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娟
(寶雞文理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微信作為一種社交工具,自推出以來迅速積累了大量用戶,由于微信用戶的朋友圈是連通的,微信中內容的傳播就是幾何級的擴展。微信公眾平臺是在微信基礎上增加的功能模塊,采用一對多的方式,向特定的關注對象發(fā)送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內容,入門難度低。微信公眾平臺可提供數量多、速度快的各類信息,切實迎合了閱讀碎片化時代中用戶消費信息的需求——快、全、精,在信息傳播中具有及時性、互動性、受眾多、傳播高效的特點。
擴展圖書館的服務范圍、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不斷適應網絡環(huán)境下讀者的需求。傳統(tǒng)的圖書館服務對于不到館區(qū)或不具備電腦上網條件的讀者在非工作時段內無法提供信息咨詢、信息推送等服務。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則不受地域和時域的限制,圖書館可以24小時在任何地點對開通微信并關注公眾平臺的讀者提供無障礙服務。校園文化是學校本身形成和發(fā)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大學的靈魂。目前校園文化傳播主要依賴于三大媒介系統(tǒng):一是以報刊為核心的印刷媒介;二是以電視、廣播為傳播途徑的等電子聲像媒介;三是以網絡為基礎的新媒介系統(tǒng),并逐漸成為校園文化傳播的主要渠道。高校微信公眾平臺不僅能讓師生及時了解學校的資訊動態(tài),提高他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參與度,并可以通過弘揚先進的校園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的關注者,大多為高校師生及相關的教育工作者,他們是思想觀念先進、價值取向多元化、知識層次較高的群體,易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嘗試新技術,熟悉微信等社交工具的使用。微信充分整合了他們的手機通訊錄、QQ好友、附近友人等人際關系,有龐大的信息傳播者和傳播對象。
除公眾賬號每年的認證費用外,微信公眾平臺的使用本身是免費的。圖書館無需添置任何設備,讀者僅用一部智能手機就能實現與圖書館之間的自由交流,且可采用文字、圖片、視頻、語音等豐富多樣的消息推送形式,比圖書館采用其他的宣傳推廣需達到同樣效果的各項投入成本要低得多。
只要讀者關注了圖書館的微信公眾平臺,只要讀者以聯網的方式登錄了微信賬號,就保證可以收到推送信息,信息到達率為100%。因此,讀者不會錯過圖書館推送的任何信息,可選擇性查看自己偏好的內容詳情,充分合理安排自由時間,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圖書館提供的資源及服務。
微信公眾賬號的發(fā)文數量是有限制的,最多每天只能群發(fā)一次消息,一次最多八條。這就更要求圖書館必須充分利用有限的消息數量,精選優(yōu)質的消息內容推送給讀者,讀者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自由選擇是否接受公眾平臺推送的消息,這樣公眾平臺可以做到親民而不擾民。
圖書館應充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切實圍繞建立初衷,更好地為讀者提供服務。不斷做好平臺的推廣,重視消息推送策略。
優(yōu)質內容是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能擁有持續(xù)關注度的基礎,應以讀者為中心,選取讀者關心、與讀者學習工作及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首先,對不同的讀者群體推送有針對性的不同的消息,例如給入校新生推薦館藏分布、借閱指南等;給畢業(yè)生推送求職指南、畢業(yè)離校流程等;給教師類讀者推送學科研究動態(tài)和未來發(fā)展趨勢等。
圖書館應根據推送內容的多寡確定用單圖文消息還是多圖文消息發(fā)布,并充分利用平臺提供的功能,用文字、圖片、語音、視頻、二維碼等方式,多維度、多層次地展示信息及服務內容,縮短讀者與圖書館的距離感。并要注意文字言簡意賅、圖片大方清晰、語音口齒清楚,視頻清晰流暢。
微信公眾平臺是“雙向”的私密交流平臺,對于讀者提出的問題,最好能及時給予答復或做出正確引導,給出能夠滿足讀者的答案或讓讀者找到答案的方法。例如對共性問題設定關鍵字自動應答,引導讀者查看,對個性問題及時回復。因此,要有專人負責圖書館微信平臺,并要求該人員熟悉館內各項事務,具有新聞敏感性和開闊的視野,善于挖掘讀者的潛在需求。
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延伸了圖書館的服務范圍,轉變了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在自媒體時代背景下,圖書館更應對眾多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的信息進行嚴格篩選,嚴把質量關,堅持“以讀者為中心”,堅持傳播優(yōu)秀校園文化,堅持傳遞正能量。
[1]羅苑晴.微信新聞類公眾平臺下的受眾閱讀新聞新特點[J].視聽,2015(1):102-103.
[2]張正.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的構建[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4(2):26-31.
[3]郭蓉.微信公眾平臺:校園文化傳播的新媒介[J].今傳媒,2014(6):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