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福享盡
□ 南 橋
安徽桐城六尺巷是一條長不過百米的小巷,卻是桐城最著名的古跡??滴跄觊g,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在京做官,桐城家人和鄰居發(fā)生地界糾紛,修書一封,送交張英,想借張的勢力收拾鄰居。張英收到家信后回詩一首:“萬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p>
家人收到來信很是慚愧,主動退讓三尺。鄰居一看,頓覺愧疚,也后退三尺,著名的“六尺巷”就此成形(右圖)。
六尺巷的智慧,沒有古代政客的“權(quán)謀”,卻含有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里的一些好東西,如對他人付出謙讓和仁愛;在道德上,用嚴格標準約束自己而非他人;在解決沖突上,不求改變他人,而像甘地所言的那樣:你想看見什么,你就得先去改變。這種智慧,也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一些優(yōu)良品德暗合,比如基督教傳統(tǒng)中的“愛鄰如己”。
有人為了尋求權(quán)謀“智慧”,在古代宮廷劇里“淘寶”,而張氏的忠厚家風如一縷清風。張英及其子張廷玉,人稱“父子宰相”,輔佐朝廷多年,位高權(quán)重。張廷玉兒子張若靄,參加殿試,密封試卷也被雍正看中,被定為一甲第三名,亦即探花。誰知張廷玉感覺自己一家福分太多,竟跪求雍正把機會讓給天下寒士。張家?guī)状d隆,也因他們不把福享盡,不把權(quán)用盡。六尺巷的結(jié)果,不過是忠厚家風的厚積薄發(fā)。另外桐城是清代文化名城,知書達理是行事邏輯,誰講理聽誰的,而不是誰潑辣聽誰的,或是誰拳頭硬聽誰的。非有此風,鄰居何嘗有膽去宰相宅基上動土?
而今,社會達爾文式的弱肉強食,代替了忠厚傳家的家風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會風氣。張英宅心仁厚,是身居高位者體察勢力不均,對普通人主動憐恤。而現(xiàn)在,那些即便在家里攢了一噸現(xiàn)金或是在外面包養(yǎng)著一打情婦的貪官,也都還覺得自己是這樣那樣的受害者。更不要說去想像他人的苦痛了。或許我們更要培養(yǎng)的——無論是官場還是民間——是那種“同理心”,想像站在宅基地那一側(cè)的他人是什么感覺,并用這種想像去支配自己的行動。梭羅曾稱:“哪怕我們能用他人的眼光去觀察哪怕一瞬,便是世間難得的奇跡了?!?/p>
(摘自《今晚報》)