影片名翻譯提供了理論基礎。最佳關聯(lián)性是譯者力爭達到的目標。本文從關聯(lián)理論出發(fā),對電影片名翻譯進行分析,認為最佳關聯(lián)性可以作為評價片名翻譯效果的標準和片名翻譯的指導原則,并提出了一些常見的翻譯策略。
參考文獻
[1]Ernest-August Gut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M].Brookland: St. Jerome Publishing,2000.
[2]Sperber, D. &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何自然,冉永平.關聯(lián)性:交際與認知(導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4]趙彥春.關聯(lián)理論對翻譯的解釋力[J].現(xiàn)代外語,1999年第三期.
[5]陳平怡.關聯(lián)理論下看兩岸三地英文電影片名漢譯原則[J].安徽文學,2013年第二期.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