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 波 博士(1、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 廣東深圳 5181722、北京理工大學貿易救濟與競爭政策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1)
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各國間形成了合作與競爭共存的格局,貿易摩擦成為國際格局變化中的必然。資源自由流動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發(fā)展,也助推了全球性問題的顯現,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訴求日趨強烈。將貿易摩擦放在全球治理的背景中考察,有助于把握其發(fā)展態(tài)勢;應用全球治理機制解決貿易摩擦問題,將有效制約貿易保護主義,有利于重塑更加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
全球化縱深發(fā)展,人類面臨的經濟、政治、生態(tài)等全球問題日益嚴峻,國家間協作應對國際公共問題的需要隨之顯現。為了順應歷史發(fā)展要求,全球治理成為重要議題,引發(fā)學者們在治理內涵、主客體要素、機制與模式等層面進行了廣泛探討。
美國學者Rosenau(1990)首次構建了全球治理的理論框架,提出全球治理是一種非國家中心的治理狀態(tài)。隨后成立的全球治理委員會,在聯合國成立50周年之際發(fā)布的《天涯成比鄰》中指出,全球治理實質以治理機制為基礎,而不以政府權威為基礎。隨著全球化拓展,全球治理開始引起國內學者的注意。龐中英(2001)認為全球治理探討如何將全球化世界當作整體進行治理。俞可平(2003)較為系統地提出全球治理是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公民為最大限度地增加共同利益而進行的民主協商與合作。
雖然諸多學者肯定了全球治理反映出的新發(fā)展趨勢,但也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Senarclens(1998)指出由于缺乏確切定義,全球治理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脆弱的概念。唐賢興(2000)直擊全球治理屬于烏托邦式的幻想,主張第三世界的發(fā)展仍然依賴于國內政治制度的變革和完善。
全球治理概念基于胡錦濤主席在 2005年雅加達亞非峰會闡述的“和諧世界”思想得以擴展。陸曉紅(2006)指出“和諧世界”強調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和國家間合作對于解決全球難題的意義。俞可平(2007)認為全球治理追求世界和諧秩序,其理念和做法與中國“和諧世界”主張不謀而合。國外學者Blanchard(2008)從經濟視角得出,“和諧世界”意味中國對全球發(fā)展和多邊主義的支持。
學者們普遍認為以發(fā)達國家為主導的全球化使世界產生了巨大變革,也導致發(fā)展失衡加劇,為此,全球治理需要聚焦不同于傳統全球化的新主客體要素。相對于全球治理主體的差異化研究,學者們對于全球治理客體的爭議較少,現普遍認同治理對象在于影響或者將要影響全人類的,需要各個治理主體共同努力才能夠解決的跨國性問題。
由于概念不明晰,全球治理主體的研究較為分散。Rittberger(2001)分析了聯合國、主權國家、政府間組織和非國家行為者的合作關系,指出非政府組織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Scholte(2005)提出作為治理基本單元,區(qū)域組織、跨國組織等在主權國家銜接下演變成復雜的多層體系。蔡拓(2015)指出全球治理應當包括政府間國際組織、非政府間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等多元行為體,同時強調主權國家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
為解決全球問題,新興大國成為不可或缺的力量,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后,G20 地位發(fā)生急速轉變。Lesage(2009)認為G20旨在促進全球平衡與合作,將成為全球治理的有效機構。Ngaire(2010)闡明G20松散的組織結構、靈活的議事日程和共識式的軟約束具有比較優(yōu)勢,順應了全球治理的多元趨勢。薛瀾、俞晗之(2015)認為新興經濟體取得了快速發(fā)展,應被視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參與主體。
全球治理呈現出由不同層次行為體構成的復雜動態(tài)結構,國內外學者基于行為體最大限度增加共同利益的目的,探討了全球治理的可行機制與模式。早期學者從制度層面提出治理的基本框架。田野(2002)建立國際制度供給模型,指出多邊合作仍是加強全球治理的有效運作方式。Joseph(2003)建議按照制度分類開展層次性全球治理,即正式、多邊的國際制度安排,如WTO;非正式、只有數個國家參加的集團機制,如G8;及旨在實現貿易自由化的地區(qū)性治理。Koenig-Archibugi(2005)指出全球治理整合了以網絡制度為代表的多種公共政策理論,由于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全盤掌控全球治理問題,因此在網絡制度中包含大量非政府組織。
隨著全球治理體系更替演進,合作協調治理的呼聲日漸強烈。庫珀(2009)等認為如何在保持國際社會既有結構和決策方式的基礎上將新興國家納入治理體系是治理核心。Rasche(2012)從社會發(fā)展角度主張多主體層次、網絡型的全球治理模式。龐中英(2014)闡明地區(qū)合作是全球治理的基點,金磚國家和其他新興大國具有中心作用。陳國強(2014)建議在G20框架下形成新興經濟體,反映發(fā)展中國家訴求,以此為契機改善全球治理。
貿易摩擦雖多發(fā)生在微觀企業(yè)層面,但某種程度上會對國家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造成阻礙和影響,應予以高度重視。
國外學者對貿易摩擦整體研究較少,現有成果以支脈形式存在。多邊協調機制建立前,貿易摩擦表現為關稅、政治性報復等,在WTO約束下,表現為貿易救濟措施和其他隱形壁壘。Prusa(2004)以亞太地區(qū)為例指出反傾銷是貿易自由化的最大障礙。Sturm(2006)建立政治經濟模型得出產品標準糾紛是引起國際貿易關系緊張的根源。Epps(2007)關注了衛(wèi)生與動物檢疫措施引發(fā)的貿易沖突并提出解決建議。Watson(2012)從法理角度指出美國“337條款”違背了WTO公平承諾,成為新時期貿易保護的重要工具。
國內對貿易摩擦界定尚不明確,學者們多描述其表現形式。趙瑾(2002)歸納貿易摩擦包括因產品進口激增或限制引起的微觀經濟摩擦,因貿易不平衡導致的宏觀經濟摩擦,與國際投資有關、因貿易制度不同或因技術壁壘引起的摩擦。王雪峰、王平利(2005)分析顯性摩擦包括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隱性摩擦則包括由知識產權和社會責任等要求所引起的各種可能形式。學者馬躍(2013)對貿易摩擦的定義較為寬泛,即存在國際交流的兩個或多個國家及地區(qū)中,為維護本國利益,采取或意圖采取某些貿易保護或貿易限制措施,導致他國利益受損,從而引發(fā)相互間的爭端與糾紛。
掌握誘發(fā)原因是化解貿易摩擦的基本前提,學者們遵循貿易理論演進邏輯積累了豐碩成果。從總體看,經濟變化、組織約束、國際分工轉移;利益分配、制度性差異、資源優(yōu)勢;利益集團游說、生產率變化等均是導致貿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從國際局勢出發(fā),Katzenstein(1998)認為政治霸權周期變化會帶來頻繁的貿易摩擦。林學訪(2007)提出區(qū)域集團、WTO等經濟體制保障了開放經濟對國際貿易的推進作用,構成了貿易摩擦潛因。王亞飛(2009)指出大國崛起引起國際分工格局變化,導致既得利益集團與新興大國之間發(fā)生貿易博弈。
從競爭關系分析,Samuelson(2004)發(fā)現發(fā)達國家外包行為使內部就業(yè)惡化,貿易保護增多。黃曉鳳(2007)研究得出產業(yè)同構導致的市場競爭是貿易摩擦產生最直接的原因,若貿易國在經濟制度、政策方面存在差異也會引發(fā)貿易摩擦。于鐵流、李秉祥(2004)對貿易流動適應性進行分析,說明貿易摩擦在于進口國對其具有優(yōu)勢的資源加以限制。
從國家戰(zhàn)略利益來看,Bown(2004)研究得出國家間報復性貿易政策是產生摩擦的實質原因。唐宜紅、徐世騰(2007)以政治經濟學模型為基礎,結合社會關注和保護待售模型,得出一國政府出于維護利益集團目的會選擇采取貿易保護,引發(fā)貿易摩擦。Feenstra(2007)采用計量模型考察出口產品多樣性與生產率間的關系,驗證了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加劇將使貿易摩擦增多。
通過文獻梳理發(fā)現,貿易摩擦效應多以具體形式體現,而這些措施的效果具有強烈的兩面性。從積極方面看,貿易摩擦對于技術進步和進口國社會福利均具有重要意義。發(fā)現知識產權能夠提高創(chuàng)新率和社會總體福利。賈海基(2006)指出貿易摩擦可以提升國家產業(yè)結構,引導企業(yè)對外投資。Kathy(2007)建立古諾模型顯示適當的反補貼稅能夠給進口國帶來福利。李春頂(2007)提出SA8000標準將促使全社會關注民生發(fā)展,重視資源節(jié)約和環(huán)境保護。何海燕、林波(2011)運用計量方法得出技術壁壘長期能夠帶動企業(yè)技術進步。
從消極層面看,各種形式的貿易摩擦在某種程度上擾亂了出口國正常的貿易活動及國民經濟運轉。Bernstein 和Skully(2003)以微觀經濟學供需平衡為基礎,測算特定貿易政策的福利效應,得出規(guī)模相同國家之間的關稅戰(zhàn)使雙方利益均受損,在規(guī)模不同國家間往往大國得益而小國受損。路紅艷、王保倫(2007)闡明隨著保護國內產業(yè)有關行政措施的取消,在替代保護手段尚不成熟的情況下,貿易摩擦將給我國產業(yè)安全提出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
根據貿易摩擦雙向效應,學者們建議積極遏制貿易保護主義,同時善于利用相關貿易措施的推動作用,促進國內民生福利水平的提高。
從國際范圍來看,Bown 和Kee(2011)指出發(fā)展中國家要善于運用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維護合法權益。Baccini和Kim(2012)認為除WTO等組織外,應鼓勵具有社會機制的國際機構參與合作,謹防貿易保護主義。從區(qū)域形勢分析,Abbott(1999)指出多邊協商機制,例如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有利于維護世界貿易公平。尤宏兵(2010)也倡議應加強區(qū)域經濟合作,加快建立自貿區(qū)的步伐,增強集體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優(yōu)化市場資源配置。
對于主權國家來說,沈四寶(2007)比較分析指明,美國建立了攻擊型貿易摩擦應對機制,有效銜接了單邊調查程序與多邊爭端解決機制;日本屬于防御型,通過自主出口限制緩解貿易摩擦,擴大對外投資規(guī)避貿易沖突;歐盟建立的攻守兼?zhèn)湫蛻獙C制注重貿易壁壘調查的合法性,消除貿易壁壘以雙邊和多邊協議或磋商為主。黃曉鳳(2010)揭示化解貿易摩擦的有效方法是實現貿易模式從要素驅動向技術驅動轉型。國內諸多學者還建議在國內建立以政府、行業(yè)協會、律師協會和企業(yè)為主線的貿易摩擦解決制度,同時構筑預警體系,協同做好維護貿易安全與產業(yè)安全工作。
在全球貿易治理框架下,學者們重新審視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定位和作用,也針對全球貿易治理機制和實現途徑提出相關建議。
學者們普遍接受貿易治理屬于全球治理的重要范疇,而貿易治理的基本目標就是構建公平自由的貿易環(huán)境,提供緩解貿易摩擦的有效平臺,形成更具活力的多邊貿易體系。Barry(2003)指出貿易摩擦會影響國家經濟發(fā)展及社會穩(wěn)定,現已成為全球治理安全議題。蔡從燕(2004)闡明WTO強化貨物貿易管理外,還包含服務貿易、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問題,從而使國際貿易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全球治理。唐穎(2010)提出國際貿易是體現發(fā)達國家在全球治理中成就與不足的重要領域。近年來,發(fā)達國家出現的新貿易保護主義使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損害,貿易保護呈現出無所不包的態(tài)勢。
在全球貿易治理體系中,WTO對貿易摩擦的緩解作用得以體現。Howse(2003)等認為爭端解決機制為確保WTO 成員貿易行為規(guī)范提供了強有力威懾。Wilkinson(2006)提出貿易治理是為促進世界和平及經濟復蘇而建立的制度與組織,WTO開創(chuàng)了貿易治理的全新時代。石育斌(2010)闡述WTO 制度優(yōu)勢形成了有效的國際治理機制,是突破全球治理困境的抓手。部分學者認為,目前WTO 在全球治理體系內面臨嚴峻挑戰(zhàn)。Hoekman(2007)表示WTO在全球貿易治理中正面臨公正性不足、氣候變化及非關稅壁壘的壓力。Mercurio(2009)提及多哈回合談判步履維艱,WTO 必須有所轉變才能重塑更合理的國際秩序。余敏友、劉衡(2010)闡述貿易保護主義對貿易自由化的消極影響和優(yōu)惠貿易協定對多邊貿易體制的侵蝕,使得全球治理對WTO 從體制性、多哈發(fā)展議程、危機管理議程等方面提出改革要求。
貿易摩擦屬于貿易治理重要內容,貿易摩擦的解決也始于制度層面。Halabi(2004)闡明要將發(fā)展中國家成功納入全球治理體系必須改變發(fā)展中國家內部的政治經濟制度。在北京舉行的全球治理高層政策論壇上,李向陽(2014)表明全球經濟發(fā)展真正健康的制度規(guī)則應由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共同創(chuàng)建制定。Heydon(2014)強調應吸取經濟合作組織在制定多邊投資協議失敗的經驗教訓,注重發(fā)展中國家需求,在WTO制度框架內達成多邊協議和自由貿易協定,加強全球貿易體系管理。
國際社會對貿易的治理從未停止,多樣化的治理模式同樣有益于全球貿易發(fā)展。于津平(2012)指出當前全球貿易治理可以分為多邊、地區(qū)和代表性大國集團形式,多邊形式的WTO 是全球貿易治理的主要平臺;以雙邊貿易協定為基礎的區(qū)域型及由主要經濟體構成的國家集團,則通過參與磋商取得共識。鄧曉馨(2012)提出貿易摩擦主體的多元化決定了協調合作是雙層博弈的過程,即國際層面國家間博弈達成初步協定;國內層面政府、司法及企業(yè)博弈對國家總體貿易政策產生影響。Cling(2014)闡述應積極在WTO框架下建立有助于新國際準則的區(qū)域協議,然后將其推行到多邊層面,推動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間的貿易平衡。
從世界格局變化來看,新興經濟體致力于阻止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蔓延,有步驟地推進全球貿易治理體系改革。Birkbeck(2011)認為改善發(fā)展中國家參與全球貿易治理地位,加強WTO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治理是促進全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點。李艷君(2014)指出新興國家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應增強話語權,努力建立更均衡的全球貿易格局。多數學者認為G20將會扮演較為積極的角色,以G20協議為基礎向WTO 等國際組織提交議題將是未來全球貿易治理最為可靠和有效的方式。2012年,在墨西哥落幕的G20集團首次經貿部長會議就抵制貿易保護主義達成共識。各國部長表示要積極推動多哈回合談判,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權威性,充分發(fā)揮其在貿易自由化中的主渠道作用。
新時期的全球治理不僅要促進發(fā)展,也要兼顧公平,進一步加強區(qū)域間、國際組織機構間的合作成為深化全球貿易治理改革的重要保障,為此,需要在全球治理視角下,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深入探討和研究國際貿易摩擦遏制問題。
首先,學者們就全球治理思想在政治學、國際關系學等領域展開了廣泛探討,但鑒于全球問題的復雜性,全球治理概念仍處于模糊階段。面對亟需協作解決的全球緊迫問題,學者們對全球治理主體的討論不斷涌現,治理主體顯現出多元化、多層次化特性。雖然前期關于全球治理理論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但從實踐觀察,新興經濟體加速崛起對全球治理框架產生了重要影響,治理體系核心要素、主要行為體間的關系需要系統化整合,特別是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代表和G20 重要成員,在全球動態(tài)治理體系中的定位有待進一步明確。
其次,金融危機過后,全球貿易摩擦數量持續(xù)上升,涉及領域不斷拓寬,影響范圍日益廣闊。現今,貿易摩擦已從國別間發(fā)展到區(qū)域間,而新興大國崛起帶來的國際分工和利益分配格局轉變直接導致貿易沖突激化,迫切需要重新審視新型貿易關系。國內外學者基于計量經濟理論對傳統貿易壁壘的研究為后續(xù)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但前期成果較為分散具有局限。如何將各類貿易摩擦納入科學的考量范圍,建立國際貿易協調機制,權衡利弊從戰(zhàn)略高度找到各界合作治理貿易摩擦的途徑,促進全球貿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更值得深入挖掘與探究。
最后,WTO既是多邊貿易體制的法律基礎,也是全球貿易治理最主要的平臺,然而面對世界格局變化提出的新需求,WTO也亟需重塑自身結構,協調各成員共同推進多邊貿易體制的變革與完善。在全球治理體系演進過程中,以我國為代表的新興大國借助G20機制逐漸走向全球貿易治理的前臺。政治、經濟和貿易地位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國與WTO 成員國間具有利益重疊,這在客觀上賦予了我國在多邊貿易體制內充當起協調者與建設者的角色。如何有效促進WTO成員之間的相互溝通,減少分歧,以平等互利、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積極參與全球貿易治理成為我國亟需思考的重要問題。
綜上所述,新貿易保護蔓延對全球自由貿易體系構成強烈沖擊,實施傾向性保護措施是國際間貿易摩擦最為直接的表現,也是全球貿易治理的重點領域。世界各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只有立足于全球視野,主動承擔起全球貿易治理責任,積極探索到多層次、多樣化的治理模式,才能有效維持多邊貿易體制平衡,推動全球治理向著更加公平、合理、有效的方向發(fā)展。
1.薛瀾,俞晗之.新興經濟體發(fā)展與全球治理[J].經濟體制改革,2015,33(1)
2.Rasche A,Gilbert D.U.Institutionalizing Global Governance:The Role of 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J].Business Ethics:A European Review,2012,21(1)
3.龐中英.要有不同于西方的全球治理方案—金磚合作與世界秩序的轉型[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4,3(3)
4.Baccini L.,Kim S.Y.Preventing Protectionism: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Trade Policy [J].General Information,2012,7(4)
5.余敏友,劉衡.WTO 與全球貿易治理:演變、成就與挑戰(zhàn)[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50(5)
6.Heydon K.Plurilateral Agreements and Global Trade Governance:A Lesson from the OECD[J].World Trade,2014,48(5)
7.于津平.國際貿易新格局與全球貿易治理[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7(1)
8.Cling J.The Future of Global Trade and the WTO [J].Foresight,2014,16(2)
9.李艷君.未來全球治理結構變化趨勢及影響因素[J].國際經濟合作,2014,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