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易可
增增減減話長壽
編輯/易可
大凡長壽老人,在飲食、活動、起居和心態(tài)等方面都有適合自己的良好習慣:有一位的百歲老人從9歲開始練太極拳; 另一位認為自己的長壽秘訣是“可喜不大喜,可憂不大憂”;還有一位則認為“我講究食物多樣,葷素搭配,營養(yǎng)平衡”。當然,有部分人還存在不良的生活習慣,出現(xiàn)如飲食失衡、久坐少動、心態(tài)不佳等現(xiàn)象,可以在增增減減中加以糾正。
1.少肉多菜。人的牙齒有不同的功能,門牙用來切咬菜葉類,犬齒用來撕裂食物,小臼齒用來折斷硬物,大臼齒用來磨碎五谷雜糧。由此排列也說明人應以五谷雜糧為主食,葉菜類次之,肉類再次之,所以,人為雜食動物,要養(yǎng)成少肉多菜的飲食習慣。我們身邊也有不少“肉食動物”,烤肉、烤鴨、紅燒肉,無肉不歡。按“膳食平衡寶塔”的建議,一個人每天最好只攝入瘦肉75克,即一副撲克牌大小的一塊。身體機能退化的老人,尤其是患有肥胖、心臟病、高血壓等的人,更應少吃肉,多吃豆制品。
2.少鹽多醋。鹽份過多也會造成腎的負擔,鹽會偷走你身體里的鈣,還會影響正常的血壓。自家做飯時,除了少放鹽,也要盡量控制醬油等調(diào)味品的攝入量。更要小心看不見的鹽,比如薯片、罐頭及快餐方便食品中都含較多的鹽。醋則稱得上是廚房里的保健調(diào)味品了,炒菜時不妨放一點,用陳醋配著面食吃能助消化;做魚和骨頭湯的時候放點醋,還有助于其中鈣質(zhì)的吸收。
3.少食多咀。少食是指吃七八分飽,是說要適量,過多的營養(yǎng)反而造成身體產(chǎn)生慢性病。如果把所吃的東西充分咀嚼,使其分解成較小的體積,這樣,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消化而且我們多咀嚼也會使我們所吃的東西分量可以減少,起到少吃的效果。一般來說,每口食物咀嚼15~20次,有助消化,避免發(fā)胖,還能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不妨用小湯匙代替筷子,或者輪流使用勺子和筷子吃飯,即使想快也快不起來,保證每口食物都能充分咀嚼。
4.少坐多步。由于現(xiàn)代機械愈來愈發(fā)達,交通也越來越方便,使我們運動的機會越來越少,因此,導致我們身體越來越差,所以,能夠多步行就多步行,這樣才能有益身體健康。一項研究顯示,有車一族越來越多,大約25%的人已經(jīng)丟掉了走路的習慣。研究發(fā)現(xiàn),整天開車的人比喜歡走路的人,生病的時間長2倍?,F(xiàn)代人以工作忙為借口逃避運動,其實,每天進行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慢跑、快走),免疫系統(tǒng)的工作效率更高。
5.少欲多施。平時不妨多給予別人幫助,如參與志愿者活動、募捐活動,等等。小小的善行能讓你感到自己生存的社會價值,給你帶來情感滿足,煩惱自然就煙消云散。一項由英國女子志愿服務隊(WRVS)進行的研究證明,老年人做義工對健康有幫助。做義工的老人能遠離抑郁,提高生活質(zhì)量,對自己的生活更有幸福感。參加的志愿活動更多、更頻繁,幸福感提升程度就更高,兩年內(nèi),受測者的抑郁情況、生活質(zhì)量和滿足感同樣得以改善。
6.少慮多笑。太看重位子,總想著票子,倒騰著房子,放不下架子,撕不開面子……焦慮掛在每個人的臉上。為什么不嘗試換種表情呢?笑不僅能增進肺活量,還能幫你減肥,給心臟松綁。開懷大笑15分鐘能夠消耗大約167千焦熱量。如果每天都如此,一年可以減輕至少1.8千克的體重。任何人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不妨準備一個“心情急救箱”,比如看場電影、跑幾圈、到某個地方吃點心、和孩子們在一起、購物排隊時與別人分享笑容,讓笑容如陽光般照亮生活,同時也“溫暖”心臟。
7.少煩多眠。失眠會造成情緒焦躁,皮膚也會較為粗糙。煩惱容易造成失眠,事情愈多就會有更多問題產(chǎn)生。如果一時不能解決的話,不如先放下,使自己能夠充分休息一番,可能明天起來后或許就有解決的方法了。顯然,睡眠是最有效且最普遍的消除壓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